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单元 知觉与个体决策1
第三讲知觉、价值观本讲主要内容感觉与知觉社会知觉价值观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它为现实。——————斯蒂芬·P·罗宾斯一、感觉和知觉1、感觉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1)知觉的概念-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经过大脑的加工,对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识过程。(1)知觉的选择性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3、知觉过程的特性6(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7(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8(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9(5)知觉的投射性:以自己的特点来归纳他人造成知觉失真。4、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影响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情景性因素(1)知觉对象因素对知觉过程的影响大小法则强度法则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出人意料之外动感法则新颖法则重复法则(2)个体自身因素对知觉的影响知识经验因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需要和动机因素兴趣因素:整形医生个性因素:大小班(3)情景因素对知觉的影响14二、社会知觉15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3、印象的形成(1)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2)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方所获得的印象,也包括看到或听到对方的其他方面的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双方初次见面时获得的直接资料是外表与才华。双方见面时获得的间接资料是对方的背景资料介绍。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鲍达列夫的实验实验者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大学生看,但看照片前对两组大学生的指导语不同。指导语告诉第一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罪犯;告诉第二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著名学者。然后主试出示照片,要求每组学生口头描述照片上的肖像。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对同样的照片做了极为悬殊的描述。第一组大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隐露出凶狠的神色,一副向外翘出下巴显示了他在干罪恶勾当时“死不回头”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认为这双“深陷的双眼”流露出深邃的思想,而“向外翘出的下巴”显示了他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4)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影响着以后的交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第一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S.洛钦斯杜撰了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描写了一个叫吉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断:第一段文字“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它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售货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前一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第二段文字“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最荫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段后出现。(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段后出现。(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一个人?实验操作首因效应的实验结果组别条件友好评价(1)(2)(3)(4)先出示热情、外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78%18%95%3%3、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选择性知觉个体在知觉对象时不可能接受所有观察到的信息,而只能接受部分信息,这部分信息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选择的。其结果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特征的认识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当对某人的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他就会被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认为具有所有的坏品质。反之,当认为某人很好时,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赋予其他的好品质,尽管他本身并不具备。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全的认知偏见。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1)心理定势,(2)中心性质扩张化。自我投射效应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投射的心理机制是,个体总是认为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尤其是当自己的年龄、民族、国籍、社会经济地位等特征与他人相同时更是如此。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的他人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自我投射效应的表现有:(1)情感投射,(2)愿望的投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清晰的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宽大作用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具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往往从积极的方面进行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宽大作用是个体固有的一种认知倾向,因为对他人做出积极肯定的估价是愉快的事。在缺少其他信息资料的情况下,认知者也会做出宽大评价。当个体对他人的印象发生变化时,只要不是属于重大的原则性变化,总是对他人保持着宽大估价。宽大评价只在对人的认知时发生,对物的认知不会发生。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现象叫做对比效应。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概念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30三、价值观与行为1、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31二、价值观的分类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1、理性价值观: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喜空谈,爱作理论分析,不愿交往。2、唯美的价值观:也称审美型,注重外在形象美和心灵的感受,用美来衡量客观事物,自己也注重给人以美感。3、政治的价值观: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具有反抗精神,爱表现自己,依从权威。324、社会的价值观:以爱护他人,关心他人为高尚职责,热心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往,能容忍他人,肯牺牲自己5、经济价值观:重实务,讲享受,追求实用价值。6、宗教性价值观:相信命运,注重超自然的力量和感觉的东西。谢谢!
本文标题:第三单元 知觉与个体决策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