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80《岭南民间文化》辅导一
《岭南民间文化》辅导一岭南民俗的基本形态与特点一、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文化是指五岭(五岭是指越城岭、都龐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帶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條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具有浓厚的包容和开放的特点。二、三大民系及形成的原因岭南在历史的发展和交融中,逐渐形成为三大民系。三大民系是指广东汉民族中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它们有着不同的方言和习俗。其形成有着历史的原因。1、广府民系的形成。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它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50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他们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2、客家民系的形成。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一部分是黄河流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他们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才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客家人开始是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后来与当地的土著畲族部落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3、福佬民系的形成。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洲、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三、三大民系的特点1、广府民系的特点: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指群体心态和性格特征,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2、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3、福老民系的特点: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富于冒险开拓的精神,博采众长。但有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的弱点。潮州人喜爱喝工夫茶,听典雅富丽的潮剧。潮绣绣工精美传神,工艺品、潮州小食等表现着潮州人精巧的手工。四、岭南民俗的主要特点:一方面由于岭南人形成的原因,其风俗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岭南主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基本上是承袭中原而来,活动内容也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古越族先民特别的禀赋,对中原同化无形的抗拒,加上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岭南民俗仍然保留了它的许多特异现象,如广州的花市、阳江人年初一“行大运”;广州人初二“吃无情鸡”、黎族的“三月三”等,所以,岭南民俗又有其独特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1)与中原文化的撞击:岭南民俗中既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禀赋。(2)与外国文化的撞击:岭南地处南疆,历史上比中原开发迟,又有漫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的影响,各种风俗中略带点洋味。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决定的。中原移民多是逃难而来,他们对故土不多依恋,有的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有的围屋聚居,构成新的民系,加上水上生活的特殊要求,使广东地方的人群结构异于他乡,除汉族三大民系之外,还有水上居民和七个少数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轻快活泼的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造了许多浪漫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业绩。3、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三、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1、文化背景的位差:中原传统文化是以封闭的自然经济、血缘宗法制度和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为背景的,在这封闭性的社会经济模式中,广大人民过着“以农为本”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耕自足的生活。政治体制上则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盘根错节血缘政治纽带。岭南文化在总体上亦依托这一背景,但由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影响,使岭南、特别是广州的经济形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通融性,逐渐形成了“以商为本”的经济结构,政治上亦由于历代封建皇朝鞭长莫及,把岭南作为官员贬谪流放之地,封建宗法制度较为脆弱,社会结构也没有那么严谨,致使岭南人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中原统治者一向以为自己是天朝大国,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输入,岭南地区则以边缘文化为特征,对外来文化具有极大的受容性,对他种文化的移植具较大的宽容性。3、文化核心的位差。首先表现在价值观念上:中原文化把自己禁锢在小农经济的天地里,不谋求客观环境的改造,不注重人生的价值观念;而广东人眼界开阔,自强求富,崇尚实业,也务求功利。其次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内地人表现为一种封闭、单向、直觉的趋向,失去了活力和创造;而广东人的思维较为活跃,开放、横向、积极进取,反对保守、中庸、安分、守己随缘的民俗心理。四、岭南文化的特质:1、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2、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总之,岭南文化的发展是经过古老的百越文化、中原文化移植岭南所产生的移民文化和西学东渐后中西文化撞击而产生的近代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岭南民俗的形成是岭南有的特殊的历史,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背景诸多原因.。【相关资料阅读】●先秦岭南原始文化先秦岭南仍处在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生活在当地的南越族先民,已经创造了包括新石器和青铜文化在内的古代文明,成为南越文化主体,同时吸收其他文化养分,构成这一时期岭南文化的基本形态。