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核酸化学研究史:1869年Miescher,研究细胞核化学成分时发现的这种含磷很丰富的酸性物质。故命名“核质(Nuclein)”第四章核酸1879年Kossel经过10年的努力,搞清楚核质中有四种不同的组成部分:A,T,C和G;1889年Altman建议将“核质”改名为“核酸”,因为已经认识到“核质”乃“核酸”与蛋白质的复合体。一、概念核酸(nucleicacid)是由碱基(嘌呤和嘧啶)、戊糖和磷酸组成的高分子物质,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其结构单元分子为核苷酸。第一节核酸的分类与组成二、种类及分布1、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体RNA(rRNA)核糖核酸(RNA)转运RNA(tRNA)信使RNA(mRNA)2、分布DNA:主要在细胞核中,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质粒上。RNA:细胞核——核仁;细胞质——核糖体及上清液中。三、核酸的组成核酸是一种线形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其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nucleotide)。戊糖碱基磷酸核苷核苷酸核酸核苷酸的基本结构(一)核酸中的戊糖D-核糖(D-ribose)D-脱氧核糖(D-deoxyribose)核酸据此分类:脱氧核糖——DNA;核糖——RNA;核酸中的戊糖均为β-D-型(二)碱基尿嘧啶胸腺嘧啶胞嘧啶核酸中的碱基分两类:1、嘧啶碱基(pyrimidine):是嘧啶的衍生物。NN1234562、嘌呤碱(purine):由嘌呤衍生而来。腺嘌呤鸟嘌呤尿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3、稀有碱基一些修饰碱基,因含量甚少而称之。大多为甲基化碱基,多在tRNA中。(三)核苷(nucleoside)1、连接方式核苷:戊糖与碱基缩合而成,并以糖苷键相连接。糖苷键:二者的连接是C-N键,称C-N糖苷键。1’2’3’4’5’(OH)2、核苷的命名、符号核苷名称由相应的碱基名和戊糖名加苷而产生全名为“某碱基核糖核苷”或“某碱基脱氧核糖核苷”简化为“某苷”或“脱氧某苷”。如腺苷、脱氧腺苷。核苷符号依据相应碱基而来,对于脱氧核苷则在碱基代号前加“d”。AGCUdAdGdCdTDNA、RNA分别有四种核苷(四)核苷酸(nucleotide,nt)1、种类:1)按酯化位点:可在核糖的2’-,3’-,5’-;2)按核糖类型:核苷酸、脱氧核苷酸1、概念核苷中戊糖的羟基被磷酸酯化,即为核苷酸。2’,3’,5’一核糖核苷酸(2´-AMP)(3´-AMP)(5´-AMP)Deoxyadenosine3’-monphosphate(3’-dAMP)Deoxyadenosine5’-monphosphate(5’-dAMP)3’,5’-脱氧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2、结构3、表示与一个磷酸结合——MP:(d)AMP、(d)GMP、(d)CMP、(d)TMP、UMP与二个磷酸结合——DP:如:ADP与三个磷酸结合——TP:如:4、特殊核苷酸1)环核苷酸:核糖3’-,5’-成环。cAMP、cGMP功能:第二信使,激素、一些药物、神经递质通过其发挥生理作用。2)其他核苷酸主要起调节作用,如:ppGpp:鸟苷—5′—二磷酸—3′—二磷酸(五)多聚核苷酸(核酸)多聚核苷酸是通过一个核苷酸的C3′-OH与另一分子核苷酸的5′-磷酸基形成3′,5′-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的链状聚合物。5’5’3’3’5′-磷酸端(常用5’-P表示);3′-羟基端(常用3’-OH表示)多聚核苷酸链具有方向性,当表示一个多聚核苷酸链时,必须注明它的方向是5′→3′或是3′→5′。多聚核苷酸的表示方式DNARNA5′PdAPdCPdGPdTOH3′5′PAPCPGPUOH′或5′ACGTGCGT3′5′ACGUAUGU3′ACGTGCGTACGUAUGUT5’3’OHU5’3’OHOHOHOHOH(六)RNA和DNA组成AGCUAGCTD-核糖D-2-脱氧核糖磷酸磷酸胞质胞核主要碱基戊糖磷酸部位RNADNA第二节核酸的性质一、一般理化性质(一)两性电解质:由于核酸、核苷酸中含有碱基和磷酸基,而呈两性电离,是两性电解质。磷酸基比碱基更易解离,故核酸表现为酸性。(二)核酸的水解1、碱水解:室温,稀碱下,RNA可水解为核苷酸;DNA不能水解。2、酸水解:稀酸长时间或高温或强酸处理核酸,可促使核酸发生糖苷键、二酯键水解。