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3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一章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一章能量守恒学贵有恒QQ:798417483化简化序化网络化我化眼看嘴读耳听手写心诵全面撒网重点突击真题演练考点速记教育学结构一、总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小学教育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学生与教师二、教学论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上)第七章教学(下)三、德育论第八章德育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㈠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3.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狭义教育和广义教育比较:狭义教育广义教育“影响”特征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有计划、系统或偶然、零散的影响空间场所通常是学校学校、家庭、社会时间跨度个体角度发生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伴随个体一生社会角度产生于奴隶社会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㈠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前制度化教育:非正式、非正规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非形式化的,奴隶社会以后逐渐出现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2.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欧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得到施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注意:《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是第一个由政府颁布但未得到施行的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这是一种教育理念,认为制度化教育有弊端,教育应不限于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主张。如: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等人。㈡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我国于1986年颁布第一部《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过一次。17世纪夸美纽斯最早提出普及教育思想;1619年《魏玛教育章程》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19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才真正实施义务教育。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学历教育:一般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录取入学的全日制脱产教育,毕业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结业可以获得结业证书、肄业可以获得肄业证书。不是学历教育的其它教育形式如培训、进修等一律称非学历教育。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㈠古代教育1.古代中国夏代已有学校教育形态;西周时有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国学”和“乡学”之分,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学、墨学当时为显学。汉代:董仲书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唐朝中央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1905年被废除。2.古代印度教育被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将人分成四个等级,《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教学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钻研经义。3.古代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4.古代希腊、罗马贫民子弟进入私学,贵族子弟在家上学,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古代雅典:注重培养有文化修养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方法灵活。古代斯巴达:培养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5.欧洲中世纪最受重视的教育是教会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次是骑士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12世纪城市里出现了行会学校,市民教育开始。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㈡文艺复兴后欧洲的教育(14世纪以后)人文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基本特征是:1.以人为本;2.古典主义;3.世俗性;4.贵族性。㈢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㈣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二)形成阶段(三)多样化发展阶段(四)深化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世界上(中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墨翟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二)形成阶段【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之父“教师中心论”【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三)多样化发展阶段1.现代教育学派【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做中学”“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中国】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生活”2.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学》(四)教育理论的深化发展阶段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高速度、高难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教师的谈话》马卡连柯《教育诗》“平民教育”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㈠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思想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育观点在《论语》中有充分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性相近,习相远等。2.墨翟:墨家思想与儒家有所不同,主张“兼爱”、“非攻”的,既要懂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又要能参政议政。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认为获得知识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最重视“说知”,即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4.《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作者为孟轲的学生乐正克,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中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明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学相长: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教师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及时施教原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学习观摩原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长善救失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不抑,开而弗达•课内外结合、藏息相辅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㈡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喜欢辩论。“问答法”非常著名。三步: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先让学生承认自己无知,再经过反复责难得出明确定义和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知识即美德”也是他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其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对本体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哲学家。认为教育是使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的重要途径。教育思想集中在《理想国》一书中。3.亚里斯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一书中。他提倡公共教育,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来源。㈡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文主义思想家重视教育问题,如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他们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主张恢复古罗马重视体育的传统;把勇敢、勤勉、进取、荣誉心等品质作为道德的主要要求;在智育方面,主张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二、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变革㈠教育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教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也是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人。2.卢梭法国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强调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主张要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3.康德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教育论》中,提出民主主义的教育理想,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4.裴斯塔洛齐瑞士裴斯塔洛齐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实验,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地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主张德育、智育、体育一体化,塑造完整的、有个性特征的人。5.洛克英国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培养有贵族气派,又有创业精神和才干和强健身体的人。强调德育首位。㈡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德国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赫尔巴特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很大影响,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主张。现代教育三中心是指:儿童中心、儿童的亲身经验中心、儿童的活动中心。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
本文标题:2013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9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