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论语》中的学习与教育思想Myx制作(仅供交流谢绝转载)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好学爱学1-1、7-20、16-9、5-28、9-20、16-9、8-17中也体现了这一点默而识之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识之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知难而进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无常师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学无常师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19-22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严谨求实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译文」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敢于质疑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学思结合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温故知新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4中也提到了这点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1),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注释」(1)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害的意思。臧,善,好。「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精益求精循序渐进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学习内容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学习内容2-12子曰:“君子不器。”「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15-3中也提到了这点学以致用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追求道义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导思想15-39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以身教人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评析」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才施教《为政篇第二》中5~8则中,几个人分别问了孔子关于“孝”的问题,孔子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在《先进篇第十一》22则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关于“行”的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都体现出了这点。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启发教育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启发教育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译文」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循循善诱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荆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师生共学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埃’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师生共学「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11-26中也记录了这点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师生共学「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教育内容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16-13、13-5、2-2、3-
本文标题:《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4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