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一、病毒性疾病(一)小鼠肝炎病毒(MousehepatitisvirusMHV)属冠状病毒科。自然宿主为小鼠,也容易感染裸鼠与免疫缺陷小鼠。可引起多种型式的病症,发病时无症状或昏睡,皮毛粗刚,厌食,或有神经症状。传染途径依不同型分为飞沫传染或经口传染。造成研究干扰有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抑制淋巴球增殖反应,抑制小肠淋巴组织Peyer’sPatch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控制方法:1.清除受感染的族群2.利用剖腹产防止污染3.杀死所有新出生的小鼠,停止繁殖,成鼠至少隔离6-8个星期,如此聚居地里的病毒才可以完全消除。(二)仙台病毒(Sendaivirus)属RNA病毒中的副黏液病毒科第一型。可构成小鼠最常见的呼吸器官疾病,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多呈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感染途径: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在上呼吸道复制后进入气管及小支气管中。在仔鼠或某些品系小鼠,如DBA/2往往受仙台病毒感染发生肺炎。临床症状:皮毛粗刚,呼吸困难和发生气管啰音。预防及控制:避免让感染进入动物房内,定期对供货商作健康状况监视,隔离。(三)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virusofmice(PVM)天然宿主:小鼠、大鼠和仓鼠。属于副黏液病毒属(paramyxoviridae)的肺病毒(pneumovirus)。通常无临床症状。病变:引起慢性鼻炎,间质性肺炎。控制:使用剖腹产及良好的环境障壁。(四)鼠痘Mousepox(缺肢畸形ectromelia病毒)属Poxviridae之正黏液病毒属。宿主为小鼠。鼠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具高度传染性及死亡率。传染途径:直接接触和媒介物:例如小鼠组织,小鼠血清,转移性小鼠肿瘤。有抵抗力的品系(不明显的感染):C57BL/6和C57BL/10;易感染的品系(显现临床症状):BALB/c、DBA/2、CBA和C3H。临床症状:可呈现急性、亚急性、慢性或隐性等型。包括面部水肿,皮下丘疹,脚,脸,耳和尾巴皮肤靡烂,或者是四肢和尾巴坏死腐脱。急性会死亡。控制:1.对引进的小鼠和小鼠组织作隔离及检测。2.消除感染的小鼠和组织,以及消除房舍内的污染。3.停止繁殖,怀孕期间子宫内的感染,导致剖腹产可能无法完全避免污染。(五)淋巴球性脑膜脉胳膜炎病病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Virus(LCMV)(六)其它小鼠也容易受到其它病毒感染,有K病毒,李奥病毒,小鼠肺炎病毒,泰氏脑脊髓炎病毒,小鼠腺病毒等。这些病毒都在健康小鼠体内呈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但是这些病毒仍会对研究造成影响。一般是依血清学上的检验(ELISA)或猪病理学检查来做病源确认。二、霉浆菌性和细菌性疾病(一)霉浆菌症(Murinemycoplasmosis)又称慢性鼠类肺炎(ChronicMurinePenumonia)。为格兰氏阴性菌具多形性,在啮齿目常见菌种有Mycoplasmapulmonis。感染品种有大鼠、小鼠。在野鼠(Rattusnorvegicus)、兔、仓鼠与天竺鼠有时可分离到。在传统饲养区动物易常见,在SPF隔离区动物则可能有不显性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单纯感染本病为中高罹病率、中低死亡率。感染途径:飞沫传染,子宫内垂直感染临床症状称病鼠症候群(sickmousesyndrome),包含拱背、皮毛粗糙、体重下降、活动力下降等。严重发病时呼吸急促、鼻音明显(snuffling)、歪头、大鼠眼窝外与鼻部周围有红色分泌物使毛色呈微红。唾液腺泪腺病毒、仙台病毒、呼吸道杆菌或巴斯德杆菌等对呼吸道有亲合性之病原,会加重霉浆菌感染的症状。空气中氨与SO2浓度过高也可能促使动物发病。室温太高、动物过度拥挤、通风不佳也可能增加发病的机率。避免霉浆菌的传播:针对环境因子作控制,增加笼舍清洁的频率。2.降低笼舍饲养密度来减低笼舍内氨气浓度。(二)葡萄球菌感染(Staphylococcalinfection)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通常存在于鼻咽喉、下消化道,毛发和皮肤上,在普通的动物和有良好屏障饲养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及人类都有。