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古都脊梁北京韵律中轴线讲稿
1《古都脊梁:北京韵律中轴线》讲稿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侯秀丽课题来源:门头沟图书馆“永定河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走进古都北京》之第三讲《古都脊梁:北京韵律中轴线》学科:地方文化;对象:普通市民、学生;人数:50人左右;时间:90分钟。学习目标:概述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与设计,介绍从永定门至钟鼓楼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主要景观,理解北京中轴线对北京城市格局发展的意义。通过演示大量图片配合讲解,引领市民领略中轴线之壮美。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大家好,欢迎光临永定河文化大讲堂,让我们继续感受古都北京的壮美,今天的主题是《北京韵律中轴线》。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2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主要内容:一、北京旧城中轴线的设计二、北京旧城中轴线景观概览三、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四、北京中轴线的意义讲解演示环节:一、北京旧城中轴线的设计解说:要探讨中轴线的起源,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城思想。北京城市的营造,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典《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考工记》王城规划简示:这就是说,匠人规划和营建都城,都城规模是九里见方的正方形,每面开有三个城门,城内南北和东西道路各有九条街道,每条街道的宽度为九轨(轨宽为8尺)。城内帝王的祖庙在左边居东,社稷坛在右边居西,朝廷在前(即南部),商市即市场居后(即北部),王朝宫室居正中心。《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思想。《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弃金中都,在其东北方择址建设元朝国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中轴线的划定,对元大都的规划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规划师利用北京什刹海、北海一带天然湖泊的辽阔水面和绚丽风光营造这个城市。为了使中轴线不湮没于湖水之中,元大都的设计师在圆弧状湖泊的东岸划出了一条南北与湖泊相切的直线,切点就是今天的后门桥,切线就是今天的中轴线。明灭元后,改建了元大都,中轴线位置依旧并向南延伸,及至16世纪修筑北京外城,终于形成了今日所见的这条汇集着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鼓楼、钟楼等大型建筑的雄伟建筑长廊,它以金、红二色为主调,与青砖灰瓦、绿枝出墙的四合院所营造的安谧,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予人极具震撼的审美感受。3通过中轴线与什刹海相切,大胆地将成片天然湖泊引入市区,确定了整个城市的布局,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第一次将儒、道兼融于中国都城营造中。中轴线还讲究对称和风水,中轴线上的建筑追求“倚山向阳、山水环绕”的风水建筑布局。可以说,明朝初年的建造巧妙地了利用修筑紫禁城挖护城河(即我们俗称的“筒子河”)的泥土和拆除元大都大内(即宫城)宫殿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景山,不仅使明北京城有了新的“镇山”(明称“万岁山”),又使中轴线上有了新的制高点,形成了山水环绕的格局。北京城市建筑布局的特点:1.功能各异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外扩,环环紧扣。宫城位居全城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以三朝五门为核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构成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两侧坛庙、苑囿、衙署、寺观、市井、民居等基本呈棋盘状对称排列。3.布局严谨,主从分明。帝王为主,臣民为从,以建筑物的高度、占地、用料、色彩、形制等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以上特点,与《周礼.考工记》所记的古代都城规制基本吻合,充分突显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按照传统的“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轴线上又陆续扩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今天,奥林匹克公园选定在北京最具文化特色的中轴线向北延长段上,不能不说是北京“人文奥运”的集中体现,是古都文脉的延续。奥运新建筑使北京中轴线延长至二十五公里。故事1:外国使臣进京城传说在大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使者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在古代中国,朝见皇上要下跪。但是这位外国使节表示不想给中国的皇帝下跪。于是,中国清朝的官员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这个外国使节从前门走进北京这个皇城。使节从前门走进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是清朝时候存在的第一道大门,大清门,也就是现在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这个位置。使节走进皇城之后发现周围的环境不一样了。因为他刚进到北京城的时候,发现北京城是一个灰墙灰瓦,街巷整齐的城市,道路两边是建筑体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从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齐,横平竖直,都是东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灰色的砖墙灰色的瓦。但是,当外国时节走进皇城之后,他发觉他看到的景象与前面的不一样了,特别走过大清门,他发觉4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就是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地方,当年是皇城的大门,从这个门进来之后是一条御路,现在的天安门广场还可以看到,在广场正中间是大块的条石铺成的一条路,正对天安门正中的门路,这就是中轴线上的路,在古代中国,这条路叫做御路,也就是皇上走的路。