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肿瘤学试题库肿瘤放射治疗基础
肿瘤放射治疗选择题A1型题1.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的肿瘤是:A(6.2.1)A.淋巴组织肿瘤B.结肠癌C.皮肤鳞癌D.子宫颈癌E.乳腺癌2.近距离治疗在何种肿瘤的治疗中是主要的放疗手段?C(6.2.1)A、鼻咽癌B、食管癌C、子宫颈癌D、肺癌E、肝癌3.通过何种方法的使用可改变X线的质?B(6.2.4)A、限光筒B、滤过板C、改变球管电流D、全部方法E、以上都不是4.在照射野边缘挡铅块可减少何种半影?D(6.2.4)A、几何半影B、穿射半影C、散射半影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5.下同能量的电子束,有效治疗深度(cm)约为电子束能量(MeV)的多少?A(6.2.4)A、1/3~1/2B、1/3~2/3C、1/3~1/4D、1/4~2/3E、1/5~1/46.以下何种组织属于早反应组织?A(6.2.4)A、肿瘤B、软组织C、中枢神经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7.在标准治疗条件下,眼晶体出现白内障的最低耐受量(TD5/5)为:A(6.2.4)A、500cGyB、600cGyC、700cGyD、1000cGyE、1200cGy8.在标准治疗条件下造成永久不育,卵巢的最低耐受量(TD5/5)为:A(6.2.4)A、200cGyB、400cGyC、600cGyD、1000cGyE、1200cGy名词解释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简答题1.何为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学四原则(6.3.1)答:①肿瘤剂量要求准确.照射野应对准所要治疗的肿瘤即靶区;②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③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的受量;④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它们接受超过其耐受量的照射。2.简述放射治疗剂量选择的基本原则(6.3.4)答:放射治疗的剂量取决于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肿瘤的大小,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性等。一般情况下治疗鳞癌需要60-70Gy/6-7W,腺癌需要70Gy/7W以上,未分化癌约需50-60Gy/5-6W。对于亚临床病灶,放疗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只需一般剂量的2/3或4/5即可控制肿瘤生长。目前治疗方法多适当地扩大照射野,使其包括可能浸润或可能转移的淋巴区,待达到亚临床剂量后,缩小射野,针对肿瘤补足剂量。对于大的肿瘤,由于血运差及乏氧状态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最好能采取与热疗或手术的综合治疗。3.放射治疗有哪些主要全身反应?答: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感。血液系统:白细胞计数减少。其它系统:疲乏、头痛、眩晕。4.什么要采用分次照射的方法治疗肿瘤?(6.2.4)答:应用分次照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消灭肿瘤、减少正常组织损伤。5.分次照射中的4个“R”分别代表什么?(6.3.4)答:①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ofradiationdamage);②周期内细胞时相的再分布或重新安排(redistributionorreassortmentofcellsincrcle);③组织的再群体化(组织通过存活细胞分裂而达到再群体化,(repopulationofthetissuebydivisionofsurvivingcells);④乏氧细胞的再氧合(reoxygenationofhypoxiccells)。论述题1.根据放射敏感性的不同,可将肿瘤分为哪三类?(6.2.1)答:(1)放疗效果最好的肿瘤(即放射敏感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鼻咽癌、视网膜细胞瘤等。(2)放疗有效的肿瘤(即中度敏感肿瘤):如皮肤癌、宫颈癌、食管癌、唇癌、舌癌、喉癌、肺癌、乳腺癌、脑肿瘤等。(3)放疗效果差的肿瘤(即放射不敏感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黑色素瘤等。2.什么是放射敏感性和放射可治愈性?两者有无联系?(6.2.3)答:放射治疗的应用立足于选择性的杀灭肿瘤细胞而尽可能的给予周围的正常组织的最小的损伤。射线对细胞作用的程度即放射敏感性与细胞的分化程度、再增殖能力有关。一般地讲,未分化而有分裂活动的肿瘤放射敏感,而分化好的肿瘤放射抗拒。放射敏感性表达的是肿瘤对照射的反应——肿瘤缩小的程度及速度。在放射敏感性和放射可治愈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一个肿瘤可能放射敏感但不能治愈;反之,某些肿瘤虽然相对较抗拒,但能为单纯放疗或与其他措施相结合而被治愈。例如:