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熟悉历史文化古代篇之《老子》四章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除了留下一篇五千言的《道德经》外,其他见之于正式的资料极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刘向《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骑牛而行紫气东来徐悲鸿《紫气东来》图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道德经》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老子曾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关于《老子》这部书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时期,其中虽有一些老聃本人的思想,但它更多地表现了战国时期的特征。《老子》产生的时间《老子》的体例此书分上、下篇,后人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则先《德经》而后《道经》。共5000多字。所谓五千言道尽天地玄机、人生智慧、治国权谋。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的哲学表达。《老子》学说的影响柔弱胜强柔慈啬俭守静少私寡欲曲全不争谦退知足知止不敢为天下先朴素厚实积德为善功成身退“道”与“德”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一词不同。“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既指事物从“道”所得来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也指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与“得”意义相近。“道”具有以下性质:1,道是宇宙的本体。这可以从教材所选的第一章看出来。这一章头两句历来学者看法有别。其分歧主要在“道”和“名”的理解上。有的认为“可道”之“道”是“言说”之意,“可名”之“名”是“称呼”之意。两句意为: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叫得出名字称谓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有的认为“可道”是指通常一般人所说的道,“可名”指通常一般人所说的名。老子所论述的不是一般人所说的“道”和“名”,而是“常道”和“常名”,即“自然之道”和“自然之名”。这样的话,这两句话大意是:“大道”是可以言说的,但一般人所谓的道,并非我所要阐述的自然之道,“名”是可以言说的,但一般人所称之名,并非自然之名。从《老子》其它章中寻找帮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25章)它说出了“道”的几个特性:自本自根,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宇宙主体;“寂兮寥兮”,是无声无息无形无像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是运动着的和永恒的。这个“先天地生”的“可以为天下母”的“道”,是“有无混成”的“物”,是没有名字的,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称呼它,姑且就叫“道”。因而,这一章中的“道”和“名”不是寻常意义上的“道”和“名”,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然之道和自然之名。联系第一和第二十五章可以看出:“道”即“无”,即“有”,即“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无”是说“道”“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寂兮寥兮”、“惟恍惟惚”、“无状无象”,是超感觉超经验的。“有”是说“道”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周行而不殆”,独立而长存,永远不会消失。第一章的翻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可以阐明的,它也非一般的“名”。“无名”是万物的端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认识无形的微妙,经常有欲望,以便观察有形所运行的轨迹。“无名”“有名”都来源于“道”,构成“道”的两种不同形态和境界,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深奥而又深奥,这是洞悉万物奥妙的门径。2,道是自然无为的《老子》17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51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64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老子提出“自然”这一观点,来说明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这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课本中所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说圣人消极无为,而是指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有所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指圣人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纯任自然,谦下无争。所以,《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名为“道德”,并非讲授伦理道德。它所讲的是万物本原之道和得道的原则——自然无为。如果说“自然”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言的,“无为”则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谈的。“无为”的观念,可以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如果说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宇宙人生观的关照下具有深藏不露的社会政治潜台词的话,这一思想发展到庄子那里,则又增加了浓厚的明则保身的含义。3,道是辩证的老子对道德的一系列论述充满了辩证法,如“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为而无不为”等。教材所选第二章前半部分说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后半部分讲的是圣人的为君之道,无为政治。道是自然的,故圣人应“处无为之事”,道是寂寥的,故圣人应“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教材所选第八十一章的前半部分同样讲辨证认识论。老子列举了三种现象:①诚实的语言与不诚实的语言②诡辩的人与不诡辩的人③懂得大道理与懂得许多却不知道那个道理的人“美、信”;“善、辩”;“知、博”对立起来,虽有片面性,但其中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如:忠言逆耳、口蜜腹剑等。第八十一章后半部分讲为君之道。他认为君王应该秉“道”而行,不为自己积累财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一句则把辩证法提升到人格境界的高度。假如人人都能自觉地“为人”“与人”,社会风气肯定会好转。同时,一个人在为人、与人的同时也是在为己、与己,因为它们是相形相随的。这里,老子的哲学基础仍然是“自然”。“天之道”即是自然之道。而“为人”“与人”符合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自然之道是“利而不害”,只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利益而不带来任何危害,那么,圣人就应该秉承自然之道,“为而不争”,做有利于别人与社会的事,而不为自己争功劳。这与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一个意思。自以为大的人终究是小人。所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4章)“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这就是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圣人,是老子从“道”出发的圣人观。“小国寡民”与理想社会课文所选第八十章是老子描述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除了“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反对战争之外,无一不是倒退的,倒退到史前文明的时代。这个社会国小民寡,愚昧落后封建淳朴。为什么老子还想往呢?这与老子身处的那个时代有关。当时东周末期,战乱频仍,民多疾苦。而当时(直至明清)的思想家们几乎没有人能够向前看,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老子不可能身处奴隶社会,进而描绘出一个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十分先进的社会蓝图,所以,我们不必苛求老子。此为一。另外,老子哲学中的“道”还有一个性质和名称,叫做“朴”。这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敦兮其若朴(15);见素抱朴(19):复归于朴(28);朴:混沌、自然、天性。从朴出发,老子主张“绝圣弃智”,以为“智慧出,有大伪”,“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智慧开了,“机心”就有了,邪恶之念就产生了,国家就不太平了,天下就大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一切发明创造,国与国间的开放,人与人的交往,文化文明的进步;闭关自守,安于现状;政治浑朴,民风淳厚,上下混沌一体的“复归于朴”的社会。这就是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理想形成的哲学基础。反对主张也许大家会问:“小国寡民”与《礼记》“大同”有区别吗?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只能从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去找:忠孝仁义是儒家的核心,而老子认为提倡忠孝仁义是因为国家混乱,国家混乱是因为违背了“道”的缘故,如果每个成员都能抱朴守真,就不需要忠孝仁义了。这就是“大道废,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大同”所向往的不是原始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想往它的公有制和良好的政治制度、人伦关系、社会风尚,“小国寡民”则不然。小国寡民观念的影响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往。不注重发展生产力,封闭落后,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金我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重死不远徙”,心理上容易满足,性格上怕冒险,缺乏开创进取精神。文学上的“桃花源”现象。
本文标题:老子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1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