3、酶水解:核酸酶、核苷酸酶等,详细见“核酸代谢”。(三)沉降特性由于溶液中的核酸在离心场中可下沉,因而可用超离心法纯化核酸,沉降速度有差异:RNA环形DNA线形DANPRO或将不同构象的核酸分离,也可测沉降系数和分子量。RNA:蔗糖梯度超离心DNA:氯化铯梯度超离心(四)粘度DNA粘度比RNA大。当受热或其他因素,由螺旋变为无规则时,粘度下降,可作变性指标。(五)颜色反应:1)核糖与浓盐酸和苔酚蓝共热呈绿色,在670nm处可测RNA;2)2-脱氧核糖与酸和二苯胺共热呈蓝紫色,在595nm处可测DNA。二种反应可作定性试验,定量试验灵敏度低、准确性差,但快、简便。二、紫外吸收性质碱基具共轭双键强烈吸收260-290nm波段紫外光,最大吸收峰在260nm附近。应用:1、不同核苷酸有不同吸收特性,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定性、定量测定。1OD相当于:50μg/mlDNA40μg/mlRNA20μg/mlNt(核苷酸)2、确定所提取的核酸是否纯品。1)DNA:≈1.8纯品OD260/OD290>1.8RNA污染<1.8pro污染2)RNA:OD260/OD290≈2.0纯品3、紫外可使相邻TT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引起基因突变。A=TC=GT=AT=A紫外A=TC=GTATA三、核酸结构的稳定性1、碱基堆积力:双螺旋内部碱基形成的疏水区;2、碱基间的氢键:3、磷酸基与介质中阳离子形成的离子键4、范德华力。四、核酸的变性1、变性的概念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温度、酸碱、有机溶剂、尿素等),核酸分子互补双链之间氢键断裂,使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的过程。1)结果:A、增色效应:260nm紫外吸收增加;B、粘度下降、浮力密度上升;C、生物学性能部分或全部丧失。2)引起变性的因素:温度、pH、尿素、甲醛等。2、热变性与TmTm:在热变性中,紫外吸收增加的中点值所对应的温度,称该DNA的熔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Tm);又称热解链温度。3、影响Tm的因素1)DNA的均一性;2)G-C含量:Tm与G-C含量成正比。3)介质中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低,Tm低,熔解温度范围窄。DNA分子的Tm与GC含量的关系盐浓度对DNA变性的影响五、核酸的复性概念: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缓慢降温),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复性后,许多物化性质可得到恢复,生物学活性部分恢复。影响因素:温度、DNA片段大小、DNA浓度、碱基重复序列多少、离子浓度。DNA变性与复性六、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核酸经变性和复性的过程,其中一些不同的核苷酸单链由于存在局部碱基互补片段,而在复性时形成杂化双链,此过程称分子杂交。加热退火七、核酸序列测定原理:碱基配对;聚合酶可催化在试管内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新链;双脱氧核苷酸无3’-OH,合成到此终止;可电泳分离随机得到的大小不等的片段。DNA序列测定末端终止法:待测单链DNA模板引物四种dNTP(其中一种用32P/35S标记)终止剂(ddNTP)DNA聚合酶Sanger发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分别得到ddAddTddGddC结尾的片段测序过程:1.模板与引物杂交2.引物的延长和合成阻断四个试管分别加入DNA聚合酶dNTP标记底物终止剂不同ddAddGddCddT四个试管中所有产物是一系列长度只差一个核苷酸的聚合链3.电泳ACGT次序高压电泳4.放射自显影得到直读图象核酸序列测定2006-9第五章核酸化学49核酸的连接方式5磷酸基末端3羟基末端3,5-磷酸二酯键第三节核酸的结构与生物功能一、核酸的一级结构多核苷酸链中各核苷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称~。1)一级结构表示方法如下:A、磷酸(P)的位置在左:表示与5′-OH结合;在右:与3′-OH结合如:pApCpTpGB、箭头表示核酸酶的水解部位:pApCpTpG,即C的3′-OH游离。C、一般将碱基缩写用连字符连起表示,如:A-C-G-U2)读向:碱基序列从左到右表示5′——3′,由3′-,5′磷酸二酯键连接。