致病性依照宿主状况、卫生情况、皮肤和黏膜有否创伤等不同因素而异。可以引起1.小鼠皮肤炎及化脓,尤其是裸鼠的皮肤脓疮。2.在免疫充足的品系C57BL/6引起脸部脓疮。3.对裸鼠造成眼眶和脸部皮肤脓疮。4.引起C3H/HeN品系包皮腺(preputialgland)脓疮。5.对年轻有攻击性的公鼠造成自体阴茎切断(毁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可能会造成宿主免疫反应的改变控制:1.改善卫生状况。2.消除可能造成皮肤伤害的设备。3.降低每个笼舍的动物数量。4.降低每只公鼠负责交配的母鼠数。5.治疗多半无效,因此定期检查并淘汰感染小鼠。(三)链球菌症链球菌(streptococcusdermatitis)可以引起局部坏死性溃疡性皮肤炎与全身系统性的感染。可以在颈部两耳间,耳下与耳翼处见到溃疡。全身感染则是败血症及心内膜炎。改进动物环境卫生或使用系统性抗生素疗法,可以避免感染的机会。四)泰瑞氏疾病(Tyzzer’sdisease)梭状杆菌(Clostridiumpiliforme)引起。常发生在恶劣环境或免疫抑制的小鼠。传染途径为经口传染(芽胞,粪便等)。临床症状为水样下痢,脱水及食欲不振或无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预防:1.有良好的卫生,避免过度拥挤饲养。2.食物和垫料用高温高压灭菌锅消毒。3.用0.3%的次氯酸钠清毒房舍以灭少芽胞数量。(五)与纤毛相关的呼吸道杆菌天然的宿主为大鼠、家兔和小鼠。属于格兰氏阴性,棒状杆菌。通常在感染霉浆菌的动物身上被发现。微生物依附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临床症状:无症状或轻度呼吸道症状。如果有轻度啰音,易见于肥胖小鼠。(六)沙门氏菌症(Salmonellosis)有2种血清型常见于小鼠和大鼠(S.typhimurium和S.enteritidis)。也属于人畜共同传染病原。感染途径:粪便污染的垫料、食物及饮水,由口摄入感染。临床症状:哺乳期的小鼠或食物和饮水被剥夺时容易导致感染而发病。预防与控制:1.清除受感染的动物,隔离受感染的饲养者,剖腹产。2.定期对啮齿类族群做健康监控,维持良好的隔离屏障。三、寄生虫(一)蛲虫(Pinworms)可感染大小鼠的蛲虫有三种,大鼠蛲虫(SyphaciaMuris),鼠蛲虫(Aspiculuristetrater)及小鼠蛲虫(Syphaciaobvelata)。后两者为小鼠常见。蛲虫寄生在盲肠与结肠。轻微感染时无症状,严重时会生长迟缓,下痢,肠套迭和脱肛等现象。控制:1.定期的健康监测。2.严格的环境消毒,饲料与垫料的灭菌。3.定期的投药。4.增加换笼的频度。5.感染严重时,可将比较珍贵的感染动物进行帝王切开术,再隔离饲养。6.使用有滤网的笼盖可防止笼间感染。(二)绦虫(Tapeworms)微小包膜绦虫Hymenolepisnana。感染小鼠严重会下痢及生长迟缓。预防鼠绦虫要以严格卫生管理及消除中间宿主为主。(三)毛虱(Myobiamusculi)是一种对实验小鼠有病原性的小疥虫(mites)。常见于毛发浓度的区域,例如头顶和背;裸鼠和无毛小鼠比较不具感染力。C57BL品系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皮肤病;可能因为这品系对疥虫过敏。可从皮肤刮取下的毛发中找到。药物治疗可以减低数量但无法根除,从环境改变避免感染以及剔除感染老鼠为根本的办法。(四)跳蚤(Fleas)盲蚤Leptopsyllasegnis为寄生于小鼠及大鼠的一种跳蚤。会引起皮肤刺激,过敏性皮肤炎,贫血和食欲不佳。跳蚤控制,动物房内不能饲养野生啮齿动物,并且要防止其进入动物房内。四、饲养管理性疾病(一)环尾症(RingTail)一般实验动物房相对湿度在50-70%,温度在20-25℃之间。当湿度降在40%以下而温度升高时,就容易发生环尾症。环尾症出现于大小鼠,但小鼠较常发生。尾巴出现圆形环状纹,初期呈现水肿,出血,皮肤坏死及脱皮。严重者尾根及尾巴成干性坏疽病变,留下永久性环形纹。(二)其它外伤:常发生于同笼的公鼠互相攻击。脱毛:可在全身各处发生,原因很多。理毛行为,打架,外伤,环境紧迫,内分泌异常等都可以引起脱毛。小鼠的一些常见疾病可引起小鼠发病甚至死亡,使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有些病源呈隐性感染,可使实验结果受到极大干扰,以致导致错误的结论。有些疾病为人畜共患病,则更加具有危险性。