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8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习材料(内部材料,注意保存)中共沈阳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编沈阳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印刷二00八年四月2目录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宗教的本质2.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3.宗教的社会功能4.宗教的消亡条件5.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二、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基本特点1.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宗教问题的群众性3、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三、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我国几种主要宗教的概况1.佛教2.道教3.伊斯兰教4.天主教5.基督教3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宗教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我高校进行渗透,特编写此宣传教育提纲,供学习和工作参考。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宗教的本质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各种宗教理论最基本的问题。但是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宗教,才对宗教的本质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论述既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它包含了以下四点内容:一是宗教是幻想的反映。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宗教幻想有其现实基础。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直接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4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四是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反映为“超人间力量”。由此可以理解,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在于它是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帝、神、佛、真主等)的形式来扭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人们既不能解释又不能控制,同样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根源主要是社会根源。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制,面对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灾难、最残酷的折磨的资本主义(比战争、地震等任何非常事件带来的灾难和折磨多一千倍)捉摸不定的力量,他们觉得毫无办法——这就是目前宗教最深刻的5根源”。(三)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第一,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马克思经典作家们认为宗教为现实的阶级对抗社会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评价和理论上的辩护,用神、佛、上帝的名义从各方面论证现实社会的合理性,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人民群众如果相信这种辩护,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苦难命运的真实根源,不可能产生变革苦难的革命要求。第二,宗教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剥削制度下,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往往找不到摆脱苦难的现实道路,宗教却教导人民,只要安于苦难,服从命运,就会进入来世的天堂,从而使人民在精神上获得暂时的安慰,希望在来世天堂的幻想幸福里寻求解脱。这就是宗教对人民精神麻醉作用,而且这种麻醉作用因统治阶级的利用更为强化。正如列宁所深刻阐述的“对于辛劳一生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第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人民也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在神权统治的历史条件下,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运动并无6其他理论形式以资利用,只有披上宗教的外衣,把宗教作为一种武器,用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统治,如太平天国起义等。但是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它的消极作用又最终成为人民革命运动遭受失败的原因之一。(四)宗教消亡的条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的事物。正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在宗教存在的条件逐步消除以后,宗教的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由宗教本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但是,宗教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在宗教赖以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消除以后,宗教才能消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最后消亡的条件主要有两条,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明白而且合理;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极明白而且合理。因此,只有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人们能够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再也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的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的时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都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摆脱一切异己力量支配的时代,即“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也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以后,现实世界的各种宗教反映才会最后消失。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不是一代人几代人而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就的。(五)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7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1、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侵蚀党的肌体。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宣布宗教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要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只能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去武装无产阶级,决不能用宗教幻想去玷污科学社会主义,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一效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宗教。“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信仰。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取缔手段是巩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列宁也指出“大声疾呼向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段。”3、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人的事情。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是指对每个国民来说,对待宗教的态度纯粹是他个人的私事。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不是私人的事情,因为党是工人阶级最先进的部分组成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就是彻底的无神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党的任务之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来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对党来说,宗教不8是私人的事情。4、同宗教作斗争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总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提出,要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国家政治和法的批判,通过消灭私有制度来消灭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列宁认为,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但是必须善于同宗教作斗争,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宗教的根源,把同宗教的斗争同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的实践联系起来。所以,任何时候,不能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应有的首要地位,决不要把群众间的宗教分野置于政治分野之上。如果这样做,就会分散革命的力量,分裂劳动群众队伍,破坏革命队伍在政治上的团结一致。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离,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有不信教的自由。”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9发展的根源。二、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基本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基本特点,即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同时也是做好宗教工作必须把握住的三个主要特点。(一)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长期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运动的规律认识大大提高,人们对宗教现象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了。但从世界范围看,宗教不仅存在,还时有蔓延发展之势。江泽民同志指出,观察世界宗教问题必须把握的主要特点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这是我们观察思考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宗教的存在源远流长,仅就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来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即使是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快速发展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有近200年的历史,这还不算之前,清朝雍正年间因“礼仪之争”在中国全面禁止的历史。当今世界,对其传统的几大宗教继续发展,各种新兴宗教组织层出不穷,一些极端势力以及邪教也吸引了大批信徒,制造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事件。特别是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不可谓不发达,生活水平不可谓不高,但宗教的影响根深蒂固,信仰宗教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减少。这些情况的存在,使我们必须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不仅过去长期存在,将来也还会长期存在,不可能强制地加以消灭。10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的矛盾斗争和不平衡发展的长期性,又决定了宗教根源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曾经三次强调宗教存在的长期性问题。2001年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作出了“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的重要论断。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不是为了提倡宗教,而是为了正视宗教这种社会现象,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更好地做好宗教工作。(二)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宗教的存在,是以大量群众信奉为前提的。世界上影响大的宗教,都有很大数量的信徒。根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上,基督教徒约二十亿,穆斯林约十二亿,佛教徒约三亿六千万,印度教徒约八亿,犹太教徒约一千四百万,新兴宗教的信奉者约一亿多,加上其他各种宗教的信奉者,世界人口中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仰宗教。伊斯兰教更是有关民族几乎全民信仰的宗教。我国现有1亿多群众信仰宗教,因此,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正因为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宗教往往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破坏作用。所以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时,必须关注宗教背后的群众问题。中央指出,“做好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与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信仰上的差异11是次要的。夸大这种差异,甚至把这
本文标题:28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3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