若两链反向平行,则需注明每条链的走向。如:5′A-T-G-C-C-T-G-A3′3′T-A-C-G-G-A-C-T5′1、DNA分子碱基组成特征(1)嘌呤碱基等于嘧啶碱基,即A+G=T+C(2)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等量存在,鸟嘌呤与胞嘧啶等量存在,即A/T=G/C=1这一特点对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二、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1)根据DNA碱基组成的定量分析提出chargaff碱基配对原则:A=T,G=C2)根据对DNA纤维和晶体的x-衍射分析。Watson-Crick的DNA双螺旋2.0nm结构特征2、双螺旋结构的特点:(Watson-Crick模型)1)形成两条链反向平行;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螺旋。2.0nm小沟大沟碱基按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A与T配对,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与G配对,之间形成三个氢键。DNA中的四种碱基及它们间的氢键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啉腺嘌啉TCAG2)结构A、核糖-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骨架位于双螺旋的外侧;碱基位于链的内部;B、大沟、小沟。大沟小沟3)尺寸A、螺旋直径:2nm;B、碱基距离:0.34nm;C、螺距:3.6nm;D、一周10.5个核苷酸。4)双螺旋的稳定性A、氢键(横向)B、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所产生的疏水中作用力(纵向)C、离子键DNA右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总结(Watson,Crick,1953)1、右双螺旋,反向平行2、碱基在内,主链在外3、碱基互补,A=T,G≡C4、螺旋一圈,十对碱基5、结构稳定,副键维系6、大沟小沟,调节关键A-DNAisfavoredwhenDNAisdehydrated.Majorandminorgroovesaresimilarinwidth.B-DNAistheconformationnormallyfoundinsidecells.Z-DNAisfavoredincertainG/C-richsequences.Nogrooveslefthandedhelix染色体在真核细胞染色质中,DNA双螺旋分子盘绕在组蛋白上形成核小体。许多核小体由DNA连成念珠状结构,再盘绕压缩成高层次的结构———染色体。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半保留复制保证了亲代性状传到子代,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三、RNA(一)RNA的结构组成:4种核苷酸,有稀有碱基;连接:同DNA形成:一般以DNA为模板合成,有例外(病毒RNA)。结构:单链线形分子,局部区域有双螺旋。(二)RNA的类型三种:信使RNA(messengerRNA,mRNA)核糖体RNA(ribosomelRNA,rRNA)转运RNA(transferRNA,tRNA)此外,在真核细胞中还有少量:核内小RNA(snRNA):参与核糖体的组成。不均一RNA(hnRNA):mRNA的前体。反义RNA(asRNA):可与mRNA部分或全部序列互补;抑制DNA复制、转录;抑制mRNA翻译。m7GpppAUGGUG………………UAAAAA……An5´3´5´帽子结构密码子3´多聚A尾真核细胞mRNA的3′-末端有一段长达200个核苷酸左右的聚腺苷酸(polyA),称为“尾结构”,5′有一个甲基化的鸟苷酸,称为”帽结构“。1、mRNAmRNA一般呈单链,分子大小不一。可以自身回折成一般RNA的二级结构,如发夹式。“帽子结构”的作用:–防止mRNA被降解–蛋白质生物合成时被起始因子识别的标志“PolyA的作用”:引导mRNA由胞核转移到胞质功能: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膜板,mRNA分子中每三个相邻
本文标题:第四章-核酸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5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