外国使节在进了皇城大门大清门之后,视线一下子就被引向了天安门。他看到天安门上黄琉璃瓦,红柱子,红红的墙身,前面衬托着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在蓝天白云衬映下,他体会到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截然不同。天安门宫殿式的大屋顶,体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当他穿过金水桥,走过天安门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一个广场,就是穿过端门广场,迎面看到的是午门,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手来,欢迎到来的使者。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显得很渺小。午门上面有迎宾队伍,有人吹着号,在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当外国使节穿过午门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是外金水桥。走过金水桥,使节终于到达紫禁城。但是,在见到中国皇帝之前,他还需要走过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进入午门以后没有树。这种不种树的做法就是让建筑在眼前尽收眼底,显得更加雄伟。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了太和门,看到了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台阶上。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国使节说,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有如此辉煌壮美的建筑,我不得不下跪了。而外国使节走过的,还只是北京中轴线当中很小的一部份。马里奥·博塔,当代著名现代主义理性建筑大师,从瑞士来到中国,徜徉在北京壮丽的故宫建筑群落里,对中国建筑师说下这样一句话:“你们没有必要生搬西方的东西,只要把故宫研究透就够了。你看,故宫只有两三种色彩、两三种建筑材料,就是用这么简单的东西就营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建筑环境!”故事2:偏斜的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33位皇帝的宝座不是都歪了吗?为什么中轴线会偏离子午线?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测量出了问题呢?这里一定隐藏着什么玄机。夔中羽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由于一直从事空中遥感摄影以及测绘地图的工作,使得他对地物目标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要拍摄一张北京的全景鸟瞰图,他先找来了一张航空影像图,航空影像图是航空摄影的相片经过处理,镶嵌起来的俯视图。面对高清晰的图像,夔中羽琢磨应当从哪里开始拍摄呢。此时他开始关注起北京城中直通南北的中轴线。看着看着他猛然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的,而是有所偏移!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夔中羽发现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度多。这个偏角的计算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夔中羽又在地形图上选择了永定门、钟楼和地安门三个点,算出偏角时2度10几分,证明永定门立竿见影粗略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根据这一计算,从永定门开始的中轴线到了钟楼,就已经偏离子午线达300米了。夔中羽找来了北京至内蒙古的几张地形图,当他把九张地形图连接起来看的时候,一个从没关注过的地方展现在眼前。他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那是元世祖忽必烈发祥地。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国。二十几年后,忽必烈在领地内,由刘秉忠设计城邑,营造宫室,建成了开平,是为元上都。蒙古骑兵进入中原后,在金朝皇宫内点燃了一把大火,从此告别了金,那个已经瓦解的王朝,1260年踌躇满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进这座梦境般的城市。当时的金宫废墟已经无法居住,但是城外的一片湛蓝的湖水吸引了他。他批准郭守敬把新城市的中心点建在现在的鼓楼位置上。同时由富有传奇色彩的郭守敬的5老师刘秉忠监筑,破土动工,兴建中都城。刘秉忠五行八卦水平很高,但他不仅只靠占卜就简单地作决策,元大都的选址是经过科学考察和反复测量才得以实施的。中心点确立之后,中轴线和城池也自然得以确定。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元上都和元大都有很亲密的关系,当时元朝是两都制,也就是这一个国家有两个首都,那么北京的这条中轴线是否和元上都有关系呢?夔中羽他把连接元大都跟元上都的这条线称为两都线。这么一看,北京城的中轴线它就位于两都线的南端。学者们认为,我们不应该用现代人的精确的测量的方法,去评判古人的测量,因为毕竟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那么完备的工具,更没有必要把这条中轴线刻画得要精确到小数点的四位以后。北京城的这条中轴线它不仅是空间的线索,也是时间的线索,它的每一点变化都能透露出非常深刻的内涵。对于夔中羽和许多科学家来说,中轴线偏离的原因是否真的是人文因素决定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不管答案是什么,中轴线上这些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的文化历史遗迹,注定是揭开这个谜团的传奇之一。二、北京旧城中轴线景观概览解说:北京旧城这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不仅世界上独一无二,还突出显现了北京城市建筑的特点。北京旧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止钟鼓楼,全长大约8公里,主要建筑依次有:永定门、天桥、正阳门、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后称“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钦安殿、神武门(明称“玄武门”)、景山(含绮望楼、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万宁桥(俗称“后门桥”)、鼓楼、钟楼。中轴线南北走向,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弄清楚,在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古人是怎样确
本文标题:古都脊梁北京韵律中轴线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