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家把脉中药材种植专家把脉中药材种植忌随意跨地区种植中药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道地药材”是指实践证明质量优、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中药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先恩举例说,同是黄连,四川产的所含有效物质比湖北产的高2.73%。地理、生态的许多因素,如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都影响到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对中药材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甘草、麻黄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钙质土上生长;桅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莲花、蒲公英、肉苁蓉、锁阳能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而人参、三七、黄连、细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条件下才能长好。如果违反传统,随意跨地区种植,加上缺少种植经验,往往造成病虫害大量发生,产量低下,品质也会大打折扣。买种苗找可靠“龙头”李先恩特别提醒农民。买种苗不要轻信药材种苗商贩。他曾看到,商贩把山茱萸的产量和收购价都夸大了几倍,这些商贩还与农民签订“正规合同”,可合同期只订3年。李先恩说,实际上3年内农民不可能赚到钱。因为山茱萸要生长6—7年以上才能结果,等果子结出,你找他收购,他却说合同已失效。又比如番红花,卖种的说到处都能长,但实际上除了江浙一带,其他地区种番红花,会由于不开花或开花很少而收不到药材。李先恩建议农民朋友,为防止受广告和合同欺诈,最好与本地信誉好的公司合作,与他们按药材生长周期签订合同,由他们作为龙头带动。这样,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都有人统一负责,不然,农民作为个体经营者,靠自己生产销售,面临的市场风险就太大了。别把药材种成木柴药材种植技术不规范,该掐顶时不掐顶,该剪枝时不剪枝,该采收时不采收,不该采收时乱采收,会使中药材质量出现滑坡,农民收益下降。同仁堂的顾问、中药专家金世元教授曾发现,五六年才能长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农民却提前采;根茎类药材应该在花开前或花谢后采收,有的药农却在花期采收,结果上市后连专家都认不出来。有的农民看时价不好,就把药材留在地里继续生长,等涨价,但像板蓝根、白芷、当归一类药,当年不收就开花抽薹,做药用的根就“发柴”(即严重木质化),没有用了。专家说,有的中药材不能连茬种植。比如地黄,种一茬后得停种5—6年;一块地种过人参、西洋参后,几十年都不能再种,否则产量至少下降一半,病害严重发生。力避盲目跟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小军提出,发展药材基地要防止过热。市场对药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总量只有粮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每种药材的年需求量有限,如人参1800吨、当归1200吨,多了就会造成巨大浪费。丹参、板蓝根、桔梗等都遭遇过低价烂市,目前有些品种也潜伏着这种隐患,所以在决策种中药材时,不能盲目跟风,应做充分的市场调研。猪苓货紧人工培育势在必行猪苓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以菌核供药用。有利尿渗湿、祛痰解毒之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经现代药理证明,猪苓中含有的猪苓多糖,有抗肿瘤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猪苓货源供应以野生采集为主。上世纪60年代前,山西、河北有一定产量,现在已无趸批货源。上世纪80年代后,以陕西、甘肃、云南为主产区,由于多年的采挖,野生资源已近枯竭。另外近几年国内外医药科学广泛研究猪苓多聚糖的作用,现已有成品药生产上市。猪苓新产品的研发,使本来紧缺的猪苓资源更加紧缺,在此之前,猪苓年需量在500~600吨左右,进入21世纪随着新的猪苓产品的研发,需求量将大幅增加。现猪苓市场价已升为62~72元/kg,随着货源日渐减少,其价格还将继续上升。为满足猪苓日渐增加的需求量,猪苓人工培育势在必行。猪苓的人工栽培选地与整地选择海拔高度在1000~2000m的桦、橡、槭等林下的湿润、通透性良好、土壤含水量30%~50%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坡向以西南或西北向的二阳坡为好,顺坡挖窖,窖长宽各70cm,深50cm。繁殖方法①蜜环菌培养(略):可买制好的蜜环菌。②菌材培养:6~7月为菌材培养适合期。选栎、桦、柳等阔叶树粗10cm的枝条,截成长60cm的段木,晾晒10~15天,使含水量70%左右,每隔3~5cm,用刀砍一排鱼鳞口,每段木砍3~4排,深达木质部。在窖底铺腐殖土,上铺5根段木,材间相距6~10cm,第二、四根为栽培种材,上层铺5根,全部为新材,用腐殖质土填充空隙,覆土10~15cm,窖顶覆盖细土和落叶,使呈龟背形。培养两个月后挖开菌床,培育猪苓。③培育猪苓:在春夏季4~6月或秋季8~10月进行。栽培时挖开菌床,取出上层5根新材,按材间相距6~10cm,在栽培窖内底层摆放5根菌材,原菌材培养窖底层的5根菌材不动作菌床。选新鲜小块猪苓或将猪苓菌核分成核桃大的菌块作苓种,一个接一个地贴在菌材的鱼鳞口上和菌材两端,使菌种断面与蜜环菌紧密结合。一般1根菌材放7~9块苓种。填充腐殖土,轻轻压紧,不留空隙,最后盖腐殖土20~25cm,略高出地面,使窖顶呈龟背形,2年后即可采挖。采收加工①采收:猪苓从下窖到成熟需2~3年时间。一般于春季4~5月、秋季9~10月采收。第一、二代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即商品猪苓。色泽鲜的灰褐色或黄色猪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②加工:将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干净,晒干,装入麻袋或竹箩,放干燥处保存。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培育猪苓的经济效益分析猪苓培育不占用可耕土地,可以单独栽培,也可在树林、果林之间间作套作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土地。适宜山区、丘陵地区、荒山荒坡开发栽培。一般二年生猪苓平均每窖可产干品2~2.5kg,如二年以上采挖,每窖平均产量可达12~15kg(干品)。按目前市价60元/kg计算,二年生猪苓平均每窖效益在120~150元之间,二年以上每窖效益在600~900元/窖。如培育100窖猪苓一年的总效益在1.2万~1.5万元/百窖,二年以上的总效益在6万~9万元/百窖。山区有广阔的山坡地,如果发展规模化的猪苓培育,效益将相当可观。目前我国陕西汉中及东北敦化地区已形成几十万窖的猪苓基地,实践证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河北西部太行山区、山西等地可考虑发展猪苓栽培。