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代才子钱钟书杨绛与钱钟书钱钟书夫妇和女儿钱媛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到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钱钟书简介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等,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钱钟书简介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起始一直做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时间很长。人们都说钱锺书先生博学、记性好,不知道他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七万多页的读书心得笔记实是最好的见证。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他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一尘不染,兰心慧质,特立独行。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假如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了好多空间。”——钱钟书钱钟书散文风格特点博杂、幽默而深邃。《写在人生的边上》不仅内容,而且表现手法也非常博杂,举凡嬉笑、讥讽、幽默、夸张、拟人、引经据典、类比取譬、小说笔法等各种手法都会被他熟练而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显示了惊人的博学和才力。而作为一位智者,他的思想和洞见又是那样的深邃,这使得他的幽默和调侃超越了自身的限度,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成为人生之书。《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快乐?请概括每段内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1)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论说快乐的飘瞥难留。列举法语、汉语、德语以及《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事例,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2)“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3)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4)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因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用了大量的事例,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语言幽默带讽刺。(5)指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文章的结构一)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二)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三)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四)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小结:本文思路开阔(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魅,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对快乐的种种理解。词语的解释------论断的生发------观点的延伸“吃药的方糖”--甜只是表象,苦才是实质。“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为快乐而作的种种努力只是一种徒劳。“钓钩上的鱼饵”--为快乐所作的努力有可能成为你致命的原因。论述了快乐的诱惑(结果可能是苦的、徒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都使我们甘心情愿付出种种努力,所以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比喻,寓意深刻,趣味横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人生痛苦,却不悲观”?思考:①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①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②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揣摩语言③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甚或是痛苦,但人终究抱有快乐的希望,故虽痛苦却不悲观。④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快乐自精神来决定(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因而肉体的痛苦由于内在精神的作用变得并不可怕了,于是,人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乐来。思考: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思考: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什么观点?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思考: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是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思考: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思考:作者反复举例、一再强调“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专制”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决定人的快乐,全句意思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不能决定人是否快乐。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这完全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主旨概括:我们要辩证的对待生活,我们既要拥有对快乐的希望,但又不能为了快活而快活。日子都是平凡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充实的生活着,那才叫真正的快乐。”有关快乐的名言:1、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2、生命短促,怎能自寻烦恼?(尼采)3、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4、假如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快乐美好的,我们将永远无法学会勇敢与忍耐。(海伦·凯勒)
本文标题:《论快乐》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0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