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55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1]
1科文国贸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2010年1月第1部分导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额之和被称为(A)A.对外贸易额B.对外贸易量C.国际贸易额D.国际贸易量2.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而言是(B)A.过境贸易B.转口贸易C.直接贸易D.多边贸易3.对外贸易量是指(D)A.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B.按协议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C.按浮动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D.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4.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A)A.海关结关B.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5.2002年,美国的进出口额约2万亿美元,GDP约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D)A.2%B.4%C.10%D.20%6.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8千亿美元,中国当年GDP为11万亿元人民币,因此,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约为(C)A.20%B.40%C.60%D.80%7.总贸易体系是指进出口的统计标准为货物通过(B)A.关境B.国境C.质量检验D.检疫8.世界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进口额的依据一般都是(A)A.CIF金额B.CFR金额C.FOB金额D.CPT金额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利用供求关系简述国际上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为什么会趋于恶化。参考答案: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对于初级产品而言,当供不应求时,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也会上升,但是却无法赶上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升的速度,因此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没有改善;当初级产品供过于求时,情况更为糟糕,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指数则远远低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因此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更加恶化。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200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为1.8万亿美元,其中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为3.6千亿美元,零部件、工业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为6.4千亿美元,最终制成品为8.0千亿美元,试计算2006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制成品的结构(各自的百分比重)。(计算结果保留到整数)参考答案:2(1)初级产品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0.36÷1.8)×100%=20%(2)工业原材料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0.64÷1.8)×100%=36%(3)最终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0.8÷1.8)×100%=44%2.2006年,中国的外贸货物贸易额是1.82万亿美元,中国的外贸服务贸易额是0.18万亿美元,试计算2006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构(百分比重)。3.2006年,中国的出口额是1万亿美元,进口额是8千亿美元,中国的GDP是21万亿元人民币,全年的平均汇率是7.6人民币元/美元,试计算200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系数(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结果保留整数)第2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A.社会生产力B.资本流动C.自然条件D.上层建筑2.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一国应该出口(A)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3.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出口(C)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4.按照赫-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D)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5.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通常是(C)A.劳动密集型产品B.资本密集型产品C.技术密集型产品D.资源密集型产品6.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处于标准化时期的产品通常是(A)A.劳动密集型产品B.资本密集型产品C.技术密集型产品D.资源密集型产品7.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成熟产品通常是(D)A.劳动密集型产品B.资源密集型产品C.技术密集型产品D.资本密集型产品8.主张限制进口、奖励出口,以有利于本国生产厂商发展的政策是(D)A.重商主义政策B.贸易自由政策C.进口导向政策D.保护贸易政策9.主张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来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政策是(D)A.幼稚产业保护政策B.战略贸易政策C.自由贸易政策D.超保护贸易政策10.国际贸易的基础是(A)A.国际分工B.世界市场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社会分工311.主张“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禁止货币出口”的理论是(B)A.贸易差额论B.货币差额论C.幼稚产业保护论D.对外贸易乘数论12.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保护的最高期限是(C)A.10年B.20年C.30D.40年13.主张国际贸易中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原则分工的学者是(D)A.马歇尔B.俄林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14.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A.跨国公司B.自然条件C.社会生产力D.上层建筑15.在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国际分工主要出现在(C)A.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C.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D.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16.二战以后,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D)A.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C.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D.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根据西方的国际分工理论,一国应该出口本国(AD)A.比较成本低的产品B.比较成本高的产品C.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D.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E.绝对成本高的产品2.根据西方的国际分工理论,一国应该进口本国(BCE)A.比较成本低的产品B.比较成本高的产品C.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D.丰裕要素密集的产品E.绝对成本高的产品3.根据下表数据,正确的选项有(ACD)生产每吨小麦的成本(劳动人数/年)生产每万米布匹的成本(劳动人数/年)甲国22乙国34A.甲国的小麦生产有绝对优势B.甲国的小麦生产有相对优势C.甲国的布匹生产有绝对优势D.甲国的布匹生产有相对优势E.甲国的布匹生产与小麦生产都没有相对优势4.根据下表数据,正确的选项有(ABC)生产每吨小麦的成本(劳动人数/年)生产每万米布匹的成本(劳动人数/年)甲国224乙国13A.甲国的小麦生产绝对成本低于乙国B.甲国的小麦生产相对成本低于乙国C.甲国的布匹生产绝对成本低于乙国D.甲国的布匹生产相对成本低于乙国E.甲国的布匹生产与小麦生产的绝对成本都高于乙国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各国应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然后再交换)2.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各国应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然后再进行交换)3.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主要结论。(1)每个国家如果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系从事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和直接基础是价格差别。(3)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生产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4)商品贸易的趋势是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4.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格鲁贝尔。该理论认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分工格局,从产品结构上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原因;获得规模效益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经营发展水平的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原因。5.简述规模经营理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二战后大量的贸易发生在具有相同生产要素的发达国家之间,用要素比例理论难以说明其原因。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之所以能够获利,重要的原因在于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就是对一家工厂或者一个产业投入增加一倍,而其产出会超过一倍,即长期平均总成本具有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包括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大于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从而发挥了内部规模经济的效益;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规模经济,即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该产品的成本随之下降,经济效益提高,它与企业规模的大小无关。6.简述需求偏好相似说的主要内容。需求偏好相似说是瑞典经济学家塔芬·林德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如下:(1)企业生产的决定因素不是成本而是需求和市场。(2)出口市场形成是因为与国内市场有着相似优势。(3)人均收入水平决定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而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又决定贸易关系。(4)进口国通常会成为下一个出口国。7.简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产品生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两位教授刘易斯·威尔士和雷蒙德·弗农提出的。主要内容是:阶段产地特点贸易流向要素密集型5创新阶段在本国开发新产品,并在国内投入生产。在国内外没有竞争对手,创新企业垄断生产和销售。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技术密集型成熟阶段到水平相近的国家建立子公司,利用当地各种廉价资源,降低产品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国内出现竞争对手,国外出现仿制品,导致竞争增加。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资本密集型标准化阶段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均已实现标准化,企业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日显重要。创新国国内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劳动密集型(非熟练型)8.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垄断优势理论,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海默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是关于跨国公司依靠其特定的垄断优势拓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体现在:(1)高水平的知识资产,如技术专利、管理才能、资本运作等;(2)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名牌商标、产品差异、营销技巧等;(3)跨国公司内部与外部两种规模优势等。所有这些优势的关键在于跨国公司有能力获得并长久保持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9.简述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竞争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波特提出,他的代表作是《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家竞争优势实际上是企业和行业竞争优势的问题;一个国家应该使得本国的企业和行业在世界市场确立竞争地位;一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包括:(1)生产要素,包括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2)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的时间差和规模差。(3)相关行业。(4)企业的策略和竞争。企业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竞争、制造工艺竞争、营销技巧竞争和要素成本竞争,但更重要的还是人才竞争。(5)政府政策。(6)机遇。第二篇国际贸易政策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可分为(B)A.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B.进口税、进口附加税C.最惠国税、特惠税、普遍优惠税D.财政关税、保护关税2.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关税可分为(B)A.进口税、出口税
本文标题:55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4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