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十二讲: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第12讲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五四以来的流变2、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上具体体现在伤痕文学上。教学重点1、把握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的社会价值。2、在具体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精神和折射的时代气息。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二、《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三、《哦,香雪》四、《方舟》教学内容一、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1、“五四”新文学时期的普遍人道主义2、50年代文学中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的普遍而敏感的话题。“人的觉醒”为“五四”新文学带来了普遍的人道主义,也形成了新文学创作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50年代开始,文学中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被视为大逆不道,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打击,文革时期,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领域。3、文革后对“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四次文代会上,作家们提出“人是目的,人是中心”的观点,既是在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层面上肯定“伤痕文学”对文革这段历史的揭露,也是对80年代文学的展望与呼唤。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盛行的人道主义思潮,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思潮,在政治思想、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甚至波及到了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自1980年起,到之后的四、五年内,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论题,涉及了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许多学科,思想理论界的讨论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而文学创作对思想领域的人道主义思潮则起着前导和关键的作用。在整个社会思潮中,文学承担了其他学科的任务,也因此引来了社会对文学特别强烈的关注,其中包括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4、文学创作中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表现:(1)、“伤痕文学”揭露人的精神与肉体所遭受的创伤;“反思文学”,对人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2)、借助于人物之口,甚至于通过作者的议论直接提出人性与人道主义概念,像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文革”后,第一个大胆提出了人性、人道主义的命题,并在《后记》中直接表明了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对人性的领悟和呼吁。(3)、爱情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许多作家着力表现和探讨的主题。A、理直气壮地争取爱的权利,像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B、揭示扼杀男女之情所造成的惨剧,像张炫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C、提出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像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D、描述人生的现实处境,反映和思考人在理想和现实间的选择两难,使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真正显现出独立、清醒的探索精神。像铁凝的《哦,香雪》对美丽宁静的山村景色、纯洁热烈的向往,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中能保留多久的严肃思考;张洁的《方舟》对理想爱情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的的思索等。5、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的意义: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感悟与呼应,是对以往的人性观念的不断突破,是对文学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不断逼近,是文学通往多元化状态的必由之路1、作家简介张贤亮原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50年代初期开始诗歌创作,1957年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成右派。1958年至1976年,经历了劳动、管制、群专、关监,在宁夏农场被剥夺一切社会权利从事劳动。1979年获平反,重新发表作品。1980年调宁夏自治区文联工作,当《宁夏文艺》的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宁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宁夏分会主席。二、苦难民间的情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出版有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代表作有《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前两篇分获1980、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绿化树》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作品一方面取材于自身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应和省思;另一方面写农民的命运际遇,探究人性、人生,耐人寻味。2、作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故事梗概:天灾-人祸-因祸得福-失去女伴-黄狗陪伴-打狗运动-老汉凄然老去。作品内涵:从邢老汉的一生中截取几个片段,写他的命运遭际,尤其着意把他的精神痛苦和孤寂写到令人颤栗的程度,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线肆虐下小人物的精神生活的惨痛。小说在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故事中,在控诉和揭露的同时仍以温情之笔,写出了劳动者之间的朴素的情义。小说的艺术特色(1)、抓住黄狗被杀这一邢老汉悲剧的高潮做足文章,越是渲染人与狗的感情之深,就越是反衬出失去狗之后的孤寂和悲伤;越是强调黄狗是老人唯一的安慰,就越能揭露极左政治路线的非人道。(2)、细节的提供和气氛的渲染,使小说是叙述具有很强戏剧性效果。作者的叙述以画家韩美林的题为《患难小友》的水粉画开始,在引出邢老汉的故事之前,已经将故事的宗旨预先和盘托出,之后对故事的主人公,对“狗”和“邢老汉”的关系做了一个概括而生动的介绍,然后才进入具体情景,按时序娓娓道出主人公的命运遭遇。(3)、看似笨拙的叙述方式,颇类似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话本小说,具有一种土头愣脑的、质朴的民间风格,不仅与叙述对象的内在特质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家在患难时分对民间的亲近,更是作品关注普通人命运,同情小人物遭遇的人道精神在小说叙述结构和叙述方式上的体现。三、美好理想的憧憬:《哦,香雪》1、作家简介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电影《红衣少女》《哦,香雪》先后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及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她的“三垛系列”,以及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标志着其创作的转型,而近作《笨花》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与好评。在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主席。铁凝(1957-)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叙述者位置:城市人浓郁的抒情色彩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叙述结构:以感情抒发为内在逻辑情感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独特的创作意蕴赞美现代化进入民间社会2、《哦,香雪》的创作特色四、女性激愤的呼声:《方舟》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1978年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子》引起文坛注目。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引起文坛的大反响。198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现旅居美国。出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作品集。张洁享有国际声誉,曾获意大利1989年玛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张洁(1937-)1、作家简介2、《方舟》的创作特色“方舟”意象:被庇护,被救赎;飘无定所的漂泊感。独特的作品内涵女性价值的奋争陷入新的异化浓厚的主观色彩:密集的内心独白和议论的方式,作家与作品中主人公的重合对理想爱情的失望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愤慨独特的人物心理表现手法把人物置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交点上人物视角的交叉多种情感交织小结本章从张贤亮、铁凝、张洁三位作家的作品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学时期人道主义的不同表现,也向我们揭示了“人性”这一永恒的文学主题。
本文标题:第十二讲: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1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