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三章民歌音乐鉴赏大学音乐课件
音乐鉴赏第三章民歌第一节民歌概述第二节汉族民歌第三节少数民族民歌第四节外国民歌第一节民歌概述一、民歌的起源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在和大自然搏斗和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呐喊声;劳动之余,愉快地回忆,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期的民歌。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些“杭育杭育派”是最早的民歌作曲家。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化、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伴随历史的步伐,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日渐发展完善。第一节民歌概述二、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无论在有文字或无文字的民族中,作为一种即兴的口头艺术,民歌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第一节民歌概述三、民歌的价值Eye-CatchingVisual1.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2.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3.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第一节民歌概述四、民歌的艺术特点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诗与乐的高度结合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1.2.3.第二节汉族民歌一、汉族民歌的分类(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总类1)搬运号子5)船渔号子2)工程号子3)协作号子4)作坊号子第二节汉族民歌2.劳动号子的特征(3)(1)(2).劳动号子的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和劳动有关。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等,而以一领众和最多最富有特色,也最能体现集体劳动的特点。第二节汉族民歌(二)山歌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赶脚驮货、放牧、农事耕耘等)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传递情意所唱的民歌。音乐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第二节汉族民歌1.山歌的种类1)放牧山歌放牧山歌是人们在野外放牧时唱的山歌,包括各种唤牛调、犁田时的吆喝调、牧童的放牛(羊)歌,以及牧童互相对答逗趣时唱的“对山歌”等。2)田秧山歌田秧山歌是人们在农田中从事农事劳动时唱的山歌。每天清晨下田、晚上收工,在长时间单调的劳动中,人们就用山歌提神解闷,鼓舞劳动情绪。有的由劳动者自己歌唱,有的请“山歌班”或“歌师傅”在田头歌唱,长江中游一带(四川、湖北等)有的还伴以锣鼓。各地的田秧山歌名称不一,各具特色,江浙称“田歌”,安徽称“秧歌”,四川、湖北、贵州等地称“薅秧(草)歌”、“薅秧(草)锣鼓”等。农田劳动属个体劳动方式,协作性不强,节奏、速度无统一要求,劳动强度适中,因而田秧山歌虽有一定的实用性功能,但以抒发感情、自娱自乐为主,在音乐上吸收了号子和小调的因素。第二节汉族民歌3)一般山歌(1)信天游(5)神歌(2)花儿(4)爬山调(3)山曲第二节汉族民歌2.山歌的特征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朗,曲调悠长,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山歌歌词内容广泛,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部分歌词流传日久,为群众所喜爱而固定。山歌的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第二节汉族民歌第二节汉族民歌(三)小调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第二节汉族民歌2.小调的种类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2)地方性小调3)歌舞性小调2.小调的特征小调由于流传面广,有职业艺人的演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练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第二节汉族民歌第二节汉族民歌二、汉族民歌作品欣赏(一)劳动号子1.《哈腰挂》(东北民歌)《哈腰挂》属搬运号子类,流行于东北林区,是伐木工人在用挂钩吊起树木、用杠棒抬运时所唱的抬木号子,又称“吆号子”。《哈腰挂》歌词内容是以指挥每个具体劳动步骤,统一步伐,鼓舞情绪与注意安全为主;曲调起伏较小,音域在五度以内,与当地方言音调结合较紧密;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领唱与和唱交替进行,使用2/4、1/4混合节拍,因而与劳动动作和脚步节奏相呼应,加强了行动的一致性,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2.《黄河船夫曲》(陕北)陕北《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劳动号子,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滔滔黄河水深浪急,船夫们齐心协力摇桨,船破浪前进。号子以生动夸张的歌词描述艄公扳船的情景,音乐则重复着一个具有宽长均匀节奏的波状旋律,与汹涌的黄河波浪融为一体,表现了船夫的豪迈气概。第二节汉族民歌3.《川江船夫号子》(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的船工在劳动中唱的,由《平水号子》(三首)、《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两首)、《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连缀而成,是一个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连套。旋律由缓慢悠扬到高亢激昂,音乐起伏的幅度相当大。第二节汉族民歌第二节汉族民歌(一)劳动号子1.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三十里铺》是一首流行于陕北的民歌。这首歌曲的内容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编写的,故名《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曲调建立在六声音阶、宫调式的基础上。原民歌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第一、二乐句相同,第三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换头合尾”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具有稳定性,起着“点题”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三上一下的结构关系,特别是曲调中“4”音(清角)在强拍上出现,意味着调性色彩的变化,十分别致。《漫上个花儿表心肠》是采用流行于宁夏传统的令调填词的一首新民歌。“漫”是当地土语,即“唱”的意思,“花儿”即“山歌”。歌词三段,每段七言两句,采用比兴手法,表达宁夏农民翻身解放,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其中还运用如“的个”、“哎咳”、“呀”等语气词,使歌词更为口语化、生活化。2.花儿《漫上个花儿表心肠》第二节汉族民歌3.神歌《槐花几时开》《槐花几时开》是流行于四川宜宾地区的一首“晨歌”。四川人习惯称山歌为“晨歌”。