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基本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再从更大的范围,即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称为“轴心时代”: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派别,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和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休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直到今天,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精神的动力。孔子和《论语》孔子的形象:想像的共同体孔子的出生:关于“野合”孔子的简历《论语》阅读参考书目《论语》疑案示例尊孔批孔与真假孔子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形象:想像的共同体《论语》不言孔子的相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据李零说,西汉一尺等于23.1厘米,则九尺六寸为221.76厘米,《史记》所载或有夸大)又: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似尧,其项类皋陶(gáo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据说这是子贡为孔子夫妇做的木质雕像,右边长胡子的是孔子《先师孔子行教像》传为唐吴道子画,清人改画并刻碑,现藏曲阜孔庙。《孔子燕居像》明,佚名,曲阜孔府藏元马远作孔子像《孔子圣迹图》清焦秉贞绘(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此图孔子方面密髯,俯身拱手,席地而坐,神情恭肃;国王和颜悦色,静坐在孔子对面的红木椅上,作侧耳聆听状。国王身后三五随臣,交头接耳。此图所绘为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三圣图》中为孔子,颜回、曾参侍立两侧。明代前期作品。曲阜孔府藏。《孔子杏坛讲学图》明代晚期作品,曲阜孔府藏。《孔子讲学图》明前期作品,曲阜孔府藏。1989年9月28日,我国发行了《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2枚,另有小型张1枚。第一枚“杏坛讲学”,图案是孔子给弟子授课时的情景;第二枚“周游列国”,图案描绘了当年孔子率弟子乘牛车到各国宣传其政治主张时的场面。民国一元纸币西方人眼中的孔子日本孔子像香港画家蒙振辉1984年绘孔子像孔子的出生:关于“野合”《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hé)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说一】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言“野”者,是不合礼耳。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取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据此,婚过六十矣。据此,老夫少妻即“野合”。其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老夫少妻是不合礼仪的,有何依据?相反,《周易》大过卦:“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其二,即使老夫少妻真是不合礼仪,何以谓之“野合”?【说二】野合即野外交配。据此孔子为私生子。现代学者从婚姻制度考察,认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野合”是一种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所以在墓砖、岩画、绘画、雕刻中常有“野合图”。秦朝以后,这种风俗才渐次消歇。【说三】孔子的“野合而生”是强奸的结果。蔡尚思:“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按:指孔子的母亲颜徵[zhǐ]在)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依据有二:一是《史记》载孔母颜徵在十分忌讳孔子父墓之所在,在生前从没告诉过孔子其父叔梁纥葬在那里。而孔子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就是因为“野合”之事。二是《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的母亲因出身贫寒,其与叔梁纥“野合”而生的孔子又得不到孔氏家族承认,否则作为大夫的儿子,孔子在少年时的生活是不可能贫困的。此观点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驳。主要理由是,如果“野合”即强奸,而颜氏又耻之,怎么会到尼丘去祈祷神灵赐生儿子?又,有人以孔子生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推知孔母受孕之时在冬季,这时野外天寒地冻,绝不会有野合之事,更不用说强奸了。孔子的简历1-34岁(前551-518),居鲁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34-35岁,出国至周问老子礼乐,此事学者多存疑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此碑在洛阳廛河区东关大街,当为附会明人画《孔子问礼图》孔子问礼图今人杨旭画孔子问礼图今人杨俭朴画此碑在山东淄博临淄古城东南韶院村,当为附会36-50岁,返鲁,退修诗书礼乐,教书51-54岁,仕鲁,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关于诛少正卯的公案《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不可不诛也。