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国建筑史总结一览表
宗教类建筑整体发展过程传入时期发展时期中国化时期藏传佛教时期延续期东汉初期白马寺: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样式,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汉末浮屠寺:木楼阁式结构与四周回廊殿阁,已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代表性寺院有北魏洛阳永宁寺,本时期的采用“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依然突出佛塔这一主题,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中轴对称布局。代表性石窟有现存我国著名的石窟,如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都始于这一时期,其建筑与艺术造诣都达到很高水平。隋唐、五代至宋佛教建筑完全形成了中国化特征。以塔为中心转变成以佛殿为主体的纵向轴线式对称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佛阁、配殿、大殿等。这时期的佛塔已退居一侧,已由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转变,平面形式和外观都很丰富多彩,几种类型的佛塔都已出现。总之,这个时期中国式佛教建筑特征已经全面显现出来。现存最早的佛殿是唐南禅寺、佛光寺大殿,佛塔有五代的虎丘云岩寺塔,而唐代四川乐山大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摩崖造像。在元代,喇嘛教成为佛教的主要流派,喇嘛塔在全国各地建造起来。有代表性的北京西四妙音白塔。另外还出现了金刚宝座塔,其型制是象征佛所居住的须弥山。总之,此时期佛教建筑较以前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趋向,与反映人世间情趣的建筑艺术面貌拉开较大距离,神秘气氛加深。明清两代,佛寺更加规整化,伽蓝七堂已有定式,随宗派不同而定,大多数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类型一以佛塔为主:塔为主体(白马寺、浮屠寺)—前塔后殿(北魏洛阳永宁寺)—塔殿并立—可有可无类型二以佛殿为主:基本采用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隋唐后最通行的佛寺制度。代表建筑佛光寺大殿(唐)正定隆兴寺(隋)天津蓟县独乐寺(辽)山西大同善化寺(辽)西藏布达拉宫面阔七间、进深九檩、庑殿顶、金箱斗底槽、柱有卷杀、侧角、升起。总平面呈南北中轴线狭长方形,主要建筑摩尼殿、转轮藏殿、佛香阁。山门:分心槽观音阁:金箱斗底槽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庑殿顶。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非对称布局。体量位置色彩对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佛塔建筑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小乘佛教塔概念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佛塔中的主流。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其外形已大力模仿木构,塔的平面有立、圆、六角、八角多种。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主要类型,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由大、小佛塔9座组成,(云南)代表建筑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唯一十二边)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现存最早)北京妙应白塔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云南曼飞龙塔砖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石窟特点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物很少/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为依据/总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方向不同/工程需开山凿石,工程量大/其中雕刻、绘画保存了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代表建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沙鸣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山西太原天龙山礼制类建筑宫殿发展过程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盛行高台的宫室阶段(周-春秋战国)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唐-明清)规模逐渐变小/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代表建筑唐长安大明宫选址:位居高地/布局:传统前朝后寝,分为外朝与内廷两部分/三朝:含元殿(大朝),宣政殿(治朝),紫宸殿(燕朝)/内廷以太液池为中心,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宴游区。明清北京城宫廷内部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其中外朝有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构成;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位于同一台基上,一律用红墙黄琉璃瓦,色调鲜丽。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攒尖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使主体主次分明,富于变化。乾清门以北为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两侧大片嫔妃所居住的院落式寝宫,内三殿是指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坛庙类型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代表建筑天坛晋祠(宋)孔庙建筑群布局:平面内外两重坛墙,北圆南方。内墙内三大建筑群:圜丘坛组群、祈谷坛组群、斋宫。圜丘坛组群、祈谷坛组群由丹陛桥连接,形成整个建筑群的主轴线。外墙与内墙之间两组附属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单体:圜丘/冬至日的祭天场所,其主体为坛而无屋的三层露天圆台周边环绕两层低矮的方形壝墙。设计极重象征,以圆象天,以方象地。以阳数象征天数,以九象征极阳数。祈年殿,其属于坛而屋之,三重檐攒尖顶,坐落在三层圆形台基组成的祈谷坛中,台基/屋檐层层收缩,向上动势。殿内柱象征手法。建筑群布局:祠区周围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山上松柏青翠,山前沃田遍野。圣母殿为词内的建筑主体,殿前有鱼沼飞梁、献殿、金人台等,形成晋祠的主轴线建筑单体:圣母殿,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加深前廊,减柱处理。大殿柱身有显著的侧角升起陵墓墓葬形制不树不封(夏商)地上陵台—方上(秦、汉、宋)因山为陵(唐)宝城宝顶(明清)陵园建筑陵中设庙寝两部分,墓前设有石享堂上下堂制,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宝顶地下(清)哑巴院、月牙墙、宝床金券时间技术成就艺术成就夏商周木构技术、夯土技术(1)木构榫卯十分精巧(2)开启运用斗栱(3)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秦汉(1)木构架的两种形式,抬梁式与穿斗式已经出现,斗栱的机能正迅速发展(2)多重楼阁的兴起和兴盛,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坞壁、宅第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佛教建筑。(2)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三国两晋南北朝石刻方向技艺提高,石辟邪、石麒麟等(1)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崛起(2)佛教的盛行和佛寺、佛塔、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3)形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并立的格局(4)室内空间和景观的改变隋唐(1)建筑结构方面,木构架建筑定型化,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2)建筑材料使用方面,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3)建筑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1)城市规划严整、规模宏大;(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3)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宋(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从封闭的“里坊制”到开发的“街市制”;(2)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方便;(3)建筑材料使用方面,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1)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2)装饰色彩方面:建筑装饰与色彩有很大发展;(3)园林兴盛。元木架建筑方面,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不得不对宋式木构体系进行了简化。如减去若干柱子和内檐柱斗拱,不再使用梭柱、月梁等。常用弯曲木料作梁架构件。(1)在规划和建设上,城市繁荣盛况空前,出现大都、杭州、泉州、广州等闻名世界的大都市。特别是元大都规划严整、设计恢宏,为明清北京故宫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下,出现了一些新建筑类型,如喇嘛塔、礼拜寺,也给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增加了新的因素,出现了一些融合多民族特点的建筑。明(1)砖石普遍用于居民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1)布局方面: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2)官僚地主私园发达。(3)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3)装饰色彩方面: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清(1)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有斗栱的大式一律以斗口作为标准确定其他大木构件的尺寸,如等级最高的太和殿。这对加快设计与施工进度及掌握工料都有很大帮助。“样式房”和“算房”承担图纸设计与预算。(2)建筑技艺有所创新。例如建造工艺上采用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1)布局方面:清代建筑群布局极其突出中轴线的艺术,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以显示居中为尊的思想。(2)建筑造型方面:清代在建筑处理上,采用形体的尺度对比,以小衬大,以低衬高,以此来突出主体。故宫主要建筑太和殿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级降低,尺度减小。形体上主要按屋顶形式来区分尊卑等级,最高为太和殿的重庑殿顶,按开间数,最高为9间(太和殿为11间),以下依次为7间、5间、3间,。(3)装饰色彩方面:清代高级屋面采用琉璃瓦、结构雕梁画栋,以和玺、旋子、苏式三大彩画最为突出。太和殿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红色面墙,再加上黄、绿、蓝等诸色琉璃屋面,显得格外夺目绚丽。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总结一览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4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