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说课稿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说课教师:金婷一、“课标”要求关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课是对本单元作总结,收官,交代隋唐时期的结束。其次是下一单元做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有三个历史知识子目组成,分别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历史知识子目之间是因果关系,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这种获得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的史观,所以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政治局面。四、教学目标的设定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3、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并且本子目涉及“节度使”、“藩镇割据”等专有名词。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对五代十国影响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五代十国的了解。同时对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正确认识也是落实历史唯物主义评价的应有之意,为下一步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难点)教法设计: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图片,研读材料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给以必要的讲授。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一、导入:回顾旧知:⑴唐朝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⑵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唐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㈠安史之乱1、自主阅读第一子目,圈点批注历史要素:安史之乱的原因、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2、重点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尽可能以幽默浅显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节度使”、“藩镇”等专业名词。【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本课涉及到的专有名词真正理解。3、安史之乱影响通过材料研读进行突破。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阅读以上两则材料,思考下列问题:⑴两则材料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⑵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景象的变化,是由什么历史事件导致的?【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分析材料,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史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渗透学科素养。㈡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自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了解黄巢起义原因、领导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2、回顾中国历史上所学过的农民起义,总结归纳这些起义的相同点。【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所学农民起义,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比较,发现其规律。3、907年朱温灭唐,利用示意图,简要梳理唐朝的兴衰。【设计意图】回顾唐朝发展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㈢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自主阅读第三子目,了解五代十国的政治状况,朝代更迭,实质及评价。2、结合《五代十国形势图》,明确: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持续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加深对五代十国政治状况的了解,培养时空观念;同时知识前后联系,搭建知识脉络,使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3、小组讨论: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分立,但有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设计意图】使学生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七、教学反思及改进
本文标题: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8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