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汕尾是比较特殊的,古代的时候属于惠州那边的,近代又被划到汕头那边去,所以既有客家人的习俗,又很像潮汕人,反正现在的世界走相同一,就无所谓是哪个民系的啦,那汕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因为汕”的意思是海滩的高处,而这里又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名“汕美”,“美”与“尾”谐音,后来就把“汕美”叫做汕尾。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小香港”之称。跟汕头没什么关系。现在的汕尾包括了汕尾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等。有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如果要算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话还要另加百万人。在全国,可能会有不少朋友,甚至在广东的朋友也许连汕尾的名字都未听说过,或也仅限于听说而已,并不真正对汕尾有多少了解其实,只要提起汕尾的另一个名字——海陆丰,则恐怕普天之下,就算是海外,也没有几个人会不知晓的了!如就有这样一句民谚:“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有人对它作了这样的诠释,坚韧而彪悍的民风,总是孕育着躁动的期待,总是积淀变革的渴望,蓄势待发之后爆一声:嗨,咱们的海陆丰!汕尾市,就是基本上是在原海丰县、陆丰县的基础上设立的!说到汕尾,是绝对避不开“海陆丰”这几个字的!“海陆丰”在全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要远较“汕尾”为高,要响亮得多!(近年来,有不少人纷纷提议,要将汕尾市改为“海陆丰市”,甚至连本地的省人大代表也将此正式做为提案,提交到了省九届人大进行审议!)现在许多人对海陆丰人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凶悍,狠.,打架都是一村一村为单位的,确实,海陆丰人确实很凶悍,这其实跟海陆丰人民在抗日及革命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是一样的.当时很多人是“石敢当”,拿着棍棒锄头把那些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所以才有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丰苏维埃政府。这个小小的苗头点燃了当时混乱的中国大地,之后红色政权就遍地开花啦。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自己好像去到一个野蛮之地一样,现在的海陆丰人民已经温和了很多,跟我们没什么差别,只是在一些风俗方面跟我们不太一样。特别是语言方面,O(∩_∩)O哈哈~我来给大家show几句,随便教你们几句吧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汕尾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汕尾小食的美味。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汕尾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一杯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回娘家汕尾疍民男女双方年龄15~18岁时,便可讨论婚嫁。旧时婚嫁,大都由包办式的媒人掇合介绍,在男女双方有意成婚时,由双方父母主婚确定聘金和日期。大致有如下过程:(一)合婚。由男方托媒人往女家物色对象,或由女家把婚书(女子的生辰八字)托媒婆送到男家。在合婚的三日内,只要男家没有打破碗碟等日常用品,就可以成婚。有的还要到神庙拜佛求签书许可,才敢定婚。(二)定婚,男家择定好日,送聘礼到女家,谓之“过定”。礼式有大洋4个,槟榔4个,茶杯4个,芝麻4包,茶叶若干包。并议定聘金(身价银)。(三)聘婚(担茶)。就是过定后,男方先送部分聘金给女家。同时送茶叶、芝麻、白米豆、瓜碧各2包,公鸡饼、甜肉包各100个,茶杯4个,槟榔4个。(四)进茶。男方第三次送礼到女家。但此次礼物仅送芝麻、茶叶各2包。(五)看日。男方择定结婚的日子写在红帖里面送到女家。并送甜肉包、糕饼各若干包,猪脚一只,槟榔4个。(六)完聘。就是交清余下的聘金,谓之“完聘”。聘礼有芝麻、茶叶、白米豆、瓜碧各若干包,槟榔4个,茶杯4个,金耳环一对,聘金若干银(民国初,一般在一百数十元大洋券左右)。完聘后男方送鸡、鸭的头、脚、翅各一对用绳连结一起,银洋若干,红布八尺送给媒人挂在门上。(至解放前夕因法币贬值,上述议婚礼节又予以简化合并,并注重实惠。