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佛教常识目录第一讲佛教的定义第二讲释迦牟尼的生平之事第三讲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第四讲佛教的基本内容第五讲三世佛及四大菩萨第六讲弥勒佛与四大天王第一讲佛教的定义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讲,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地讲,它是佛所说的言教即佛法。法---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即每一事物必然保持自己的性质和相状,有一定的规则,是人看了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一切法---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什么是佛?佛不是神,它是佛陀的简称,含义为觉者或智者。Buddha--布达佛教的佛有三种含义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而且平等普遍地觉他;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第二讲释迦牟尼的生平之事释迦牟尼佛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乔达摩-悉达多;他是迦毗罗卫国国王的长子,父亲叫净饭,母亲叫摩耶。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的出生尼迫尔蓝毗尼花园遗址;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释迦牟尼是由姨母波阇(she)波提养育的;释迦牟尼从小师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数学等,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即统一天下的君主。释迦牟尼的出家(1)~有沉思的习惯,世间一切苦难的现象都引起他的感触和沉思,如何解脱世间的苦难;婆罗门教的经典、所掌握的知识、未来的王位和权力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释迦牟尼的出家(2)~十六岁成家,妻子是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二十九岁出家;父亲劝说无效,在亲属中选派憍陈如等五人随从他一起出家;在出家的六年中,他寻访名师,尝够了千辛万苦,坚持不懈,结果徒劳无功,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释迦牟尼的出家(3)于是他走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接受牧女供养的牛奶。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佛陀。释迦牟尼的成佛处菩提伽耶或菩提道场毕钵罗树因佛在树下成道的缘故,得到了菩提之名。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这棵树在两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两次遭到砍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菩提伽耶的菩提树菩提伽耶大塔第三讲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开始建立佛教,因为具备了三个条件:佛陀是佛宝;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憍陈如等五人在初转法轮后,都皈依佛门,成为第一批出家弟子。法轮鹿野苑佛在世时,皈依佛教的人很多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去的一路上:拜火教的婆罗门姓伽叶的三兄弟率领弟子一千多人;从摩揭陀国到王舍城,皈依的人更多:舍利佛、摩诃he目犍连、摩诃伽叶等名人;异母弟难陀、堂兄阿难陀、儿子罗睺罗、妻弟提婆达多、姨母波阇(she)波提(第一女弟子);宫廷剃发工奴优波离(佛教戒律学大师)。佛教的四众弟子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佛的在家弟子,男的叫邬波索迦,女的叫邬波斯迦,合称为四众弟子。释迦牟尼一生游行教化的区域~主要是中印度一带,三处居住和说法的地方: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外有一个竹林--竹林精舍,是频毗裟罗王献给佛和众僧的;王舍城外的灵鹫山;在拘萨罗国舍卫城有一个林园祗(QI)园精舍,是富商须达多和王子共同献给佛的。竹林精舍祗园精舍灵鹫山佛入涅槃(1)~八十岁的时候,身患重病,在拘尸那伽的一条小河边,洗了澡,在四方都有两棵娑SUO罗树大中间安置了绳床,夜间涅槃。东南亚佛教认为佛入涅槃的时间是公元前545年,中国佛教认为是公元前486年,相差59年。临死之前,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去见佛,他成了~的最后的弟子。~的遗嘱,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佛入涅槃(2)遗体火花,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的舍利分为八份,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的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把安奉在菩提伽耶的舍利取出,分成多份送到各地建塔安奉。舍利---遗体;塔----坟墓。佛陀的诞生、成道、涅槃日中国佛教认为:四月初八是佛陀的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是佛陀的成道日;二月初五是佛陀的涅槃日。南方各国认为:公历5月月圆日(相当于农历四月十五日)是佛陀的诞生、成道、涅槃日即佛节日)舍利子第四讲佛教的基本内容佛法的基本内容(1)~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八种苦难之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脱离自己所憎恨的环境或遭遇;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喜爱的环境或际遇;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指一切身心之苦。佛法的基本内容(2)四圣谛---真理苦谛---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因谛或集谛—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贪求欲望或爱是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把贪、瞋chen、痴(无知)看作是万恶之源;佛法的基本内容(3)灭谛---讲灭除贪爱欲望,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认为,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灭谛的实现即涅槃;道谛---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佛法的基本内容(4)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对四谛的正确的忆念、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这个源泉流出来的。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就是关系和条件。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佛陀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同时的互存关系----师生关系异时的互存关系---种子和芽的关系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佛陀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同时的互存关系----师生关系异时的互存关系---种子和芽的关系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视众生如一子,这样兴起大慈大悲之心。小乘佛教着重自己解脱佛陀的十大弟子(1)1.苦行第一——摩诃迦叶。他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持人。2.多闻第一——阿难陀。在经典结集中,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他的记忆写成的。3.智慧第一——舍利弗。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4.解空第一——须菩提。5.说法第一——富楼那。净饭国王的国师,憍陈如的外甥。佛陀的十大弟子(2)6.神通第一——大目犍连。舍利弗之密友,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7.论义第一——摩诃迦旃延。8.天眼第一——阿那律。9.持戒第一——优婆离。精通戒律,担当律藏方面的编写工作。10.密行第一——罗睺罗。佛陀的嫡子。~与摩诃迦叶、阿难陀或舍利弗、大目犍连释迦牟尼的十大称号(1)如来---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尊称如来佛;应供即阿罗汉---应该享受人、天供养;正遍知---能正确遍知一切;明行足---具有能知道过去的宿命明,能知未来的天明眼和断尽烦恼得大解脱的漏尽明;善逝---能得善终,得入涅槃;释迦牟尼的十大称号(2)世间解---能了知世间的一切,于世间获得解脱;无上士---最尊贵,至高无上;调御大夫---善于说教,能以柔软语、苦切语使人觉悟;天人师---是天与人的导师;世尊---世间之尊。佛陀的概念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所以,过去有人成佛,将来也有人成佛。佛教的六凡四圣又称十界六凡--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只要皈依佛法,勤加修持,可超脱六道轮回的苦海,转凡成圣,乃至成就佛果。四圣声闻---意为听闻佛陀的言教而证悟者,主要学习四圣谛,可能达到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青海塔尔寺罗汉像罗汉佛教的六凡四圣又称十界缘觉或独觉---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自觉不从他闻;菩萨---修持大乘六度,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并能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佛陀---自觉、觉他、且觉行圆满者。第五讲三世佛及四大菩萨三世佛(1)过去佛----伽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三世佛(2)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含义为无量的光明也称无量寿佛。西方净土的三位圣人,~及其左胁持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和右胁持大势至菩萨(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三世佛(3)现世佛----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又称大医王佛。~有两大助手即左胁持日光遍照菩萨和右胁持月光遍照菩萨。华严三圣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释迦牟尼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的法身,及其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左边;普贤菩萨主理门,立于右边。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十一面观世音菩萨敦煌十一面观音,观音形象有六身至三十三身,立足在莲花座上。千手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萨敦煌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第六讲米勒佛与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天王殿在天王殿中,中间是弥勒佛坐像,两旁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或四大金刚。弥勒出生在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出家成为佛陀的弟子,佛预言,五十六亿七千万后将继承佛位。天王殿弥勒佛像庄严肃穆,眼观鼻,鼻观心,超凡脱俗,悲天悯人,端坐在大雄宝殿之中。传说在世界中心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名山叫犍陀罗山,在山的四蜂上各有一天王,各护一天下。弥勒佛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塑像身白色,手持琵琶,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塑像身青色,手持宝剑,能令他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塑像身红色,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塑像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天王像天王像
本文标题:佛教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0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