一、南越文化起源南越文化主要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隋唐约三四千年时间南越人及其后裔创造的土著文化。但其渊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约13万年以前的以曲江马坝、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人类化石遗址为代表的!日石器文化。岭南原始人群已普遍用火,结网捕鱼,狩猎野兽,采集野果,用骨针缝制衣服,表现出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从中可窥见南越文化朕脆的曙光。而广东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且万年到另m年,遍布洞穴、山岗、台地、海滨的这一时代文化遗址在广东已发现400多处,具有代表性的有南海西樵山、英德青塘、三亚落笔洞、始兴玲球岩、潮安陈桥村、增城金兰寺。曲江石峡、佛山河宕、高要茅岗、广州飞鹅岭、陵水大港村、香港大屿山遗址或遗存等。人们使用多种较为先进的细石器,从事渔猎和农耕,还制作几何印纹陶和彩陶,加工玉器,饲养猪、狗、牛等牲畜,使用不同材料建造原始房屋等,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有岭南地方风格,异于中原华夏文化。例如石峡遗址的人工栽培稻种,说明稻作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多个遗址都发现有二次葬和拔牙习俗,水上“干栏式”和红烧土面或硬土居住面的“窝棚”式建筑,以及图案多种多样的几何印纹陶等,都成为原始南越文化的重要特征。“石峡文化”堪为岭南新石器文化基革的博物馆和代表,它与星罗棋布在岭南大地的其他文化遗址一起,说明岭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之一,同样有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南越先民经过长约10多万年进化,一步一步地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社会迈进。到西周,南越作为一个族体已经形成,南越文化也成为它的重要标志。到春秋晚期,南越文化注入青铜文化成分,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考古发现,今广东境内青铜文化遗址约有300多处,墓葬100多座,各类青铜器八九百件。以珠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居多,包括刀斧等生产工具、炊具、兵器、乐器、酒器等。其文化风格除了一部分与中原和楚地相似以外,大部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属南方百越文化系统,说明前者可能来自岭北,而后者更多的是当地铸造的。阳春、珠海、揭西、深圳、香港等地都发现过铸造青铜器的模具(陶范和石范),标志着一个新兴的铜铸造业在岭南出现。它与这些青铜器的使用一样,是岭南物质文化史上的重要事实,对山林开发、编制竹木器等发挥过一定作用。特别是南越铜鼓,铸造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在广东常见于北江以西广大地区,延续时间直到隋唐,是岭南青铜文化一朵奇葩。只是与青铜文化时代相应的奴隶制在岭南并不发达,青铜工具很少用于生产,使它的社会文化意义受到很大限制。而实际上与青铜工具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定数量的石器和陶器,其时间下限延至战国,少数甚至到西汉。但青铜文化毕竟是南越文化从石器到铁器的一个过渡或混合类型,它如同在中原和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作用;一样,也是岭南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飞跃的一种动力。二、南越文化特质南越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经历时间虽然很长,但在先秦时期已基本定型。它的许多文化特质不但遇异于中原,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在岭南文化史上有特殊意义。南越人受环境影响,除以稻为主粮外,还嗜食水产,包括鱼类、贝类,以及蛇、虫、鼠类等,令中原人深为惊诧。后世岭南人特殊饮食风俗,很多是从南越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岭南植物资源很丰富,可供敷身的衣料很多。后世文献记载南越人是以棉、麻、蕉、葛、竹、蚕丝等纤维为衣料的。与中原相比,种类不见得少,唯使用时间落后而已。成书于战国的《尚书•禹贡》日:“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先人的服饰特点。所制衣服简单凉快,流行“贯头式”,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在岭南湿热气候下,溶洞在石灰岩地区很发育,南越先民初时住在洞穴里,称穴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山岗出现半地穴式建筑和平地起的茅房,是山区居民早期住宅,而沿海和临河地区,则为上述“干栏式”建筑。高要茅岗遗址发现这种木构建筑文化特征与浙江河姆渡遗址所见十分相似。而在始兴白石坪山的战国遗址中,发现绳纹板瓦、瓦筒和半瓦当,反映房屋规模不小,用料也很讲究,是岭南用瓦盖屋顶之始。广州旧称楚庭(亭),有“越宫室始于楚庭”之说。近年在广州中山五路发现西汉初南越王宫苑遗址,证明南越建筑文化已达相当高水平。生活在江河水价的南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也“善于造舟”。舟揖是他们主要交通工具。考古学和民族学者提供证据,南越人是以独水舟穿梭于河J!陶浪之间的。海南黎族至今保留有竹架或木架船形屋,为黎族先人乘独木舟或木筏渡海上岛的物证。近年在化州、怀集、揭西等地出土汉至魏晋多艘独木舟,那些地方都是南越人居地。后世岭南造船技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发展独特的海洋经济模式,与悠久南越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先秦时在南越人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精神文化。这包括迷信,因为南越人生活在险恶环境,笃信巫鬼是很自然的事情。《史记;孝武本纪》有“越人俗信鬼”,“而以鸡卜’等记载。新中国建立前黎族和壮族仍有鸡卜遗俗。先秦文献多处说越人断(短、披)发文身。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黎族仍保持这种风俗。文身具有图腾、宗教、民族、艺术、婚姻等意义。少数汉人也接受这种风俗。此外,古南越人还有猎头、吃人之风,相信被吃者的智慧和力量会转移到吃人者身上。摆子•鲁间》记:“楚国之南有唤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唱道:“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而把,以其骨为酿些。”此种风俗延续很久,唐代鉴真和尚流落海南振州,还被告知“此间人物食人”。卜」凡此种种,说明上古南越人道德文化观念和习俗与中原人完全不同。当年中原人据此指责南越人为蛮夷、异类也就不足为奇。三、外来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南北之间已经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不断给南越文化注入新鲜养分,使之得到改造和提高,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中原、荆楚。吴越和巴蜀文化等。1.中原文化:按禹贡九州,岭南不在其范围内,但却属“五服”最外一层,即未开发荒服地区。这说明岭南已为中原所知,并被列入将来扩张范围
本文标题:80《岭南民间文化》辅导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2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