小鼠的一些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一、鼠痘(MousePox)由鼠痘病毒(poxvirusofmice,MPV)引起,多呈爆发性流行,致死率较高,常造成小鼠全群淘汰,危害极大。临床表现以四肢、尾和头部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为特征,故又称脱脚病病毒(ectromelisvirus)。1.分布及病原鼠痘在我国鼠群中呈散发性流行。MPV属痘病毒科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本病的自然宿主为小鼠,不同品系小鼠的易感性差异很大,A、DBA、C3H等品系易感,C57BL对MPV的抵抗力强,呈隐性感染,因而成为主要的潜在疫源。本病常常感染野生小鼠,使野生小鼠成为另一种危险的传染源。2.流行病学MPV病毒经皮肤伤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妊娠母鼠可将病毒垂直感染给胎儿。另外在动物实验中如病毒传代、肿瘤移植,可将病毒直接接种给小鼠,而导致小鼠感染。3.临床症状首次感染的小鼠多呈急性型发病,病鼠被毛粗乱,食欲减退,于4~12小时内死亡。亚急性型(皮肤型)病鼠口、脸、鼻、眼睑肿胀甚至破溃,四肢及尾部肿胀破溃有浆液性分泌物,随后结痂进而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坏疽,1~2天坏疽部位脱落。还可引起孕鼠流产。慢性型病鼠由上两种病型鼠迁延转化而来,见于本病流行后期,生长发育缓慢,产仔数明显减少。4.病理病理解剖可见全身脏器几乎均被累及,其中以脾、肝、淋巴结与皮肤的病变最重。脾肝表面可见淡黄或白色坏死灶,严重者可全部坏死。5.诊断本病的诊断可根据鼠痘的典型特征如头部,眼睑,四肢及尾肿胀溃烂或脱落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分离病毒或利用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抗体而确诊。6.预防为了预防本病,应严格管理,禁止非工作人员出入饲养区,防止野生动物接触小鼠。从外单位引种时必须确保无本病,方可混群。发病动物立即全群淘汰处死,尸体焚烧,饲养室薰蒸消毒,封闭三个月。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LCM)LCM是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Virus,LCMV)引起的人和许多种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小鼠感染后呈三种病型即内脏型、大脑型和迟发型;人类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1.分布啮齿类鼠科和仓鼠科动物是LCMV的自然宿主。目前我国鼠群中仍有LCM散发性流行。人类感染LCMV也非常广泛,我国及世界各地有关报道很多。因此,应致力于建立无LCMV的鼠群。2.病原LCMV属砂粒病毒科砂粒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LCMV耐酸碱能力极差,极不耐热,偏酸或偏碱、紫外线、加热均可将其灭活。对化学消毒剂敏感,乙醚、0、1%甲醛、去污剂都能杀死LCMV,但石炭酸对其影响较小。3.流行病学LCM为人畜共患病,小鼠、豚鼠、仓鼠、犬、猴、鸡、兔和棉鼠均易感,有实验证明金黄地鼠对LCMV易感,而大鼠则不易感。只有持续感染的小鼠和急性感染的仓鼠能传播病毒。病鼠通过唾液、尿和鼻分泌物排出病毒。健康鼠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乳鼠通过乳或子宫垂直感染,许多鼠成为不发病的隐性带毒者。LCMV病毒是非溶细胞性病毒,在动物体内增殖并不对机体产生损害,而是动物本身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导致对机体的损害而表现出临床症状。急性感染的小鼠由于不同的组织和病毒数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反应强烈的引起动物死亡,反应不强烈的小鼠则转成持续或慢性感染。子宫内感染至出生1~2天时感染的小鼠视病毒为“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反应,也不出现病变,而成为终身带毒排毒者。LCM病毒在T细胞内增殖导致其功能
本文标题:实验小鼠常见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5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