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化苦旅》导读作者:余秋雨导读人:东莞电大徐文龙导读的程序•作者•全书的结构•全书的基调•基本篇目导读•关于旅游与读书关于作者余秋雨简介1•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学校复课后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余秋雨简介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又称艺术创造论,国内第一部艺术创造理论著作,国外当时也没有类似著作。)•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85年余秋雨在文革后第一次职称评定中从讲师直接评为正教授。当时全国只评了15位正教授,其中只有一个是文科教授,那就是余秋雨。)•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余秋雨简介3•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览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全书的结构《文化苦旅》的结构•全书共37篇,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游历山川,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28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夜航船》《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9篇《牌坊》《庙宇》《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全书的基调(解读标题)解读标题(旅)•旅•基本词意:出行的(旅行),在外作客的(旅居)。这也是全书分了两大部分的原因之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Read10,000booksandtravel10,000miles.Learnasmuchasyoucananddoallyoucan.•涵义为:知行合一何谓“文化”•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舶来品)•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此中文化指文化素养为主,实为文化知识为主。•这种含义并不完全切合《文化苦旅》的初衷。解读标题(文)•关于“文”•“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外界事物在内心的表达(征),学术化表达:“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衍生意: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解读标题(化)•关于“化”•由来:“化”字在甲骨文中由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构成,人倒过来了,正是“变化”之意。•衍生意:性质或形态改变。解读标题(文化1)•无论“文”还是“化”,都与人有关。•“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中国人讲的“文化”现象往往倾向于“人文”、“人学”,其核心内容:人为了什么活着?又要怎样活着?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解读标题(文化2)•词义不断演化,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之范畴。•俗语:有文凭,没文化。•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本人认为这才是《文化苦旅》所要表达的文化。解读标题(旅之苦)苦寒行(曹操)•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伸长脖子眺望时,不禁深深叹气,这次远行,内心感触很多。•看夕阳的余晖已经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旅行的劳苦,实在是过于幼稚的理解。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文化苦旅》文中的文化之苦•《文化苦旅》中有祖国的大江名川,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作者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文化苦旅》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从文化出发,写到历史,写到社会,写到哲学,写到民族,写到人生,总是不断地向深处挖掘。于是作者每到一处,总有一种沉重感。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自然景观历经几千年也少有变化,站在古人曾站立过的地方,打量这景观、静听此处的风声鸟声,冥思某位有悟性文人发出过的叹喟,人、历史、自然混沌地搅在一起,自己也陷入某种沉重的思考。•对时间的多情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的沧桑感,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于是重回一个古老的话题:人生的短促与局限,并由此而产生的沮丧与无奈。每个人最终都有一个终点,你如何来定位?基本篇目导读第一大类:回忆类散文•《牌坊》《庙宇》《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人生从整体看是悲剧,从细节看具有喜剧性质(叔本华)•细想之下,百味皆备,只能莫名地发一声长长的感叹,感叹人生的温馨和苍凉,感叹岁月的匆迫和绵长。第二大类:文化历史类散文•28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夜航船》《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第一站:甘肃敦煌•敦煌石窟:藏经洞穴•敦煌石窟:石窟壁画•阳关•鸣沙山、月牙泉道士塔文化:敦煌文物大量流失的故事•奇人遇奇事•道士成了莫高窟的守护神•发现藏经洞•引起人们对莫高窟的重视•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斯坦因与王道士•官员千万百计窃为己有敦煌学的兴起苦: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故事类游记•代表作二----《风雨天一阁》:一个藏书楼的故事,诺大一个中国独存的一个藏书楼,经历近五百年还存在的藏书楼,创建人范钦全国四处为官,到处收集书籍,以冷漠甚至不近人情的意志力及遗嘱,让自己身后数百年藏书楼屹立不倒。到了近代,天一阁被上海书商所垂涎,近一半的书被盗,虽有商务印书馆收购,大量图书却终被日军炸毁。•中国文化的保存和流传是何等艰辛,号称第一文明古国的中国为何就容不下几本图书,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故事类游记•代表作三《这里真安静》:一个坟地的故事,日本人在新加坡的坟地,三类日本人在此安息----日本军人、日本妓女、外加一个日本文学家。三类人有不同的故事,俘虏们偷偷摸摸为修元帅墓历经坎坷,在国内不易谋生的日本女人下南洋隐姓埋名客死它乡,日本文人死得光明磊落俯瞰众生,一个宁静的坟地构成一个人生的寓言,冥冥之中军乐和艳曲的旋涡里,还有着居高临下的低吟晚唱。•战俘们的行为让人惊诧又惊竦,他们的意志力来自何方?日本妓女在南洋的屈辱、悲惨命运与日本军人耀武扬威入侵南洋的强烈对比,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折射出日本民族人性的复杂。•也许这不是一个民族的人性就能解释的,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莫高窟•文化•60华里的壁画•文化的长廊、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仪式,人性的释放,进入潜意识的蕴藏,美的宗教。•苦:所谓善的堆垒(山水的曲解),挤走了美的踪影。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贵池傩(nuó)》:原义为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安徽贵池山区还有傩事,一位小学校长提倡傩仪傩戏,使傩文化得以保存。傩文化有舞蹈、唱段,主要表现驱妖逐魔,演出时间从日落到日出,村民们极其投入,舞台得到了扩充,民众在其中热闹享受,但作者觉得不够专业,艺术性不足,这也许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方向有关。•“傩”的研究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寻根现象。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相对于我们的祖先,总要摆脱一些什么吧?或许,我们过去摆脱得过于鲁莽,在这里才找到了摆脱的起点?”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夜航船》:明朝张岱写的一本书,这是初级小百科,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使士子们不要在类似于夜航船这样的场合频频露丑。•例如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举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日:“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在缓缓航行进程中,旅客为历史文化中的细枝末节争论,在炫耀、讽刺、卖弄中消耗时间,换取内心的一点优势,争得稍大一点的铺位以便酣睡,这情景象不象人生的概貌呢?这象不象中国文化的进程呢?•中国人张岱以一己之力编出一本百科全书,实属不易,但却仅为谈资的聚合,这不怪他;而24年后的法国人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真正出版,这是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差距绝不是一句感慨能表达得完全、一句批评能解决问题,不能不负责任地评价一代人,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现代中国终于有一些大师上船了,有了明代不可能有的色泽和气氛。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笔墨祭》,这是论析文化走向类文章的最高峰,用较为犀利的视角洞察出了中国许多文人的交点――笔墨文化。•在文章的开头,秋雨就提及到两种文化载体的对抗(即毛笔文化和钢笔文化)。•作者中国毛笔文化的画卷,从师宜到二王,从苏轼到赵孟頫,从对他们字的分析谈到他们的人品。他用这幅画卷揭示了笔墨文化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存在的自然性和必定性。书法家的书法自然不是天成,多多少少都有些前人的痕迹。正因为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认同,形成统摄了中国文化的网络,由却也桎梏了文化人格的发展,毛笔文化压制了文化的创新,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量,也就难以延续绵长的中华文明,没有顺应时代的进步。•钢笔文化取代毛笔文化是文化走向的必然。文章没有明确讲“五四运动”,在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新的文学形式(白话文)代替了旧的文学形式(文言文),新的文学工具代替了旧的文学工具,因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宁肯鲁莽粗糙些,也不要局限于毛笔文化把聪明才智耗尽。艺术欣赏类散文(论析文化走向)•《夜雨诗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夜雨是自然现象却也是一种自然对人类的考验,作者借狄德罗之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8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