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易错、常考基础知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易错、常考基础知识一、重点字词1.社戏钳撮欺侮宽慰怠慢撺掇凫水潺潺屹立家眷2.回延安糜子脑畔眼眶3.安塞腰鼓瞳仁恬静晦暗羁绊冗杂严峻震撼磅礴辐射渺远戛然而止4.灯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褪色燎原5.大自然的语言翩然农谚海棠悬殊销声匿迹草长莺飞6.阿西莫夫短文二篇臀骨骼褶皱携带潮汐劫难陨石追溯天衣无缝7.大雁归来雾霭缄默迁徙狩猎喧嚷邀请稀疏偷偷摸摸8.时间的脚印腐蚀龟裂帷幕山麓海枯石烂13.最后一次讲演污蔑屠杀恐怖卑鄙蛮横挑拨离间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瞭望缅怀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抉择阻碍趋势堕落膏药阳奉阴违不修边幅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浩劫指摘襁褓萦绕枷锁拙劣分崩离析暴风骤雨行将就木相辅相成17.胡口瀑布铸告诫推搡霎时驰骋斡旋寒噤汩汩震耳欲聋怒不可遏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棱角骤然虔诚蠕动凄凉懈怠敦实衰竭安营扎寨接踵而至漫不经心19.登勃朗峰穹顶缭绕妩媚浮躁颠簸轻歌曼舞瞬息万变纷至沓来名副其实20.一滴水经过丽江闸砚蘸喧哗矗立擦拭硕大喧腾亭台楼阁目眩神迷二、课内文言文9.桃花源记(1)重点释义缘:沿着;鲜美:新鲜美好;异:对……感到诧异;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田间小路;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要:通“邀”,邀请;咸:全,都;妻子:妻子儿女;遂:于是,就;乃:竟然,居然;不足:不值得;志:做记号;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2)作者思想桃花源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由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现实黑暗的不满。10.小石潭记(1)重点释义乐:以……为乐;尤:格外;坻:水中高地;可:大约;许:表约数;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澈:穿透;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感到凄凉;悄怆:忧伤;邃:深;清:凄清(2)作者思想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满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情感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一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11.核舟记(1)重点释义贻:赠送;奇:余数;箬蓬: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峨:高;诎:通“屈”,弯曲;视端容寂:眼睛正盯着(茶壶),神色平静;了了:清楚明白;简:挑选;21.《庄子》二则冥:通“溟”海;怒: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上的云;海运:海水运动;水击:击水,拍打水面;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是:这样;循:追溯22.《礼记》二则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自反:自我反思;学学半:前一个学通“敩”,教导天下为公:天下都是公共的;修:培养;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分:职守;归:女子出嫁;乱贼:作乱害人之事;作:兴起;外户:把门从外面带上23.马说(1)重点释义祗:只,仅;奴隶人:奴仆;骈死:(和普通马)一起死;槽枥:马槽;一食:吃一次;或:有时;食:通“饲”,喂养;见:通“现”;且:尚且;策之:用马鞭赶马;临:面对;(2)作者思想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还是被埋没,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的怀才不备的愤满情感以及抒发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三、课内古诗文12.《诗经》二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重点注释:1.选自《诗经》,《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3.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4.淑女:美好的女子5.寤寐: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重点注释:1.苍苍:茂盛的样子2.阻:艰险3.右:向右迂回4.沚:水中的小块陆地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重点注释:1.罥:挂结2.长:高3.忍:狠心4.俄顷:一会儿5.向昏黑:渐渐黑下来6.寒士:贫寒的人士7.突兀:高耸的样子作者情感:全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重点注释:1.薪:木柴2.苍苍:灰白3.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4.翩翩:轻快的样子5.文书:公文6.系:挂7.直:通“值”,价钱四、课外古诗词(包括新增附加五首)一、书中课外古诗词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附加课外古诗词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赏析: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赏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赏析: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书愤五首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
本文标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易错、常考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1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