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数学学科2011版《课程标准》百题知识问答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修订。2、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6、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7、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8、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9、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0、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11、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12、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1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4、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1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16、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17、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1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19、“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0、“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21、“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22、“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23、“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2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25、2011版课标中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有四个,分别是(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26、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27、(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28、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9、新课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的四种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0、在新课标解读中,提出了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建模)的思想。31、数学从无到有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内部进行推演,体现了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的应用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32、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是(综合实践活动)。3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合作学习)、(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积累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研究问题的经验。34、所谓“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矛盾提炼出来。35、所谓“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现出来。36、标准在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37、标准在目标中强调学生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8、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9、“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40、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41、(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42、(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4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44、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45、(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46、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2011版课程标准)为依据。47、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48、数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和(生成性)资源。49、教材编写中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的现实,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50、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51、现实世界中最基本的数学模型有(数模型)、(公式模型)、(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52、关于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采用的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53、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8~10题/分);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54、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55、(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56、(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57、《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主题展开的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58、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59、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60、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二、名词解释:61、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62、符号意识:(《标准》将“符号感”更名为“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63、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64、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65、数据分析观念:(《标准》将“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66、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67、推理能力: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勇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68、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69、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70、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三、简答题:7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性质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72、数学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73、义务教育阶段数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课标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7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