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国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及其全国比较
中国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及其全国比较摘要: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变动趋势看,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略高于东北,与中部和东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形成“两级分化”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从分类制定政策、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西部地区;省域差异;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3-0019-08一、问题提出在中国多重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经济一体化居于基础性地位。基于已有研究,城乡一体化包含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等五个维度(吴丰华、白永秀,2013;白永秀、王颂吉,2014)。在“五位一体”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中,城乡经济一体化决定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发展空间、产业载体等基本要素的总量大小和质量高低。相比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较低:西部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收入、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等,导致西部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西部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低,其根源在于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因此,提升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全面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对于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脱贫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的基础都是对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以及其在全国所处位置的科学准确判断和评价。1997年杨荣南尝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城乡(经济)一体化评价的文献大量涌现,修春亮等(2004)、张淑敏等(2004)、李志杰(2009)、刘伟、孙久文等(2010)、白永秀等(2013)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了所研究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或实现程度。在评价方法上,主要使用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法、主观客观结合赋值法等(吴先华等,2010;白永秀等,2013;吴丰华等,2015)。已有研究中较少以西部为研究对象。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西部1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严重,本文研究不包含西藏地区。2000―2013年面板数据测度西部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并与四大区域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明确西部及各省域城乡经济一体化所处的阶段和水平。二、构建价指标体系与确定评价方法1.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梳理已有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文献,本文认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定义为: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同水平的前提下,城乡分工明确、产业融合,各类要素配置科学、各种资本充分形成并发挥作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趋于一致的动态的城乡经济关系融合过程和状态。透过该定义,可以看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应包含以下相互联系的核心内容:首先,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首先取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如GDP总量、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等,这些因素不仅是经济发展重要衡量指标,更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决定着城乡产业发展、资本形成和生活水平等其他方面。其次,城乡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合理化为特征的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永秀(2012)、吴丰华、白永秀(2013)认为培育和发展产业载体,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城乡产业发展关系着城乡居民就业并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可持续发展动力,及农民市民化等问题。再次,资本形成对于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同等重要,尤其是农村各类资本的倾斜性形成可以有效促进欠发达的农村加快发展,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类资本的形成并发挥作用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升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有研究显示城乡经济一体化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效应的非线性转换发生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东部首先出现非线性转换,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最后出现转换(欧阳志刚,2014)。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与内容的界定,并依据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区域均等原则,本文构建中国省域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城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和资本形成四个分项指标,正向指标、逆向指标两种指标属性,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交通网密度等27个基础指标。指标体系构建如下:2.主成分分析法由于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因素繁多,为得到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本文综合这27项基础指标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此类数据处理工作中有明显优势:能够保留主要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避免指标之间多重共线性及人为主观赋值对整体结果的影响,在处理多指标评价体系中具有较大优势。本文借鉴杨永恒、胡鞍钢、张宁(2005)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中运用的两步主成分分析法测度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第一步,将无量纲和正向化处理后的数据代入SPSS20.0,得到各基础指标的权重及四个方面指标指数;第二步将四个方面指标指数代入,再次经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方面指标权重,并合成最终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3.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对于部分缺失的数据,在统计口径一致的情况下,还查询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统计快报及CNKI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如前所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中各基础指标属性不同,因此数据具有不可公度性,本文对基础指标中的逆向指标做正向化处理与无量纲化处理。三、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状态判定和类型划分1.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状体判定本文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首先,将经过正向化、标准化处理过的省级面板数据代入SPSS20.0,得到四个方面指数在整体指数(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指数)中的权重,即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权重为0.684,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的权重为0.724,城乡生活水平一体化的权重为0.066,城乡资本形成一体化的权重为0.058。接下来,计算出2000―2013年西部及11个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见表2)及四个方面指数。结果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平均为1.536,从2000年的0.95持续攀升至2013年的2.42。考察2000―2013年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及四个方面指数的变动趋势(见图1),可以发现四个方面指数的变动趋势差异很大:西部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增长速度与城乡经济一体化一致,这也可以从其权重较大(0.684)看出。2007年之前,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发展较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来自产业结构的作用。2008年之后,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进程放慢,且后期有下降的态势,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拉动作用低于经济发展;城乡生活水平一体化整体较为稳定,并未呈现大的波动;城乡资本形成一体化呈缓慢上升的态势,经济一体化指数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其他维度。2.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划分从省级层面看,西部11个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变化较大,不同省份之间差异显著。总体来看,重庆、陕西、宁夏与内蒙古4个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贵州、云南、甘肃、新疆4个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总体来看,这种分布特征与西部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具体来看,在2000年,西部各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排名依次为:云南、内蒙古、宁夏、重庆、新疆、青海、广西、陕西、四川、甘肃、贵州;到2013年,西部各省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排名变化为:重庆、陕西、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广西、贵州、甘肃、云南、宁夏。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西部11个省份的变化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排位上升省份,有重庆、陕西、四川、贵州4个省份,其中,重庆从2000年的第4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1位,陕西上升幅度最大,从第8位上升至第2位,四川从第9位上升至第6位,贵州从第11位上升至第8位。第二类: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排位下降省份,有云南、宁夏两个省份,分别从2000年的第1位和第3位下降至2013年的第10位和第11位,都出现了大幅下降,而且从西部前列落入倒数后两名。第三类: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排位基本稳定省份,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广西、甘肃5个省份,其中内蒙古排位相对靠前,新疆、青海、广西排位居于中游,而甘肃排位较靠后本段所述排位变化分类依据:上升省份指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排位上升幅度≥3位,下降省份指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排位下降幅度≤3位,排位基本稳定省份指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排位变化≤2位。使用SPSS20.0软件,对西部省份2013年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可以发现,西部11个省份可以聚类为三个梯度(见表3)。西部省份类型划分呈现典型的“橄榄型”分布。第一梯队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最高,包括重庆和陕西两个省份。近年来,重庆市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两大空间发展战略叠加的重大契机,不断调整城乡产业结构,2014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7.4%,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46.8%,首次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布局http://。具体来看,农业产值进一步下降,反映经济二元性的二元反差系数从2000年的0.387下降到2013年的0.264,农村就业人员中的非农比重从2000年的29.9%上升到2013年的56.3%。同时,2013年重庆人均GDP为42795元,位于西部各省份之首,城镇化水平为58.34%。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促进了重庆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陕西省采取“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14年三产比重分别为8.8%、54.8%和36.4%。具体来看,非农产值进一步提升,二元对比系数明显下降,从2000年的0.161下降到2013年的0.108;二元反差系数从2000年的0.452下降到2013年的0.398;农村就业人员的非农比重从2000年的24.8%上升至2013年的38.0%。同时,2013年陕西省人均GDP为42692元,仅次于重庆,城镇化水平为51.3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53.73%)。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多元化产业结构的战略,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第二梯队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包括宁夏、内蒙古、广西、四川、青海和新疆6个省份。总体来看,上述省份地形往往较复杂,农村地域广袤且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一产业比重多在10%以上,如广西、青海第一产业比例分别为15.4%和16.6%;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变动较小,如宁夏二元对比系数从2000年的0.153下降到2013年的0105,二元反差系数从2000年0.405下降到2013年的0.205;农村就业人员的非农比重上升幅度有限,有的省份甚至出现了下降,如新疆农村就业人员的非农比重从2000年的10%下降到2013年的96%。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多位于全国后列,如2013年四川城乡人均GDP仅为32454元;城镇化水平较低,除内蒙古和宁夏外,其余省份城镇化水平均低于50%。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特征凸显,及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限制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16年5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四川再次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由此考
本文标题:中国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及其全国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1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