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校体育学广州体育学院韩会君目录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第二章体育课程第三章体育教学第四章课余体育第五章体育教师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概述篇教学篇课外篇管理篇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概论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体育教师等学校体育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简史一、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简要回顾1、“西学”与“维新主义”——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开始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我国近代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并从此确定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地位。该时期学校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学校体育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混合性,其既是西方体育的移植,又深深折射出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一时期对中国学校体育最大的贡献在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2、北洋军阀时期的学校体育——“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衰退与“自然体育思想”的引入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设立了教育部。1912至1913年间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随即“学堂”更名为“学校”。1912年9-10月教育部颁布了“各级学校令”。民国教育部1919年提出了改进学校体育的方案,指出学校体育要注重身心协调发展,并且提出了具体实施学校体育的办法及学校体育内容的改革意见等。1922年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其目标、内容、形式等深受美国“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这种“逆转”表面上是“体操课”被“体育课”取代,但深层上却意味着学校体育价值的改变。3、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学校体育思想争论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国民党政府在教育部设立了“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在各省市的教育厅、局所设立了“体育督学”或“体育股”等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193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民体育法》,规定了高中与高中以上学校体育为必修课;1932年颁布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规定了体育的目的;1931-1936年教育部公布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等系列法规,对各级学校体育的课时、早操、课外运动的时间、体育目的、体育教材的具体内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配备等多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体育课和运动竞赛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具备了现代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雏形。4、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曲折发展的现代学校体育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困惑和艰辛,其大约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初创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过渡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畸形发展阶段。第四阶段(1977以后)为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直到最近二十年才步入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两种不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是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1、学校体育思想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有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总体上可分为:第一,初步形成阶段;第二,“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第三,“自然体育思想阶段”;第四,全盘苏化阶段;第五,多元化阶段。近代百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深深出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因此每个时代的学校体育思想便具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的进步意义,尽管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规律。学校体育内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军事训练内容阶段。内容主要涉及军事体操和军事技能的活动;第二,竞技运动内容阶段。内容有球类活动、田径、游泳等;第三,复合内容阶段。该阶段学校体育的内容覆盖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体育文化内容,既有竞技运动的,又有娱乐和休闲的,既有实践性的,也有包括健康、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在内的理论性内容等。学校体育的形式也经过了由单纯的体育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再到体育课与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同时体育课也由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2.学校体育的内容与形式3、学校体育师资和物质条件学校体育师资的发展经历了由兼职体育教师向专职体育教师的变化。就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而言则经过了由低学历向高学历、由单一素质结构向综合素质结构的变化。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育师资的培育体系,基本上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条件的发展相对于体育思想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却仍然不尽人意,成了制约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需要时间,有赖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小结1、近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社会的樊篱,它深深打上了不同时代阶级的烙印,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与鲜明写照。2、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围绕着体育课来进行的,然后才向课外扩展,形成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仍然还是体育课程,并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3、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节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热点一、形成学校体育热点的社会背景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热点的形成有着极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际上近十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一些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二是国内开展的大规模课程改革;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教育整体改革提供了指导;四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积累与创新,为学校体育热点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基础。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热点的主要表现1、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潮流。学校体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体育参与和体育能力。2、开放与发展的学校体育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这种局面主要源于我国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开放的、发展的学校体育观。打破空间界限,以全球视野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不再是封闭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的学校体育,而是全球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界成功地借鉴了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促进了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打破校园界限,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相联接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上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内部的活动。从近二十年的实践看,学校体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而应该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加强联系。我国学校体育正逐步与全民健身为标志的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不同层面发生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并在联系中相互借鉴与促进。学校体育正在摆脱传统的学科自我封闭今天的学校体育正主动积极地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为学校体育文化独特的风景线,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与影响更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理论,逐步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校体育的着眼点不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关注未来10年、20年、甚至是50年的发展态势,关注学生在体育教育上可持续发展的效益。3、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学校课程改革是近二十年来的国际性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答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序幕。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旨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更加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身心健全的、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养体育精英;第二,彻底摆脱传统竞技运动教学模式;第三,以学科为中心即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转向以人的健康成长和需要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第四,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包括价值观、人生观、能力、兴趣和态度等在内的情感体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起步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各高校自身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突出特色,即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各高校培养目标、整体培养方案、地域特点、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条件相适应;二是分类设置,形式多样,出现了必修、选修、选项、俱乐部制、课内外结合学分制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三是授课时间安排灵活机动。另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还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和运动基础等实际,给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大变化中小学体育课程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变革,具体又表现在课程名称、学时、课程内涵以及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上。深层次上,这意味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对学校体育的纵深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特殊阶段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提出来,对学校体育在宏观和操作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主要为后续的终身体育的其它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基础。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在学校教育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应首先实现各自的阶段目标。同时,在实现阶段目标的基础上,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相联系,其内涵和主线指向未来的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纽带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联系,是通过“兴趣”和“能力”的桥梁来实现的。学校体育的重点更多地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能力上。在培养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技能的学习,学生就会形成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就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就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创造性地去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然后满足其终身体育的需求。5、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关于体育教学目标近年来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探讨,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主要有:第一,协调“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将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统一起来;第二,体育教学目标在结构和层次上应该形成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目标和整体目标相结合的完整体系;第三,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目标的子目标,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第四,体育教学目标通过五个领域来相对分解体现,应该尽可能地具体、可操作及便于评价,在内容上更加全面。体育学科在学科目标建立方面的特殊性1、体育学科目标的内容抽象而宽泛、内容界定含混2、体育学科的目标缺乏递进性3、有较大的流动性体育学科在内容上的特殊性1、体育学科内容不是依托体育学,而是依托体育运动项目和方法。2、素材量大,层次不清,筛选教材困难。3、同一素材里内含的教材因素多。4、体育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竞技”体育学科在实施教学上的特殊性1、教学实施形式更加多变2、信息量刺激多元化3、人际关系、学习能力表现更加外露关于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全面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并集中在下列五个方面:一是方法如何解决使学生“既会又悦”的问题;二是方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学生
本文标题:学校体育学讲稿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