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一课外古诗词训练•《龟虽寿》【练习】•1、开头四句连用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_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过故人庄》【练习】•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画面: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夜雨寄北》【练习】•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泊秦淮》【练习】•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浣溪沙》【练习】•1、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落花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练习】•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梦令》【练习】•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2.一篇小令,才工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观书有感》【练习】•1.全诗以方塘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2.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明媚的阳光下,半亩池塘的碧水清波,亮晶晶的,好象是打开的一块大明镜;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也忍不住跳下来,在镜面上舞蹈•4.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5.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本文标题:初一课外古诗词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2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