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自然无为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老子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一、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1、师道观(1)淡泊名利,“守笃静”。老子主张教育者要恬淡平静,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为私利所惑,不为名利财富所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名誉财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私欲,太多的私欲对修道和身体健康都不利。“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精神修养,“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用永恒无名的道来克服欲望。“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心境和谐,过恬淡淳朴的生活。(2)虚怀若谷,“含德厚”。老子主张教育者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高傲炫耀。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我表现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赞扬;自夸自擂的人不会有什么成就;自骄自大的人,他的事业不会长久。他还认为为师者要道德高尚,“含德之厚者,比如赤子。”,“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知识是高尚,明明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是病害。“圣人”贵有自知之明。(3)因材施教,“无弃人”。老子主张根据为学者的心性来进行教育,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无分别心,但百姓有分别心。百姓有什么心,教育者就下什么药,法无定法,因百姓之心而异。老子还主张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要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认为人人可成道,没有什么人不能成道而被遗弃,“天生我材必有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无论求学者是否“善”,是否“信”,无私奉献,平等待人是为师者的最大快乐。2、自然人性观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历来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也就是天地万物纷纷纭纭,最后都要恢复到其原本的样子。人的本原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婴儿状态。老子在其书中多次提到了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老子提到婴儿的时候,流露出的都是赞美、歌颂之情。虽然婴儿、赤子是似乎是“弱”的形象,但老子认为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婴儿状态就是人的最佳状态,而人一旦成长了,人性就会变化了,为了物质利益而使自己的德行受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回归到婴儿的时代,而是希望人们在社会化后,在自我丧失后,还要走回来,寻找那份失去的如婴儿一样淳朴的状态,“大成熟若天真”,“复归于婴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人性论是什么?那就是:老子在人性方面是主张性善的,“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是老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老子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质朴的,从“道法自然”的前提出发,人与万物一样,本性也应该是质朴的,就如同保持如婴儿一般的无私无欲无知的心理。这就是老子的自然人性论。老子赋予了教育深远的意义,老子希望教育就是可以让人“复归于朴”,找回质朴的美德,还原淳朴的本性。3、“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不言之教”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老子认为,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要“言”的少,却合乎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效果。老子要教育者以身作则,通过“身教”而非简单“言传”为受教育者树立典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老子要求教育者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二十七章)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的教育效果。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六十四章),“希言自然”。特别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感悟,让其自我完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崇事物自然发展的趋势,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要过多的干涉受教育者,不要强制灌输和批评教导,已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还要求受教育者要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避免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而教育者要把握自然之道,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唯道是从”,充分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然性,使之“无为”发展。老子的这些思想都是一种超然自由的教育境界,影射出老子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人格平等,更是现在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和师生平等思想的萌芽。二、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对现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作为人间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怎样抵御物欲横流、淡泊名利、无为而学、加强精神修养是颇值得人反思的。如今,我国的硕士生、博士生、教授、研究生导师数量激增,可是真正的大家、真正有含量的论文、真正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却寥寥无几,这不得不值得人深思。烦躁虚华的外表下,更有一颗颗贪婪的心。有些人为功名利禄所累,不惜一切造假:学历造假、论文造假、实验造假、项目造假,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与清贫,本想流芳百世,功成名扬,却可惜成为学术的奴仆,道德的把柄。反观一些知名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袁隆平以及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一心向学,无私奉献,把科研当做乐趣,把学习当做信仰,即使条件艰苦,屡经失败,仍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不受任何的诱惑,不违背自己的意志,无为而学,结果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有感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思想,净化监督当今的大学教师队伍势在必然。首先:严格挑选具有真才实学、无私奉献的学术科研队伍,建立具体客观的评价机制和合法独立的评价机构。其次: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学术打假机构,制定严格法律打击学术造假。再次:加强教师的精神素养,注重自修、自觉、自明,虚心为学,无私为学。2、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启示:老子主张学习之道在于少言胜于多言,身教胜于言教。以“不言之教”达到“不教之教”可以说是公众对教育的期望。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在成绩总指挥棒的光环下,学生压力过大,学习自觉性低,教师过多干预学生,言教过多,身教太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无任何创造性可言。就像柳宗元所说,“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不言之教”、“不教而教”运用到教学中,其不在于教师一味地说教,满堂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而在于尽可能地发挥受教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受教者的兴趣;充分挖掘受教者潜在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受教者长处,不片面断然判定学生的潜能,民主平等,一视同仁;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受教者自己“言”;在于培养受教育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自觉的能力,让受教者在自然常态中主动地自觉地不断地汲取知识。总之,应该变应试教育为主体性教育,变填鸭式教育为自觉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3、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在老子思想中,“管理”不是一种对人或物的制约或管束,而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使人或物能顺其本性得到合乎天道自然的发展方式。首先,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育管理者不应该是身居高位、发号施令的叫嚣者,而应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使教育工作者自愿自觉自发跟随的管理者;不应用复杂的规章制度束缚被管理者,而应采用“柔性管理”、“人本管理”形成和谐、自然、轻松的工作氛围,激发广大教育者的积极性。其次,“治人事天,莫若啬”。重视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修养状况,采用“含而不露”的方法,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视野,充盈其精神生活。再次,“治大国若烹小鲜”。将这一关于“管理”的思想运用到教育管理之中,重点在于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理,在于阐述管理之道不是一种随时更替基本方向的事业,任何朝令夕改式管理方式都是老子所反对的。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原则,其要旨在于呈现一旦确立了管理的目标及方向,就不要任意的介入干预,以及轻率的改变方针,也就是要注意保持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以及教育目标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老子,一位智慧老人,其思想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管理各领域乃至世界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虽然老子的思想有其时代局限,但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后,对我国改革当今教育的弊病仍大有裨益。参考文献:①《老子》心得徐文举长春出版社书②《老子管理学》杨先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书③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公文易文秘资源网赖志坚2009-3-210:21:49④《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境界——论老子的教育思想》盛明华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一月第22卷第一期⑤《试论老子的教育思想》郑州大学教育硕士论文陈!2008⑥《老子教育思想要义解读》唐德俊阳德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六卷第二期
本文标题: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1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