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财政/国家财政 > 2018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2019高被引
第一节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第二节人地关系: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第三节地形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1.地球形状的意义(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自身不会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2)纬度地带性的产生:球体导致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3)测量(建立大地水准面):精确测量必须建立“三轴椭球体”的大地水准面。2.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专题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第一节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1)有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地球足够大,能吸引大气。(2)有人类广阔的活动空间:地球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其中3.61亿平方千米是海洋,1.49亿平方千米是陆地。二、地球运动的意义1.地球自转的意义(1)昼夜更替现象。(2)太阳、恒星等的周日视运动。(3)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4)水平自然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5)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赤道部位略鼓,两极部位略扁。(6)历法中根据太阳日定日。2.地球公转的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2)太阳、恒星的周年视运动。(3)阳历根据回归年定年。三、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息息相关,如昼夜、天气变化、四季更替、水循环、生物的生存繁衍、外力作用对岩石圈的影响等。(2)耀斑和黑子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致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太阳风携带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极地上空,与空气摩擦,在夜晚产生极光现象。2.月球对地球的影响(1)地球上夜晚的自然照明,主要靠月亮反射太阳光。(2)我国农历根据月相周期(朔望月,29.53日)定月。(3)潮汐现象主要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有关。(4)人类星际航行的第一站。四、地表物质及运动的意义1.大气的热力作用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基本环节作用意义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径流下渗等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联系四大圈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进行,促使物质迁移,更新水资源,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陆上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蒸发、凝结、降水、植物蒸腾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蒸发、凝结、降水等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2.水循环3.内力作用与地貌(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它的主要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2)内力作用形式中塑造地表形态的形式是地壳运动,它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为主)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岩层水平位移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褶皱山脉;垂直运动(为辅)方向垂直于地球表面,岩层隆起凹陷,引起地势起伏,海陆变迁。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共同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地表变得高低不平。(3)岩石圈物质循环形成当今的盆地、山系、流水、冰川、风成地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4)山岳又称山地,它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种类型,其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褶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下,岩层发生的波状弯曲变形。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背斜形态向上弯曲形成山岭,向斜形态向下弯曲形成谷地。在特殊情况下,背斜形成谷地、向斜形成山岭,共同形成褶皱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会使岩体破碎。如果发生位移则产生断层现象,如果是水平位移则会错乱原地貌派生新地貌;如果是垂直位移则上升岩块成山或高地,下降岩块成谷地或低地(地垒多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在地形上表现为谷地,如我国的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5)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都有很大帮助。例如,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如果选在向斜部位,地下隧道将可能变成水道。断层构造地带沿断裂面附近岩块因强烈挤压而产生破碎,往往形成一条破碎带,因此水库选址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否则水库会漏水,坝基和地基也会不稳固。在山地区域,溪沟、河流常沿断层面发育,“逢沟必断”。所以有断层的地方,常会有地下水出露,这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外力作用与地貌(1)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主要形式。(2)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水、生物。风化作用的对象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岩石碎块或沙粒。风化作用的意义是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或碎块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3)侵蚀作用的因素有:运动状态下的水、冰川、空气。侵蚀的对象是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新的地貌(侵蚀地貌)。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河流侵蚀地貌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三种。溯源侵蚀是河流向源头方向侵蚀(河谷向源头方向延伸),下蚀是垂直于地面的侵蚀(河床加深,河流向纵向发展),侧蚀是垂直于两侧河床的侵蚀(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4)影响搬运作用的因素有: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对象是: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搬运的作用是: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5)堆积地貌: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搬运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物堆积而成。河流堆积地貌是被河流搬运的物质由于河流搬运力的减弱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是冲积平原。它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出山口,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出山口堆积形成洪积冲积扇。多个冲积扇连成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以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枯水期出露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多个河漫滩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携带泥沙入海时由于河床平缓流速变慢,泥沙便在入海口堆积成三角洲,多个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例1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2)图中甲地多见石崖、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3)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针叶林第(1)题,据图知高速公路穿过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且地势较两侧高,为山地。第(2)题,喀斯特地貌可形成石芽、溶洞等地形,石灰岩在湿热的条件下易发育成喀斯特地貌。第(3)题,柑橘为亚热带水果,亚热带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硬叶林。答案(1)D(2)C(3)A例2下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据图回答(1)~(3)题。(1)根据上图,气温在10℃时。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9g,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到40g,气温应达到()A.15℃B.25℃C.30℃D.35℃(2)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如果受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A.35℃B.25℃C.15℃D.5℃(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其一般规律是()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数据计算能力。(1)直接读图可以得出结论,当气温约为35℃时,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40g。(2)当气温为30℃时,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30g。由于相对湿度是50%,故实际1m3空气容纳的水汽量为15g,若相对湿度为37.5%,则最大水汽量为40g,根据第(1)题可知气温应该调到35℃。(3)正确的表述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气温低,相对湿度大,故①③正确。答案(1)D(2)A(3)C例3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相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1)~(2)题。(1)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A.15℃B.18℃C.21℃D.24℃(2)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A.晴天转阴雨B.大风有浮尘C.晴暖有微风D.阵风间暴雨(1)上午10时,甲聚落气温为17℃,按照垂直气温17℃,按照气温递减规律知,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H地气温应为8℃(17℃-15×0.6℃=8℃),而实际气温为12℃,增加4℃,这是H地受高压影响的结果。甲聚落位于河谷地区,天气系统每天约东移200千米左右,每小时约8千米,两地相距大约40千米,到15时,该聚落位于高压控制之下。按照H地的增温幅度,甲地气温至少应大于21℃(17℃+4℃),再加上是气温接近最高的时候(14时气温最高),因此,上午10时为17℃,下午15时最接近24℃。故D项正确。(2)第二天,高压系统已经过境,该地仍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再加上是谷地,因此选C项。答案(1)D(2)C一、资源问题与资源观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措施第二节人地关系: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特点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荒漠、石山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城建用地;开垦宜农荒地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兴建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生物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地区分布不均匀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减小营造防护林;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多,有色金属南方多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冶炼的难度;乱采滥挖,浪费严重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2.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1)能源问题①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约占75%),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其中石油的需求量急增,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最近,我国的油、电、煤、气普遍紧张,加上近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紧张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②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③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等。④煤、石油的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SO2和氮氧化物造成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⑤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2)解决措施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须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具体措施如下: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降低能源需求。②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③加强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采取措施保障煤炭的安全生产。④开发清洁煤技术,支持煤化学工业发展,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⑤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积极对话和合作,保证境外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二、人口问
本文标题:2018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2019高被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3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