猪苓的栽培技术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味甘、淡、性平,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猪苓主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我国许多大中型医药集团(厂)用猪苓开发了大量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约在500种以上。猪苓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品种。进入21世纪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之势,已由2000年的90万千克,上升至2006年的400万千克,其中出口100万千克。近几年因过度采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势,库存空虚,猪苓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价格逐年上涨,从2000年的15~20元(千克价,下同),涨至2001~2002年30~40元,2003~2004年又涨至48~55元,2005年再攀升至57~60元,2006年已上涨至65~73元。业内资深人士预测2008年猪苓价格有望逼近百元大关。栽培猪苓是农民和下岗职工致富的一个好项目,有条件的地方不妨试一试。栽培技术选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选择海拔1000~2000米、地形选择荫坡或半荫坡半阳坡地为好,坡度在15~45度,土壤选择20厘米以上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整地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60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材料(以每平方米计)猪苓菌种3瓶,蜜环菌种3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猪苓生长素,阔叶树叶,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繁殖方法窝底铺树叶2~3厘米厚,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左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再盖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10厘米左右腐殖土,然后窝顶再盖树叶。菌种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60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购买菌种应认清优劣,谨防假冒,以免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到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采收与加工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约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采收。将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掉杂质,刷洗干净、晒干,即为商品药材。装入麻袋或竹筐,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待售。猪苓外皮呈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优级品。种植中药材应注意的几件事种植中药材应注意的几件事中药材属特种经济作物,因此不论种植技术,还是经营管理都有它的特殊性。如果措施不当,违背了它的生活习性,必然会造成损失。因此,种植中药材时应注意下列问题。一、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应符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不同的药材品种,对气候、土壤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细辛需要阴凉、潮湿、有稍弱光线照射的环境,土壤以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的黑钙土为好;薏苡需种在背风处,以免秋风吹落种子,造成丰产不丰收;再如甘草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生长良好,在不当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购买种子、种栽时,要注意下列问题。1.了解酸性土壤中长势不好。综上所述,种植药材必须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种植。二、选购药材种子、种栽要注意时间和质量种子、种栽的优劣、真伪,直接影响着种植中药材的经济效益。中药材多为多年生植物,种子、种栽选择种子、种栽特性比如细辛是短寿命种子,因此必须买新采下来的种子,立即播种。如果种子干了再播种,就不会出苗了。黄芪种子有硬实现象,成熟度越高,硬实率也越高。因此完全成熟的种子很难出苗,即便进行特殊处理出苗率也不会太高,所以,买黄芪种子时要特别注意。凡呈黑色、牙咬很硬者即为成熟过度,不宜做种用,种皮呈黄褐色或绿褐色为成熟度适宜,可做种子用。买地黄栽子时,除注意品种外,还应选择粗细适中、节间距短的根茎。2.种子发芽率买种子时一定要问清发芽率,因为它直接影响出苗情况。在种子买回后应进行发芽试验,并由此确定每亩播种量,发芽率在85%以上者为正常种子。如果发芽率低于70%就要慎重播种了。3.注意种子、种栽带菌、带病情况中药材和农作物一样会感染病害,因此采购种子、种栽时,一定要了解产地病害情况,注意一些药材常见病(如平贝母的锈腐病、黄芪的白粉病、薏苡的黑穗病、细辛的菌核病等)发生情况。因此,在播种前对种子、种栽进行药剂处理是必要的。种植中药材如何除草种植中药材如何除草种植中草药材除草一般采用化学防除的方法。一、注意事项1、注意化学除草剂的选择性、专一性和时间性,不可误用、乱用。2、严格掌握限用剂量。除草剂使用应根据具体土质、考虑农田小气候,严格按药品说明规定的剂量范围、用药浓度和用药量使用。3、合理混用药剂。两种以上除草剂混合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配合比例和施药时间及喷药技术,并要考虑彼此间有无抵抗作用或其它副作用。可先取少量进行可混性试验,若出现沉淀、絮结、分层、漂浮和变质,说明其安全性已发生改变,则不能混用。此外还要注意混合剂增效功能,如杀草丹和敌稗混合剂除草功效比各单剂除草功效的总和要大,使用时要降低混合剂药量(一般在各单剂药量的一半以内),以免发生药害,保证药材安全。4、注意施药隔离和风向,雾滴不过细,以免飘移造成邻近农田受到药害,同时注意对下茬作物的影响。5、掌握好施除草剂的最佳时间和技术操作要领,妥善保存好药剂,防止错用,并搞好喷雾器具的清洗,以免误用,使其它作物产生药害。6、注意环境条件对除草剂的影响,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耕作和整地水平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
本文标题:专家把脉中药材种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8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