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所喜爱。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有《樊川文集》问世。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分析题目,并且说出题目中所表达的含义。【根据字词的意义来分析,回答请结合写作背景。】秦淮,即秦淮河,在金陵城(今南京城)畔,这里当时是歌楼舞榭,酒绿灯红的场所。泊,停泊的意思,作者乘船停泊在秦淮河,望着岸上酒家,思前想后,所发的感触:国家危在旦夕,君主却依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醉生梦死,1.字词过关2.整句翻译3.课文剖析4.问题探究泊隔犹bǒpōgéyóu停泊湖泊间隔犹豫笼:近:泊:商女:笼罩靠近停泊以卖唱为生的歌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体味“烟”“水”“月”“沙”“笼”,分析“水月烟沙”与“笼”的关系,并说明其作用。“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分析第二句的作用,并逐字分析此句,看看各个字都表示了什么。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夜泊秦淮”四个字不但为上一句的景色提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诗题。分析后两句,从字词的角度出发,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此时包含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作用。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1.情景交融【描写晚唐气氛,引起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担忧。2.“互文”写法【见“烟笼寒水月笼沙】3.构思细密而精巧【渲染环境,迷茫中透出悲凉,第二局点明环境,尾句进行议论。《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前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应怎样理解。首句,写轻轻的暮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沉寂的沙滩,表现了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这是诗人带着吊古伤今的情怀游览六朝金粉繁华圣地的特殊感受。次句,写夜晚时分,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对岸酒家的地方。这里点明看到了“酒家”,至于酒家是灯红酒绿,还是顾客癫狂暴饮,这些都给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时间,地点,人物都在这里做了交代,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诗中按照诗人的活动,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先关注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颇和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诗人是在讽刺歌女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本文标题:泊秦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1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