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滨水区景观设计专业知识讲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1.2水与生存环境•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与前沿课题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1水的特征和寓意中国传统风水上认为水为财,靠山面水是较好的场地;水的不同气势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境;在某种宗教意义上,水被看作生命的源泉;水能寄托人的情怀……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2水与生存环境城市选址多以江河湖等淡水资源丰富区域作为首选●水绕城的防御体系●水乡之城——苏州●水利工程——都江堰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工业革命之前的滨水空间,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地带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工业革命后的滨水空间,伴随着城市化进城,被码头、工厂、仓储等占据,成为生产性场所,逐渐远离了城市公共生活。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滨水地区的复兴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课题。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滨水环境研究的前沿课题(1)历史遗迹保护和改造(2)进行用地功能重组(3)滨水地区的交通线路组织(4)场地特征的塑造(5)生态恢复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伦敦“码头区”水岸复兴规划设想上明显融入保护历史人文环境的思想,通过建筑改造、功能更替和环境重构,努力打造富有生机的文化艺术产业区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天津海河两岸景观-海河滨水空间规划结合两岸历史性建筑和街道,使得滨水空间环境充满文化氛围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里斯本码头区改造以原有旧码头的货仓改建而成各种休闲娱乐商业设施,为市民提供一个适合参与公共生活的场所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巴塞罗那滨海景观针对狭长的滨海公园地带,利用现有建筑物,可以打造不同特点的区段环境,避免出现雷同和单调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一章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3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威尼斯优美的运河景观-几百年来威尼斯始终坚持原有的船行和步行并行的交通方式,严格保护建筑的风格、道路的、尺度和城市色彩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1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2.2滨水景观设计范畴•2.3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2.4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2.5滨水景观的设计步骤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1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肌理:(1)城市水网肌理(2)城市肌理的延续威尼斯的城市水网肌理直接演化成城市的主体格局,水网肌理即成为城市肌理。在这样水网密集、空间狭小的城市格局中,如何解决水涨水落的市区安全问题,以及获取较大的公告活动空间和关爽水景的开敞面是很重要的规划设计课题。威尼斯城市水网肌理的航拍图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1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肌理:(1)城市水网肌理(2)城市肌理的延续很多情况下,河流、湖泊穿越城市或者位于城市边缘地点,因此滨水空间都与固有的城市肌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摩川的自然景观特征明显,众多宗教和以及沿河展开,整个地区地形北高南低,形成面向河道的围合形分布的地形特点。因此,延展的城市街道与多摩川垂直分布,将河道景致通过借景的方式导入城市空间,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地标。东京世田谷区多磨川北城市肌理关系图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3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2.3.1保护与开发平衡的原则2.3.2突出滨水空间公共性的原则2.3.3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的原则2.3.4延续和挖掘深层的地域文化涵义的原则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4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2.4.1视觉形态法2.4.2城市设计法2.4.3场地文脉法2.4.4功能设计法2.4.5生态设计法2.4.6综合设计法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二章滨水景观设计的范畴和方法•2.5滨水景观的设计步骤2.5.1设计核心目标2.5.2环境对象描述2.5.3既往研究与相关设计案例收集分析2.5.4场地分析与评估2.5.5策划与概念形成2.5.6设计深化2.5.7设计结果的预测2.5.8设计修正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2.3运用天然环保材料和做法•2.4采用可再生能源•2.5生态教育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水污染主要是浮游物以及有机物、氮和磷等营养盐类、重金属离子、有毒物质等水中溶解质造成的。这些浮游物和水中溶解质会使水中动植物的生活及水体性质本身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在进行滨水生态保护与设计时,水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节约和利用也是重点考虑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3.1.1水质污染的检测和评价需要有关部门专业人员配合进行,如果水质未达标,则进行下一步水质污染处理。3.1.2截污进行水质污染处理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截污。对排入水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进行截污,将这些污水首先收集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同时,应保留自然排水通道,以保护水资源和调节排水,并运用植物缓冲带或其他水质管理技术。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3.1.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包括水循环利用和水资源收集两方面的内容。在水循环利用方面,小型水体应尽可能利用大型水体进行循环净化,也可利用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处理水作为净化水体。在水资源收集方面,应尽可能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雨水纳入水资源的利用体系中。在滨水地带,可结合集雨绿地、生态渗透池和人工湿地等形式进行暴雨控制和雨水收集。同时,这些水资源设施所在地在进行收集雨水和暴雨管理的同时,还能够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并且提供开放空间场所。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a:浅沼泽型雨水湿地b:池塘或湿地型雨水湿地c:扩展滞留型雨水湿地d:小型雨水湿地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1保护水质和处理水污染,利用水资源3.1.4污水处理在滨水生态保护与设计中,对于难以截污的少量污水(如部分农业用污水和雨水等)需要利用生态方法进行净化过滤处理,使污水通过人工或者自然的方法被处理成中水,从而作为灌溉用水或者观景用水使用。建议在部分水道和小河道设置净化设施,例如种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或者采用作为“接触过滤材料”的石头、塑料制品、纤维状制品等。人工湿地系统采用自然处理的方法进行污水处理的目前较高效的做法。其特点是:建设量、投资量小,几乎不需要养护资金,并且生态教育和景观效果好,同时可以提供动植物栖息地和一定的开放空间场地。运用自然净化水体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污水量较大的区域,建议采用封闭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即采用一系列的构筑物、设备和相关设施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这种处理方式效率更高,但是建设量、投资量和养护成本都相对较高,对景观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人工湿地的工作示意图自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自然净化能力也很有限。人工湿地通过模仿自然净化的过程,提高水体自我更新的能力。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在进行滨水生态保护与设计时,需要进行现状动植物物种调查,并了解各个物种之间的关系,以便保护盒建立完善的滨水生态体系。3.2.1建立水岸植被缓冲带植被缓冲带是指水陆之间并能够受到水体影响的植被区。植被缓冲带的建立对滨水区环境有着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保证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有效控制水源污染。滨水植被缓冲带示意图在水边际、防洪防潮等缓冲区多以低矮的灌木、草本类为主,保护区或者城市缓冲带内多种植高大乔木。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3.2.1建立水岸植被缓冲带应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尽量避免在水边进行纯观赏性绿化,而应参照原有自然植被群落进行适地适树的搭配。水岸植被缓冲带一般设置在水边到水边的交界带上,地表径流需经过植被缓冲带最终流入水体中,从而使污染物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的拦截,其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各种相关指标综合决定。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第三章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3.2保护和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
本文标题:滨水区景观设计专业知识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6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