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决策职能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科学第二节决策程序第三节决策方法2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科学一、预测及预测方法二、决策与决策学三、决策的基本要素四、决策学的发展趋势3一、预测(一)预测:研究未来的科学;不是猜测(二)预测的程序确定目标——搜集资料——选择方法——展开预测——检验评价(三)预测的方法4(一)预测预测: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数据资料,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手段来探索人们所关心的事物在今后可能发展的趋势,并作出估计和评价,从而调节自己的行动方向,减少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预测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理论基础;只提供决策进而编制计划作参考,而不是决策本身预测与决策的关系:预测方法和预测值是制定计划过程的一个输入5确定目标:目标明确,是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的前提搜集资料:广泛搜集资料,包括反映预测对象变化的历史资料、环境资料,以及国内外同类预测的研究成果。选择方法:据预测目的、信息资料、预测精度要求以及费用等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展开预测:定性预测法需要具有丰富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专家参与;定量分析方法,要求掌握大量信息、抓住本质联系、建立反映事物发展趋势的数学模型。检验评价:计算预测误差,发现事物变化,找出误差原因,修正预测结果和数学模型。(二)预测程序6(三)预测的方法1、定性预测法: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依靠人的经验、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以判断为依据进行预测的方法。(1)专家会议法:有关专家在一起面对面地讨论。优点:集中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原理简单,预测迅速。缺点:尊重权威、形成偏见;受到时空限制和参加人数的限制,不易进行。7(2)德尔菲法也称专家判断法、团体预测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进行函询的预测方法。基本特点:专家参与,即由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预测;匿名进行,即参与预测的专家单独做出自己的判断;多次反馈,即预测过程须经过几轮反馈,各种专家意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趋于一致;运用统计方法,处理并作出定量判断。运作方法:问卷——建立调查组——汇集估计数值——参阅、修正——写出最后报告。82、定量预测法统计预测法:根据较完备的历史统计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揭示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用以判断和推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方法。优点:定量分析,准确描述;受主观因素影响小;运用先进的统计计算工具。缺点:机械,不灵活,对资料质量和数量要求高。常见的方法:(1)移动平均法:(2)指数平滑法(折中法)(83-86页)(3)回归分析法(回归方程预测法)(86-88页)9二、决策(一)决策的涵义(二)科学决策的条件(三)决策的特性(四)决策的地位与作用(五)决策的分类10(一)决策的涵义不同的管理学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西蒙揭示管理的本质:“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系统论:决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系统目标,根据客观可能性,在一定信息和经验基础上,借助一定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决策的诸多因素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判断选优后,最终作出决定。管理系统工程学:决策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最适当的行动方案。11决策的综合涵义决策者为了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充分搜集并详细分析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可行方案,依据评定准则和标准,从中选定作为人们行动纲领的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这一概念具体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决策是一种自觉的有目标的活动。第二,决策伴随的某种行动,是决策者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进行某种交互作用的过程。12(二)科学决策的条件(1)目标合理:意义明确的单一目标;(2)对系统要素的寻找及考虑深入而广泛;(3)各要素间的顺序排列合乎逻辑推理;(4)决策结构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5)决策本身符合效率、满意、经济性原则。良好的决策活动,还必须依赖整个管理系统的辅助才能完成。13(三)决策的特性决策是行动的基础:预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目的,有哪些办法,哪种办法比较好。有明确的目的:决策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且目标还有一定的标准。有可行方案: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要进行因果分析和综合评价:每个可行方案都会对实现目标发挥积极和消极影响,须对每个可行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确定其实际效果和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以便比较其优劣。要经过方案的优选过程: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14(四)决策的地位与作用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过程的始终,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执行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其正确性和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的成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发展。管理职能中的决策:计划:长远目标、实施战略、短期目标、目标困难程度组织:直接下属人数,组织集中度,职务设计,组织改组领导:如何对待缺乏积极性的雇员,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具体变化对工人生产力的影响,激发冲突的最恰当时机。控制:哪些活动需要控制,如何控制,绩效偏差达到何种程度算严重。15(五)决策的分类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2、按决策的重复性分:程序化、非程序化(常规、非常规决策)3、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4、按决策主体来分: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16(1)战略决策:涉及组织大政方针、战略目标等重大事项进行的决策活动。事关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远景的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决定其兴衰存亡,关系其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主要协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性大。主要由组织内最高管理层负责,不过分依靠复杂的数学模型及技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重,对决策者的洞察力、判断力有很高的要求。如:企业目标和方针、产业开发和市场开发、投资、主要领导人选、组织结构的调整等。