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太极图”的哲学韵味
“太极图”的哲学韵味说说“太极图”的哲学韵味(上)众所周知,“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构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图案,从图案的画面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构图,简洁、平衡、对称、协调,具象而又抽象,如果拿它与世界上的任何图标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图案,非常的不简单,简洁抽象的构图背后,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其图案的丰富、深刻,与世界上任何古老的图案相比,难有能出其右者。在中国古代,“太极图”经过历代学者、专家,以及道家、儒家等杰出人士的图解、诠释和引申发挥,已经构成了一个涵义异常丰富,哲理十分深邃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哲学思想、宗教理论、民间信仰,还是军事、政治、建筑、风水、文学、棋类等,都这样那样地受过“太极图”理念的影响。至今,“太极图”仍在影响着现代的文化和生活。而且,“太极图”的哲学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如,大家知道,在韩国的国旗上有明显的太极标志,在蒙古国的国旗上也有太极印记;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以及韩国亚运会会徽上,也能看到到太极理念的影响;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也能隐约感受到太极的阴阳观念……还有很多对立因素、阴阳相补的,都这样那样受到了“太极图”的影响。探索“太极图”的起源,可以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力图了解自然现象的观念的总结和概括,或许是自然界的互动、互补、对应,对立而又统一,启发了先民们去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概括成了阴阳易理,并以简洁、玄妙的图式表现出来。千百年来,“太极图”以浅而喻深,简易而又博大精深的方式表现着深刻的哲理意蕴,以巧妙的构图去表达幽玄的意理。如果比较当代计算机以图形界面去去连通着操作系统,你会佩服中国的古代人构思“太极图”的伟大创举:图形与数字结合,具象蕴涵着抽象,简单意味着丰富,简洁包含着深刻。“太极图”是中国古人设计智慧的结晶,被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誉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其实,图形后面的深刻意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寻根溯源,探赜索隐,力图了解其隐含的奥秘。为了探索“太极图”,后世根据典籍的记载和相关的传说绘制了很多关于“太极图”的揣意图,如早期的“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还有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太极图”有各种各样的图形,但后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古代太极图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中间的核心部分是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外面环绕着八卦。当然,八极图演变至今,出现了纯粹的阴阳鱼构成图,外边没有套八卦,这可能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对于图形追求其简化简洁的趋势。关于“太极图”的起源,从古到今有很多探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些说法有很有道理,一些说法很神秘,而有些说法则颇具哲理,当然,这些说法至今仍属各持己见,难有定论。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一,在古代的典籍中,有不少的记载,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所作的图,据说是根据河图和洛书图所研创出的简易图,河、洛两书的神秘性给伏羲太极图也带来了非常神秘的色彩;二,一些关于艺术起源的书上常说,太极图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由具象的图像渐渐演变为抽象的图案;三,由于太极图与周易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易与太极,就披上了互为因果的神秘色彩;四,影响最大,最具哲理意义的几种说法是,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哲学大师周敦颐所绘,或为五代宋初的道教名士陈抟所绘,或为宋元之际的佛教徒寿涯所绘。周敦颐绘制的太极图,还附有代表宋代儒学家从哲理的角度解读太极图的注文,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后来成了宋明理学学说初创时期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献富有深刻的中国哲学意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这篇文章把太极论、阴阳观、五行说、气化论,以及交感、化生、互动、衍化、天地、刚柔、仁义等,融合在一起,承继先哲观点,开启后世道理,把发展观和和谐论统一起来,在论太极天道的同时,阐述着人道之理,从万物生生变化中,参悟着“中正仁义”的伦理哲义,隐含着“立人极”的道德理想。周敦颐的太极图以及《太极图说》对后世人解读“太极图”影响很大,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等,其解“太极图”的思绪和理路,皆有着周敦颐的思想影子,其“人为万物之秀,人为天地之贵”的思想观念,至今仍值得品味再三。伏羲与太极八卦文王八卦太极河洛与太极周氏太极图太极八卦附1:《太极图的哲学内涵及社会学意义》作者/明赐东太极图博大精深,玄妙幽邃,宛若一帧无字天书。它是原始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科学的;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自新石器中后期诞生起,历代仁人智士呕心沥血,穷究其奥妙,代代阐释,终而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太极哲学。毋容置疑,太极哲学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文化的象征之一。太极哲学是否还能引起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共鸣?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太极图的哲学意蕴与社会学意义加以阐释与总结。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匀称且相互交感、涵容的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它看似简单,却有着广博精深的哲理内蕴,大体可归纳为九大哲学命题:(1)宇宙一统的一元论:太极圆圈代表着宇宙的原初是浑圆的一体,世界万物都起始于这个“一”。现代宇宙学中关于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最好的说明。(2)一分为二的二元论:用两鱼形、s曲线或其它方式将太极圆一分为二,并用阴阳来区分。(3)包孕万物的变化论:太极图变化至大无边、至小无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4)生生不息的运动观:即生动活泼的双鱼追逐,昭示着宇宙万物处在永恒运动之中;(5)黑白鱼眼阴阳帅印的核心论:太极图用黑白鱼眼,表示对立双方各拥有核心。