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价值观培养与良好沟通模式的建立(PPT35页)
家庭&教育程立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11价值观培养与良好沟通模式的建立关于教育的指导精神•①教育的定位——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②对教育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③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定位与特点一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来自家庭的人或物对儿童的直接、间接、有意、无意、积极、消极的影响,均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形式;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它的整个教育内容中,文化知识传授占第一位;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系列性、知识性的特点;因此,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社会教育社会存在有组织、有系统的正面教育,也同时存在多元的社会影响,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社会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社会行为、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超过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传媒、社会组织、社会事件、大众的行为、自身的参与等;因此,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全面认识社会。家庭教育家庭以抚育为主;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影响孩子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照料里,具有随意性、零散性特点,“身教”、父母期望、教养态度、家庭环境是主要教育形式;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家庭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即启蒙之师。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和终身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家庭教育特殊的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家庭教育情感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家庭教育及时性与针对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家庭教育追求——听话教育学校教育追求——答案教育社会教育追求——模式化教育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病二家庭教育的理论背景——关于人的成长与发展1、发展任务学说1、发展任务学说哈维格斯特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个体在某一特定的年龄必须完成属于当时的特定发展任务,这一特定的年龄就是所谓的关键期;发展任务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的发展和成熟即是完成人生发展任务的过程;人的发展首先是情绪和社会的发展,其次才是智力的发展;•婴儿期与儿童早期(0~6岁)的发展任务:•学习走路;•学习食用固体食物;•学习说话;•学习控制排泄机能;•学习认识性别和有关性别的行为和礼节;•获得稳定的肌肉运动;•形成对社会和身体的简单概念;•对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产生感情联系;•学习判断是非并发展良知;•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期的九项任务:•学习普通游戏中所需的身体技能,•对自己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物形成全面的看法,•与同龄伙伴处好关系,•学做适当的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学习文化和数字,•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概念,•发展道德和价值观念,•获取个人独立,•对社会集团和社会制度形成个人看法,•青少年(12——21岁)的发展任务•与同龄男女青少年形成更成熟的关系、•充当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的体格并有效使用之、•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独立、•获得经济独立的保障、•选择和准备职业、•发展公民能力所需要的智力技能、•进行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形成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准备结婚和家庭生活;2、道德发展论2、道德发展论•柯尔伯格(L.Kohlberg)的五条基本原理:•系列性原理——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一个体发展中的不变的顺序或系列;•普遍性原理——道德发展各阶段的不变顺序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它适用于一切国家及不同性别;•整体结构的原理——道德发展的各阶段共同形成了一个结构性整体;•角色承担的原理——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代表了角色承担能力方面与社会观点方面的质的不同;•认知前提原理——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思维发展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3、社会化的理论3、社会化的理论•①社会化理论——•人必须适应社会,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叫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并不是个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而是人的需要与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美国现代功能学派大师帕森斯(TalcottParsons),把整个社会分为四个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作为系统的有机体。这里的社会化,为一种广义的社会化,侧重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制度规范体系的内化过程。•②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的任务:•掌握生活技能,•学习社会文化,•形成自我和个性,•承担社会角色,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③社会化的途径和影响因素有:家庭、学校、同龄团体、大众传媒等;三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促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尊重原则•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家长。尊重是互相的。•社会人对个人价值的体现更多在获得尊重上。自由原则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自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本能追求。信任原则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信任就是给孩子在家庭中位置和任务。交流原则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物质,更有精神、情感的需要。现在家庭中,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这不是代沟的问题,是对交流的不重视和缺少交流内容和方法。家长应该做到统一:孩子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榜样: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模仿的过程。宽容:接纳、理解是有力量的。鼓励: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价值观培养与良好沟通模式的建立——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帮助孩子确立进步的社会价值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推动孩子构建好人生支撑——物质支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精神支撑:坚定信仰、完善人格;社会支撑:制度价值、规则、沟通与合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观良好沟通模式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建立良好的沟通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谈话大多数的家长在和自己的同事、领导谈话的时候都会怀着很认真的态度,是因为觉得必须尊重自己的同事和领导,而且和他们的谈话也很重要。对待孩子更要认真和重视。认认真真地和孩子聊天。要让孩子感觉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不是单纯地应付。对所说的负责•说出你真实的意思:•——要坦诚和真实的表达•对自己所说的负责:•——家长的诚信和负责任态度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积极倾听•积极倾听,积极回应孩子提出的事情。•让孩子知道你了解和肯定他所说的话和所表达的感觉。创造话题营造气氛要创造话题,引导交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交流在日常之中。消除代沟,寻求沟通感兴趣的话题。“讲故事”是建立沟通的良好方式。沟通不仅是聊天和说话每天家里都有一段轻松时间,大家坐在一起表达感情,表达温暖。要有家庭的陪伴和聚会。陪伴就是“抚摸”就是爱。增强安全感和爱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主讲人:程立耕
本文标题:价值观培养与良好沟通模式的建立(PPT3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