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分: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17(2)战术决策:是组织在内部范围内贯彻执行的决策,属于执行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决策。重点是解决如何组织动员内部资源的具体问题,旨在实现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一般由企业或组织的中间管理层负责进行。管理决策是每个管理主管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依赖于主管人员的经验和综合研究方法,也可使用电脑和数学模型辅助决策。如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资金筹措、设备更新、新产品的定价等方面的决策。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分: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18(3)业务决策:执行决策,涉及组织中的一般管理和工作的具体决策活动,旨在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合理组织业务活动进程。所有决策中,范围最小、影响最小的具体决策,是所有决策的基础,也是组织运行的基础。特点:作业性决策,技术性强,时间紧,一般由初级管理层负责进行。主要决策内容:工作任务的日常分配与检查、工作日程(生产进度)的监督与管理、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与执行、企业的库存控制、材料采购等方面的决策。大多数员工经常性的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和常识,使用少量模型和电脑。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分: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19三种决策有从属关系,相互依附、相互影响,上下两层决策没有绝对界限,与三个管理层非一一对应一般: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战略决策,中层管理者负责管理决策,基层管理者负责大部分业务决策。为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决策质量,随着分权程度和劳动者参与决策程度的提高,三种决策在组织管理的三个层次上有适当的交叉:相当一部分业务决策转由一定工作自由度的作业人员做出;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者参与战略决策、管理决策越来越多,减少基层人员对决策结果的抵触情绪,简化决策后的宣传工作,推动决策方案更快地贯彻实施。战略管理、战术管理、作业管理的关系20(1)程序性决策(常规决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于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的问题,按照原来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去解决。决策人基本掌握问题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内外部因素,可依据长期经验或惯例来决策,并用程序、规章、标准等规定下来,作为处理类似问题的依据和准则。通过制定程序、决策模型和选择方案的标准,采用计算机化决策支持系统处理。管理层面对程序化决策数量不同:高层管理者至少在40%,中层管理者达60%—70%,基层管理者高达80%—90%(RicardSteers,1994)。益处: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为新上岗者提供了学习范围,缩短其学习和培训时间;管理工作趋于简化和便利,便于权力下放,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2、按决策的重复性分:程序化、非程序化21(2)非程序性决策:一次性决策、非常规决策,是指解决以往无先例可循的新问题,具有极大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活动。通常是有关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如新产品开发、组织结构调整、市场开拓、人员培训、企业发展。往往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与情报资料,决策者大多对处理这类问题经验不足。解决这类问题:需考虑内外部条件变动及其他不可量化的因素,依靠最高决策者的丰富经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活跃的逻辑思维。2、按决策的重复性分:程序化、非程序化22(1)确定型决策:在稳定条件下,各种可行方案所需条件已知,决策者确知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种结果,能预先准确了解决策的必然结果。一般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求最优解。(2)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决策方案处在风险状态下,各种方案的潜在收益和风险与估计概率有关。这类决策面临的自然状态是一种随机事件,各种可行方案所需条件存在不可控因素,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几个不同的结果,各种后果随机出现,但决策者可根据相似事件的历史统计资料估计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按客观概率来确定决策结果,决策存在风险。通过衡量各备选方案成败的可能性,权衡利弊并择优。3、按决策可靠程度分: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23(3)不确定型决策: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者不清楚所有的备选方案,以及与其相关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不确定性:源于组织及其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客观上存在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其出现的概率未知,各种可行方案出现的后果不确定,完全凭决策者的经验、感觉和估计作决策。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有效决策关键在于:决策人员对信息资料掌握的程度、信息资料的质量以及对未来形势的准确判断。决策主要依赖于:决策人员的直觉、经验和判断能力,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补充信息,转化为风险型,或者依据经验、模糊决策。3、按决策可靠程度分: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24集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个人决策:是指单个人做出的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1)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提供更完整的信息;(2)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3)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增加某个方案的接受性;(4)通过更好的沟通,提高合法性。群体决策的缺点:(1)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2)少数可统治,群体成员永远不会是完全平等的;(3)屈从大多数的压力,群体要屈从社会压力;(4)责任不清楚。4、按决策主体来分: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25二、决策的基本要素决策者:决定性作用。要善于利用思想库,启发、引导其他决策人员发表意见,并听取不同意见;善于进行信息处理;善于处理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的关系;善于及时调整和纠正决策失误。决策目标:指导性作用。考虑可达到的结果和可运用的资源,目标须明确具体,在时间、地点和数量上加以确定,同时从可能性、可靠性、重要性等方面区分主次。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自然状态:决策问题所面临的可选择的自然状态备选方案:一系列可行方案决策后果:每种可行方案的结果决策准则:制定和作出决策的具体标准26三、决策学的发展趋势决策学作为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形成了专门的理论和方法。一是常规决策正在朝着准确性、高速性和效益性方向发展;二是非常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正
本文标题:决策职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