完聘时男方送女家400个大洋,饼54斤,包仔200斤)。女家每次回礼,均以男方送来的礼物若干回还男家。完聘时的回礼,则除将男家送来的礼物回还若干外,还要送一个用布制成的腰袋,里面贮放着灯芯、草头香、日月线、槟榔子、钗、酒饼、棉花等物。完聘后,女家须送媒人花银一对。并在聘金中按每两银抽取20个钱送给媒人做酬金。新婚出嫁前夕,家新娘竟夜哼唱悲切的“哭嫁”歌,将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委屈,以及将到达新家庭的忐忑心理唱出来。旁边有姐妹女伴和戚友等唱“伴哭”歌(或称对叹歌)。内容多是劝新娘嫁后要孝顺翁姑,在新家庭要和睦相处等。出嫁时,新娘梳发髻,插银花4支,穿蓝黑衣2件,乌裤黑七幅裙,脚穿尖头包脚鞋,携带红袋1个。新郎穿礼服,戴礼帽,胸戴红布带结成的大红花。男女双方灯笼各一对,各写姓氏。迎娶之日凌晨,女方船只先离开新港,驶往一处海面停泊。然后,男方船只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一边行驶,一边由两位妇女唱着《麻船歌》向新娘船只靠近。歌曰:气苍苍,亲家大舅船成鬃。亲家大舅撑好澜,给宛(我们)麻船娶新人(疍民麻船歌之一)。接着,女方船上由两位“好命妈”对歌。亲戚朋友的船只围拢在旁听渔歌凑热闹。当双方船只靠近时,“好命妈”一边高举着米筛,一边口中念着吉祥的词语(俗谓“做四句”)。送嫁姐妹在旁用娘伞代替轿子遮着新娘过船。女方姐、弟(兄)各人2随新娘到男家船中,谓之送嫁。返回时,男家须送给“送嫁舅”铜钱各200枚。是日,男家还要送父母丸(即米粉制成的汤丸)给新娘父母尝食,以示团圆之意。同时送饼盒、白酒礼物大小二份给女家拜祭祖宗(大份由女家收起,小份回还男家)。到晚上还要送麦面12斤,红包(利市)若干给女家。女方随嫁的妆奁有柜、木箱、衫裤、首饰、米袋、木梳、镜、面盆、线等。白话疍民的婚姻不像后船那样复杂,拖船和索船有“脱壳”习俗。即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各自请师公(道士)念经后换上新衣服,称为“脱壳”。女子出嫁到男家后,随即返回娘家,重新打扮穿上新衣服,男家再次用船接回去,称为“回脚步”。这个婚俗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然存在。笔者一位在马宫港深渔乡工作的同学,娶妻就是这种“回脚步”的婚俗:新娘在凌晨时由夫家派出的单车载到夫家后举行婚礼,旋即坐单车返回娘家重新化妆,然后又用单车接回夫家。除了正常的媒妁婚娶外,旧时疍民还通过“媳妇等”、“入赘”、“童养媳”和“收继婚”(即“兄终弟及”或“叔亡侄继”)等方式进行婚配。如今,疍民婚礼的交通用具已改舟为车,这是水居生活改为陆居的必然结果,其习俗亦渗入陆居文化习俗的成分。白字戏根据内容和情节的不同,剧目有大锣戏和小锣戏之分,此外还有科白戏和武戏。小锣戏包括正板小锣戏、反线小锣戏和小调戏。大锣戏以演正剧、悲剧为主,风格雍容华贵,艺人叫“锣经戏”。大锣戏和小锣戏都属文戏,以大锣戏居多。白字戏以演文戏为主,其表演有生活气息,做工细致,行业唱腔有帮腔特点,形式颇为丰富,曲词多衬字。海陆丰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趣谈汕尾小食菜稞风味小食,各地皆有。品种食法多样,各具地方特色。滨海小城汕尾市的小食,早已远近闻名。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每近中午时分,各类食店摊档,遍布街巷;各种风味小食,纷纷上市。甜的、咸的、酸的、辣的,诸味俱全,引人垂涎;蒸的、炒的、煎的、炸的,香气扑鼻,催人食欲。除其他街市常见的面条、粉丝、包点、饺子之外,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各种各样的菜稞:包括猪肠稞、重糕稞、菜头稞、薯粉稞、油炸稞、鼎溜稞、升煽稞、鸭蓝稞、铜盘卷、发稞、菜包稞、碗仔稞,还有各式各样的稞条汤,糯米丸、尖米丸之类,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些菜棵或由米粉为皮,花生米、虾米、瘦肉丝、鱿鱼丝以及香料蔬菜为馅,蒸熟后放着,吃时再用油煎,又酥又韧,味美肉香,极其可口;或者直接由米浆和虾仁、肉丁、蔬菜等拌在一起,蒸一层,放一层,重迭而蒸,叫做重(叠)糕稞。吃时直切成一块块,佐以生油配料,又热又烫,鲜嫩甜滑,非常可口。而油炸稞、菜头丸一料,则以萝习丝、葱头或蒜头、虾仁、鱿丝,用米浆拌和,顾客来时,用一铁漏子盛着,放人油锅里炸,边炸边卖。蘸上酱醋,吃起来脆香酸甜,回味无穷,十分开胃。这些莱稞,因其制作精功,配料讲究,又好吃,又便宜,加上种类繁多,任君选择,很是招徕顾客。汕尾吃菜稞,中午才热闹,这已是有很长的历史了。很久很久以前,汕尾是一个海滩,渔民从福建、从潮汕、从香港各地出海打鱼,途
本文标题:汕尾风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2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