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
实用文档文案大全第一章规划背景一、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承担着调蓄长江和湖南“四水”的重要任务,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和维持洞庭湖区的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洞庭湖区是我国的主要粮、棉、油产区之一,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速,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重建工程的迅速推进,亚热带中部地区在我国21世纪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洞庭湖区域是这一战略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区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如下:第一,洞庭湖流域湿地是经济系统中原材料输入的来源,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基地。第二,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能力。在供给水源调节径流方面,洞庭湖湿地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地释放,削减了洪峰,均化了洪水。通过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水分循环和大气组分的改变,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状况,调节区域内的风、温度、湿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减轻干旱、风沙、冻灾和土壤沙化过程,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第三,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包括娱乐机会、野生生物观赏、美景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及其它一些与环境使用没有直接联系的服务功能。第四,分解、转移和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系统和开敞水面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健康状态与两者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用文档文案大全长期以来,由于较大的人口压力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以及受人类活动的过渡干扰,洞庭湖湖泊萎缩、过度捕捞和湖水污染严重,导致湖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长期泥沙淤积和围湖垦殖造成湿地面积锐减;湖区生产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使得水环境恶化,部分水域出现了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湿地的过度利用导致渔业资源耗竭,洞庭湖调节江湖洪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灾害频频暴发成灾,湖泊湿地动植物资源利用状况也令人担忧。目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强烈干扰而呈现湖泊沼泽化趋势,加之上世纪的大面积围湖造田、围湖灭螺,以及近期的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工程的影响,使其生态系统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为了科学地管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我们对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都有必要了解。湿地既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如何使湿地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科学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要保证洞庭湖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必须具有长远观点和全局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以多学科科学研究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整治、适度开发,以实现洞庭湖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恢复重建洞庭湖区和谐生态,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规划的主要任务国务院为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划定了目标和期限,要求到2010年,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年,逐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为了落实温家宝总理“要重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批示精神,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加强洞庭湖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洞庭湖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被动局面。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实用文档文案大全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管理好洞庭湖湿地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对于湖南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洞庭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规划。三、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2)《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3)《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4)国办批转国家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5)《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6)《环洞庭湖科学考察总结报告(2006)》(7)《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8)《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9)《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区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10)《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11)《洞庭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规划》(12)《岳阳市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13)《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1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5)《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16)《湖南省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办法》(17)温家宝总理对洞庭湖湿地保护的重要批示,2006年11月(18)湖南省省委书记张春贤、湖南省省长周强就洞庭湖湿地保护的重要批示,2008年2月实用文档文案大全第二章洞庭湖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成就与问题一、洞庭湖区概况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介于北纬28°30′~30°20′和东经110°40′~113°10′之间,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承纳湘、资、沅、澧四水而吞吐长江,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行蓄洪湖泊,兼具蓄、泄功能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洞庭湖北面纳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口)四口分泄长江洪水,南面和西面汇集湘、资、沅、澧四水,东面有汨罗江和新墙河汇入,湖水流经岳阳楼下,从东北隅的城陵矶注入长江。