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邓稼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邓稼先》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能力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根据课文语言结构多变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难点放在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3、学情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24、教材处理拟用一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二、说教法依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三、说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四、说教学程序(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3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邓小平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激情的乐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邓稼先。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3、让学生选一两段配乐朗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有感情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怎样理解每一部分内容?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协作质疑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教师抛出如下问题:1、文章第一部分与中心有何关系和作用?2、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目的是什么?4(四)语言品赏教师结合练习二,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勾画修辞方法及长短句结合,长句、短句配合的例子。(五)拓展迁移要求:以奉献为题写一段话。引导学生回忆发生在身边、生活中曾见过的乐于助人的人。(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六)师生小结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课堂上踊跃发言者鼓励。(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板书设计]邓稼先1、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2、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鞠躬尽瘁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死而后已5、我不能走——默默奉献6、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本文标题:邓稼先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6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