如楚汉之争中的刘邦和项羽就是“鱼眼”。(5)对立共容的矛盾同一律:对立阴阳共容于太极圆中,揭示了矛盾同一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包容共存的前提,只有包容才能共存,中华包容文化由此而产生。(6)波浪起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太极图s曲线代表着波浪起伏中的一对波浪,由此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起伏和矛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7)首尾相接的轮回观:太极图阴阳鱼首尾相接,体现轮回。(8)周全圆满的人生终极理想:太极圆表达了人类周全圆满的理想追求。(9)对称平衡的“太极和”理念:太极图以大小相等、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以追求阴阳平衡和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太极和”目的论。概括之,不难发现太极图实际上包含着“宇宙一统的一元论”与“一分为二的二元论”这两个最基本的宇宙观,其它哲理命题都是这两个基础命题的展开。受近代哲学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过去对太极图哲学内涵的阐释更多着眼于对其一分为二的二元论思想的认知,虽也讲二元对立下的统一,但更多的是强调二元的对立与矛盾,即矛盾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与斗争。这种强调以矛盾对立为目的的哲学思想催生了社会学领域的“斗争论”思想。“斗争论”认为,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依靠斗争而获得。典型例子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说的“一切生命都在进行一场永恒的斗争”。希特勒以“斗争论”为指导思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文革”也“以阶段斗争为纲”,并制造了人类文化历史上罕见的十年文化浩劫……从宇宙本体及生命本体考察太极哲学的“宇宙一统的一元论”,不难发现它强调的是人与万物以及万物自身既矛盾又联系,既对立又包容的关系。与近代对立统一哲学相比,太极哲学虽也强调对立与矛盾,但并不象近代哲学那样把对立矛盾当作目的,而是把对立矛盾作为实现万物发展新的平衡的一种手段,人与万物就在矛盾对立中不断演化、共生,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不断妥协、涵容,在平衡中达成新的和谐才是万物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就是“一”,是宇宙万物的生命的元。当人类文明进程步入到不断二十一世纪时,社会生活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纷纭复杂的格局,促使人们重新阐释古老的太极图。在阐释中,发现太极图所蕴含的“宇宙一统的一元论”的宇宙观,以及“太极和”理念能拯救近代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太极和”理念虽承认矛盾与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但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在此意义上说,“太极和”理论较之近代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梳理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难看出“太极和”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它成就了中华文化儒道互补以及儒道释三足鼎立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在百家争鸣中儒道胜出,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文化,其后儒道又与外来的的佛教文化形成三教既鼎立又合一的局面。促成中华文化这种发展态势的根本原因是中华先辈对太极文化阴阳互补精神的深刻领悟与贯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中国人最理想的人生状态莫过于头戴儒家帽,身穿道家袍,脚穿佛家鞋。因为儒家教人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追求事业高峰,重视人的现世价值与意义;道家则教人无为而治,返璞回归,以心灵的超越解决人的现实困惑;佛家解决的是人的痛苦以及轮回。由于儒道佛三教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求,故而能彼此共存共容、平衡和谐。这不但成为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从以上的简单梳理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太极文化其实就是中国的源文化,其哲理精髓滋养了中华文化的各种子文化。换言之,各种子文化都与太极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系,用波浪图形表达如下:通过以上对太极图所作的哲理层面与历史层面的简要梳理与阐释,我们完全可以说,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第一图,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源头。不仅如此,现实地看,太极图所蕴含的这种“宇宙一统的一元论”宇宙观与“太极和”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中国与世界的诸多现实问题,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太极和”理念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创建和谐世界具有凝聚价值。“太极和”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归属意识、合作意识,可以促进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华56个民族能和睦相处。在国内,坚持走和谐崛起、和平发展之路,在对待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方针;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以和为贵、合作发展”,以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和和谐世界,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依靠“太极和”思想滋养的结果。其次,“太极和”理念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和平衡社会关系的引领价值。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平衡人与人关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借鉴“太极和”文化“天人相应、天人和一、兼相爱”的理念,对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重矛盾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太极和”理念具有实现多元文化溶合的创造发展价值。“太极和”文化倡导“和为
本文标题:“太极图”的哲学韵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3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