“晨歌”又称“神歌”(在四川方言中“晨”与“神”同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早晨出门劳作时唱的歌,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唱起歌儿有精神”。因为这种山歌是最能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歌唱形式之一,所以“晨歌”也是当地人们对这《槐花几时开》是宜宾一带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以描写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内容。歌词七言四句,含而不露,颇有意境。第二节汉族民歌(三)茉莉花第二节汉族民歌第三节少数民族民歌一、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蒙古族有200余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我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世代居住在大草原上,过去主要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生产方式,现在仍以畜牧业为主。蒙古族人民性格豪放、爽直,具有大草原般辽阔宽广的胸怀,其民歌也较为鲜明地体现出这一民族的气质和性格特征。蒙古族的长调是流行于内蒙古牧区的蒙古族民歌的一个种类,其音乐特点是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旋律富于装饰,常采用真假声并用的演唱方法,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蒙古族长调民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基本采用五声音阶,以羽调式最为常蒙古族长调民歌曲调进行多大跳,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也有齐唱和一种称为“朝日”的二声部演唱。演唱可以是徒歌形式,也可用马头琴或四胡伴奏。第三节少数民族民歌《牧歌》是流传于内蒙古东部的典型蒙古族长调民歌,该歌曲以简练的四句歌词描绘了蓝天白云、草原和羊群,以眼所见,以心所思,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草原意境。《牧歌》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充满着对大草原和生活的无限热爱;曲调悠扬飘逸,气息宽广。《牧歌》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第一句上扬,以主音上方的属音为中心音,其余的音在高声区围绕该音上下回旋,犹见那朵朵白云悬挂于蓝天之上;下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恰似草原上斑斑如银、连绵滚动的羊群。《牧歌》每一句的延长音和节奏的拉开,使舒缓悠长的旋律变得更加纯净、宽广、深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抒情诗般的意境。由于这些表现特征,该歌曲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和小提琴独奏曲,成为音乐会上常见的优秀曲目,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第三节少数民族民歌二、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的民歌丰富多样,内容包括劳动歌曲、历史歌曲、爱情歌曲、生活歌曲以及新民歌等。在形式上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抒情、叙事性民歌,这类民歌包括大部分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以及部分爱情和生活歌曲,其主要特点是气息悠长、节奏自由、深沉而抒情,以弹唱或一人独唱为主,如《塔里木夜曲》(又名《我等你到天明》)维吾尔族民歌的另一类是歌舞性民歌,这类民歌包括大部分爱情歌曲和一部分生活歌曲,以鲜明的节奏、规整的节拍、欢快热烈的旋律和活跃的气氛为其主要特点,歌曲富于舞蹈性。第三节少数民族民歌《阿拉木汗》就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歌舞性民歌。“阿拉木汗”是姑娘的名字。这首歌在当地常常由双人边舞边唱,在一问一答的歌词中赞美姑娘的美丽,歌词风趣幽默,频繁运用维吾尔族典型的切分节奏,使音乐极富舞蹈性,具有轻快活泼、情绪热烈的效果。该曲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流传于全国,成为音乐会中代表维吾尔族风格的常见曲目,并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第三节少数民族民歌三、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是新疆地区的另一个主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还有青海西部和甘肃等地区。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冬不拉”是著名的哈萨克民间弹拨乐器。哈萨克族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哈萨克族民歌,集中体现了上述特点。第三节少数民族民歌四、朝鲜族民歌朝鲜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北三省,长白山、图们江边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美丽富饶的长白山纵贯延边全境,林海苍苍,盛产人参、貂皮、鹿茸等珍贵的特产,农产品十分丰富,素有“北方水稻之乡”的称誉。朝鲜族人民性格爽朗、活泼,富于幽默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道拉基即桔梗花,是朝鲜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不仅能做出各种美味佳肴,还可以用作止咳药。这首民歌反映了朝鲜族姑娘在山野采集道拉基时愉快的心情。姑娘们一边哼着小调采着野菜,一边暗自思忖:即使道拉基采得不多,在这么美好的天气里,能遇见心仪的爱人也不错呀!唱着,想着,一片红云悄悄爬上姑娘的脸颊。这首歌表现了农家少女渴望得到幸福的心情。第四节外国民歌一、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俄罗斯民歌在15至16世纪渐完善和定型,并形成了其独特民族风格。俄罗斯民歌体裁众多,最典型的是“悠长歌”。这种歌曲的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单声部和多声部结合,此外还有仪式歌曲、历史歌曲、叙事歌曲、颂歌等。仪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如婚礼歌,是由新娘的亲属,女伴们唱的,表示离别之情,像《飞去的燕子》就是这类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爱情为内容,旋律优美,并多采用二声部或三声部,或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歌手们可自由选择声部自由组合,并可随时调整,以保持声部的均衡,如《渔夫之歌》,这首歌声部采用富有特色的俄罗斯自然小音阶,低声部采用旋律小音阶,旋律抒情。有名的叙事歌曲有《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丛丛》等,常用四声部合唱形式,且有明显的庄严肃穆的色彩。第四节外国民歌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俄罗斯人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伏尔加河流域。但是在帝俄统治时代,勤劳勇敢的俄罗斯人民却过着艰苦的、牛马不如的生活,《伏尔加船夫曲》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俄罗斯人民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融进歌曲之中,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本文标题:第三章民歌音乐鉴赏大学音乐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0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