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奉母亲。”妻子勉强答应了。•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南宋著名的词人陆游,因为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虽然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好,但他为了孝顺母亲,却忍痛休妻,从而给后世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伤感词作《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郭巨与陆游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孝心,但这是真正的孝吗?春秋时期的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孝,郭巨与陆游的做法,和孔子提到的孝是一回事吗?思考在孔子的众多有价值的儒家思想中,“孝”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据统计,《论语》中共出现“孝”字17次,谈到“亲”没谈到“孝”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或出现“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些内容涉及《论语》20章中的10章。因此,全面审视《论语》中的孝道观念,对于加深我们的理解是十分有利的。•“孝”字是上下结构,“上有老,下有子”。“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代表子女。•“孝”即是“做子女的,顺承父母”;同时“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1、孔子认为什么是孝?如何做才算做到“孝”?2、为什么要“孝”,孔子是怎么解释的呢?•3、怎样实践孝?•4、《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在当代社会是否合理?探究说明•什么是孝?•如何做才算做到“孝”孔子认为什么是孝?•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评析】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无改于父之道是指保留并发扬父辈正确的做法和思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事实上却有人远远做不到,正如孟子所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注释】(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评析】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也是不可以的。绝对服从不可以,那就应该在规劝的态度和方法上下工夫。•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评析】“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这种孝的原则虽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出必告,返必面”却是必需的。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为什么要孝•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认为,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就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孔子因此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评析】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之礼是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希望人们成为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拓展怎样实践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做到只要父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算孝了。”•【评析】在这里孔子大概是说做子女的要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做个好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评析】对待父母若只供物质而不敬,不管他们的精神需求,那与犬马有何不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评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试想,不忠不孝要学问有何用?•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评析】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试想,一个连孝都做不到的人能为国尽忠吗?拓展•《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在当代社会是否合理?•子路曾问孔子有什么志向,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难看出孔子达到了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境界了。•孔孟儒家学派对孝的论述自然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它对中华民族以孝为渊源的传统美德的形成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孝是做人之本,是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孝的精神,以博爱之心待人处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世上最美的风景在家而不在远处•世上最动人的话语是:妈妈(爸爸)我爱你•世上最简单却又最难的事是天天相守•惟愿你的家,我的家,温暖安宁
本文标题:《儒家论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4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