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
-1-秦汉文学一、秦汉时期的社会和文学(一)社会历史概况1、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焚书坑儒。2、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建立;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统治危机,社会动荡。(二)文学概况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等政论文、刻石文。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其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史记》、《汉书》等其他散文。二、秦及西汉散文(一)《吕氏春秋》1、概况:《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其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共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现今存160篇)。《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其预示了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2、艺术特点:(1)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2)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3)具有自己特色,引用寓言来进行论证。(二)李斯及其《谏逐客书》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其《谏逐客书》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辞赋之丽。(三)贾谊及其政论文贾谊(前200-前168),将汉代政论文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汉书·艺文志》记载其散文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文。其带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善于把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这一《过秦论》最为典型。一是把秦朝兴盛时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二是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三是把陈胜的起义军和流过诸侯进行对比等。此文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在遣词造句中又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词语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其针对现实所写的政论文,其浩荡的气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以感情相驱动。(四)《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招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2-是西汉一部大著作,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君臣赋44篇,许多篇章采用的是辞赋写法,是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带有纵横家说辞的特点,铺陈夸张,滔滔不绝,排比句式极多,并且灵活多变,有长句,有短句,有单句,也有复句,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造成波澜壮阔的气势,并具有明显的道家倾向。(五)汉代政论散文和先秦政论散文不同之处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它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他们的散文代表了西汉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在后世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三、西汉辞赋(一)枚乘及《七发》1、枚乘(?-前140)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其赋《汉书·艺文志》著录9篇,今存《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及《七发》等,前两篇均见于《古文苑》,《七发》见于《文选》,其最可靠、最具影响力的是《七发》。2、《七发》赏析:(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既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也在继承中有所创新;(2)运用逐步盘升的手法。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量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作者在赋中花费大量笔墨去精心描绘的内容,正是作者最终所要超越和否定的东西。(3)运用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以耳目生新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游记的笔法精神,每写一事又能刻意求奇,反复渲染;(4)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二)司马相如及其《上林赋》1、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如赋29篇,现存5篇。其中《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文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两赋相差去十年,但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结构严谨,可做完整的一篇副来看。2、《上林赋》欣赏:(1)从内容看,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三是国民时代精神的体现。(2)艺术成就,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一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和夸张笔法的融通;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总之,此篇作品所创造的是一种巨丽之美,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成为后世赋家争相效仿却又无法企及的楷模。(三)扬雄及《甘泉赋》1、扬雄(前53-18)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对汉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其赋体创作大致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作品。《蜀都赋》作于居蜀期间,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余下四赋史称“四大赋”。-3-2、《甘泉赋》欣赏:一是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二是铺陈空间的多维角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三是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赋予其新的功能。四、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一生中,与他的《史记》创作有密切的关系事件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二)《史记》表现的进步倾向进步倾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究天人之际: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从这一点来看,《史记》具有科学性。2、通古今之变: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1)历史进化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的历史观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改革向前演进的。因此他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如对战国时期吴起的改革、商鞅的变法促进历史前进的作用是有一定认识的。反映出一种厚今博古的思想和一个历史家“通古今之变”的眼光。(2)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辩证思想:所谓“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就是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历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迹可寻的,而且往往“盛”中包含了“衰”的因素。说明司马迁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注意说明历史的转化,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成一家之言: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三)《史记》传记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记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四)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项羽本纪》中的项羽,项羽是一个在秦末反秦起义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性格的基本特点是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率直磊落,不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加上他刚愎自用,残酷暴烈,因而最终遭到了失败。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1、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2、创造性表现手法的运用。注意矛盾情节,注意描写场面;注意渲染气氛,如垓下之围;注意细节描写。五、两汉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音乐机关(两汉)——诗体名称(魏晋六朝)——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唐代)(一)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4-《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它的成就,沾溉了中国后代诗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成长。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2)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3)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4)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批判现实通常是通过对现实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但有时也在诗的末尾揭示出写作的目的,这对于后来白居易的“卒章显其志”也有所启发。至于李白的抒情诗中那些出人意表的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夸张,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它和汉乐府民歌的渊源关系。(二)具体作品赏析1、《东门行》描写的是一个为穷困所迫的下层平民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2、《陌上桑》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全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起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罗敷天生丽质,光彩照人,使用权无数行人为之驻足;她勤劳,最喜采桑养蚕。她坚贞,忠于自己的丈夫,忠于爱情,面对太守的无耻诱骗,她义正辞严地予以怒斥,表现了不慕宝富贵的高尚品质。罗敷不但敢于向荒淫无耻的封建权贵做斗争,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她用夸夫的方式压倒了太守的气焰。罗敷的光辉形象也正反衬出太守形象的卑劣、无耻和丑恶。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多种手法成功地刻画人物形象。对罗敷这个女主人公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侧面的渲染和烘托,如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贪看罗敷,即是侧面描写和烘托;诗中又善用对话,通过使君和罗敷的几番对话写出了罗敷的坚贞和使君之无耻;诗中还运用夸张手法,如其夸夫一节,极尽铺陈之能事。这多种手法的运用,对刻画罗敷的形象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此文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
本文标题: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2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