流域湿地总面积达2,625km2,其中岳阳市境内为1650平方公里,占洞庭湖总面积62.8%。滨湖平原由长达3,700km的防洪大堤保护并分隔着227个堤垸,受堤保护的面积为11,094km2,耕地面积1000多万亩,人口约1008万人。湖体现已演变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首尾相接的三个部分,东洞庭湖面积1328平方公里,是洞庭湖的本底湖。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征,其湿地资源大致可分为3大类型:①湖盆中心敞水带,即低水位时小于2m的浅水域,包括湖泊、河塘河沟渠等。②滨湖季节性淹没带,主要以洪水期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的河湖洲滩为主。③湖区外环渍水低地带,以渍害低田为主,另有少量沼泽地及草甸地。洞庭湖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形成湖区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降水季节集中,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等鲜明特点。由于流域特殊的地貌特征,湖区在春季常形成南北暖冷气流对峙、交绥的形势,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往往阴雨连绵,雨水较多,一般是春暖较迟而寒潮多。夏季高温炎热,盛行东南风,天气闷热,晴朗干燥,蒸发旺实用文档文案大全盛。秋季雨水较少,秋高气爽,秋季降温快而低温出现较早。冬季寒冷,为湖南省气温最低之地区,属全年干冷季节。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mm,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十分不均,一般是春季占年降水量的40%,夏季占30%,秋冬两季各占15%左右。年蒸发量1300~1500mm,略大于降水量。滨洞庭湖区的成土母质以河流冲积、湖积物为主。由于地形、水份、植被和成土过程等的不同,其土壤类型相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湖泊洲滩被围垦成垸田之后,由于耕作等人类垦殖活动的干预,土壤逐渐脱水,不再受湖水周期性淹没,并向脱沼化方向发展,由沼泽化草甸土等自然土壤逐渐演变为人工土壤——水稻土。洞庭湖是汇集四水、吞吐长江的洪道性湖泊,地表水极为丰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达3126亿m3,为黄河的6倍,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入湖径流通常分为四口、四水及区间三部分,其中来自长江四口1119亿立方米,占37.1%;来自洞庭湖流域四水1647亿立方米,占54.6%;来自洞庭湖区间252亿立方米,占8.3%。汛期平均径流达2332亿m3,占全年的74.6%,常出现外洪内渍。洞庭湖5~10月汛期径流量占74.7%,不仅汛期较长,而且水位变幅大,洞庭湖是全国湖泊水位变幅最大的一个湖泊。城陵矶站多年平均年水位变幅13.35米,年最小变幅10.67米,绝对变幅17.76米。7月,洞庭湖区虽已进入伏秋干旱季节,降水减少,但由于长江洪水水位上涨,澧水流域进入多雨季节,常常使洪水水位顶托,造成洪水灾害。该区自然环境特点为水情变幅大,表现为“夏季湖相、冬季河相”。水文情势的急剧变化以及沉积、地理条件的变迁使该区发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鱼类有117种,分别隶属于12目23科。主要的经济鱼类有鲤、鲫、鲶、黄颡、青、草、鲢、鳙、蒙古红鲌、翘嘴红鲌、大眼鳜、鳊等,分属于三种生态类型:江河半洄游性鱼类、江海洄游性鱼类和湖泊定居性鱼类;已记录到的鸟类217种,隶属16目43科,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和白尾海雕等7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灰鹤、天鹅、白琵鹭和白额雁等31种,属国际协约会指定保护的鸟类有59种;湿地植物有430余种,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其中乔木18种,灌木21种,木质藤本12种;草本植物有38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莼菜(Ⅰ级)、莲(Ⅱ级)、金荞麦(Ⅱ级)、野大豆(Ⅱ级)、野菱(Ⅱ级)、水蕨(Ⅱ级)和粗梗水蕨(Ⅱ级)等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龙舌草(水白菜水车前)、芡实和香蒲(东方香蒲)等种。同时发育了丰富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芦苇、荻、苔草、水蓼、藨草、蒌蒿和虉草等,以及菹草、竹叶眼子菜、苦草、黑藻、金鱼藻、水鳖、凤眼莲、莕菜和莲等水生植被等。二、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成就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为保护洞庭湖,从1982年起,湖南省在洞庭湖区陆续建立了东洞庭湖国家级、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设立了管理机构,并制定了包括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在内的《湖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1998年洪水过后,洞庭湖区启动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一批抵御洪水能力弱的中小堤垸被列为双退堤垸,逐步恢复成洞庭湖天然湖泊湿地的一部分;抗洪能力较弱但面积较大的堤垸被列为单退堤垸,成为洞庭湖区调蓄洪体系的组成部分。湖南省还制定了旨在增强洞庭湖洪水调蓄能力、增加湿地面积的4350工程。在1999年启动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湖南省洞庭湖水鸟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被列为优先项目之一。在2005年制定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中,“湖南洞庭湖栖息地恢复工程项目”被列为实施项目之一。目前,已批复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项目有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和毛里湖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尚待批复的有洞庭湖黄盖湖湿地、屈原湿地、横岭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集成麋鹿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等4个项目,均属于“湖南洞庭湖栖息地恢复工程项目“之列。洞庭湖区是首批10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之一。2003年以来,湖南省制定了《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推动了洞庭湖生态功能的实用文档文案大全保护工作。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第一期建设由“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监管能力建设、东洞庭湖鱼类生态功能(三场一通道)恢复示范建设、民主垸生态移民建镇环境保护示范建设、青山湖双退垸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建设、横岭湖自然保护区建设、大通湖城镇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示范建设”6个项目组成。自2006年12月开展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行动以来,洞庭湖区234家造纸企业被全面停产整顿,洞庭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由劣五类水质变为三类水质(渔业用水),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目前,有条件的停产整治企业正加紧技改和环保设施建设步伐,争取环保达标后
本文标题: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7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