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生态学之探讨沙尘暴10资科1班沙尘暴视频2012年11月28日凌晨,强沙尘天气伴随大风突袭北京,历史罕见。图为北京东北四环,沙尘袭击下的住宅小区。定义:沙尘暴(sandduststorm)是沙暴(sandstorm)和尘暴(duststorm)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分布之世界: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澳大利亚。中亚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遭遇大风降温和强沙尘天气北美洲美国30年代的黑风暴,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中东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频繁的沙尘暴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逊地区,还有的沙尘被吹到了欧洲。澳大利亚的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沙尘暴最为频繁,每年平均有五次之多。中东迪拜的沙尘暴一般会持续20分钟左右。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下,一只鸟从橘红色的空中飞过分布之中国: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主要发生于我国的北部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我国沙尘暴多在春季发生,占全年总数的二分之一。4月发生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最低。西北地区沙尘暴日变化特征为午后和傍晚占总数的65.4%,清晨到中午占34.6%。中国沙尘暴形成原因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气象动力和热力条件。气象条件(一)1.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的分离和吹扬,我国北方的春季正是以大风为主的天气。2.不稳定的大气环流,沙尘暴形成的必要热力条件。每年的春季是一年当中冷暖空气交替最活跃的季节,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过境,大气极不稳定,易形成沙尘暴天气。3.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沙尘暴形成的前提条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数据表明干旱的年份、春季降水少的年份,沙尘暴发生频数较高,。2011年1月,华北黄淮干旱少雨6省45天连续无降水在宁夏西南部中卫县沙坡头,黄河与腾格里沙漠已经近在咫尺沙源(二)我国的几大沙漠主要分布于北方,其类型多为活动性沙漠,而沙漠沙以细沙为主,沉积厚度较大,储藏量极为丰富,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极为丰富的沙源,也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沙尘源。北方沙漠周边的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较大,其植被极差,也是主要的起沙地;另外,春季由于大片农田准备春耕播种,人为疏松土质,也是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地形地貌(三)我国的北方由于地形自西向东呈台阶状降低,最西北部的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阻挡了强冷空气的进入,若冷空气较强,就会翻过山脉向东加速移动;若遇到次一级山脉,冷空气再次翻越山脉,运移速度再次增加,如此反复,速度增加,风力骤增,必然形成沙尘暴天气。帕米尔高原因开荒出现的草地沙化人为活动(四)在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为地破坏植被,大面积开荒,撂荒,上游堵截或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有的植被得不到水分而逐渐枯萎死亡,引发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而植物死亡后的尘土又成为沙尘暴的新尘源。总而言之,就是破坏环境,不节制劳役土地造成环境不可挽回的破坏。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它们的生消,但可以减少和降低其出现的频数和强度。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应围绕以下四点进行:一是“封堵”,保护好沙漠周边的草原带,阻止新沙源区的扩展;二是退耕还草,退耕还牧;三是推广土壤保持耕作法(如少耕、免耕及轮作);四是营造防风林。1.控制草原垦荒,退耕还林、还草。2.控制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具体措施3.积极开发现代科技,努力扩大环境容量。4.积极开发沙产业,发展当地经济。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5年变绿洲宁夏打造沙漠太阳能硅谷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30年来,重点治理区的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三北防护林工程我们一定要切实处理好防沙治沙的关系,转变重治理、轻预防的认识,以防为主,积极防治。只有严格遵守客观规律,逐步改善人口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控制沙漠化的趋势,逆转沙漠化过程,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机会,并降低其危害程度,使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总结参考文献:[1]张思冲吴亚杰孔凡明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森林工程第18卷第6期2002年11月[2]中国科学院地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地球科学进展第15卷第4期2000年8月[3]张镇沙尘暴成因探讨及防治对策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5卷第3期2004年9月[4]刘丽芳我国沙尘暴的成因分析及整治对策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4年2月[5]张庆阳张沅李莉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初步研究AridEnvironmentalMonitoring2001年12月[6]刘真,李鸣骥中国宁夏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宁夏工程技术第2卷第1期2003年4月谢谢
本文标题:沙尘暴(终极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2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