辽阳文庙广场墙壁绘画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荀子》,后来《吕氏春秋》《说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等书皆采录。从朱熹开始,一些学者对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持怀疑态度,特别是清人阎若璩、崔述、梁玉绳、江永等否定有此事,至今仍是一桩争论不休的公案。在古代社会,此事多作为孔子从政的功绩来正面宣传的;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后,成为孔子压制言论自由、实行封建专政的一条罪状;“文革”批孔中,又被上纲为孔子的“第一罪状”。否认此事的主要依据:一、此事仅见于《荀子》《史记》《孔子家语》,而不见于《论语》《春秋》《左传》等书。如此重大事件怎会在经传中不留痕迹?二、孔子秉政七日,以一大夫而杀另一大夫,与当时法制不合。三、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反对轻易杀人,此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合。又有学者以为,诛不是杀。《说文解字》云:“诛,讨也。”《礼记·杂记下》“不敢辟诛”郑玄注云:“诛,犹罚也。”因此,“诛”的本意是“批判”、“声讨”、“谴责”,引申为“处罚”,再引申出“处死”的意思。《春秋左传》有11段用到13个“诛”,基本上是“批判”“声讨”“谴责”的意思。因此,“孔子诛少正卯”,应该是“孔子谴责少正卯”。“孔子诛少正卯”在后世东汉末年,杜乔上书指斥梁冀兄弟“有正卯之恶,未被两观之诛”(公元147年);李膺(公元166年)初任河南尹,杀宦官张让的弟弟张舆,面对汉桓帝的指责,李膺说,孔子七日而诛少正卯,我到任已有十天,我只担心动作拖拉而受指责,哪想到因办案迅速而获罪。魏晋之际(公元263年),钟会劝司马昭杀嵇康,引用这个故事,认为嵇康言论放荡、诋毁经典、祸害时局、扰乱名教。嵇康被诛于市。北宋之际,政敌之间常常互相指责对方是“少正卯”:何郯弹劾夏竦(公元1048年),欧阳修、刘敞等弹劾刘昌期(公元1059年),李定弹劾苏轼(公元1079年),苏辙等弹劾吕惠卿(公元1086年),或引用“学非而博”、“行伪而坚”、“言伪而辩”的罪名,或直指对方是“异端害道”、“鲁之少正卯”。为此苏轼发过一通调侃,大意说孔子七日而诛少正卯,正为自知相位不久,所以不得不乘还在位时速行其事,否则迟疑两三日,只怕少正卯所图(《东坡志林•卷四》)。一语道破自古党争之烈。南宋(公元1195年),儒学大师朱熹遭沈继祖参奏六大罪,并说“熹为大奸大憝(duì),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明季(公元1627年),陆万龄竟称“孔子作《春秋》,(魏)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比魏忠贤为孔子,比东林党人为少正卯。55-68岁,周游列国到过宋、卫、曹、郑、陈、蔡六国和楚的边境,除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其他国家都不用他。三次大难:过匡被围(前496年);桓魋(tuí)伐树(前492年);在陈断粮(前489年)。过匡被围《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畏,一说即戒、惧,一说同拘、围。)《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即阳货)。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钱穆先生认为“子畏于匡”并非因为孔子长相与阳虎相似,而当年阳虎又强暴欺负过匡人,所以为匡人所围。他考证的结论是卫之匡、蒲在陈留长垣县,该县有匡城蒲乡,是孔子及其弟子经过匡蒲之地时,适逢公叔戌率蒲人反叛卫灵公。公叔戌害怕孔子及其弟子帮助卫灵公,所以才将其团团围困。桓魋(tuí)伐树《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钱穆《论语新解》:按此章乃见圣人之处变,其不忧之仁,不惑之智,与不惧之勇。子贡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盖实有非言辞所能传而达,知识所能求而得者。学者当与文王既没章在陈绝粮章参读。在陈绝粮《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仍然坚持着,小人没有办法时就胡来了。)李零《丧家狗》:子路认为,君子是体面人,不但一定有饭吃,而且还吃得很好,就像有些怀旧者说,过去当教授的,即使乱离之世,也有四菜一汤。他说的是“身份君子”。“身份君子”是贵族。孔子说的君子不是这种君子。他说的是“道德君子”。“道德君子”,有君子风度,但不一定有钱有势,弄得不好,难免饿肚子。君子穷,也要穷得有风度。孔子与接舆、长沮、桀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尔)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接舆”的称呼既不是姓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上多是这样,如看门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据晋皇甫谧《高士传》,此人姓陆名通。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jǔrù)。溺,淖(nào)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沮,沮洳,润泽之处。桀,同杰,魁梧之意
本文标题:先秦文学课件(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2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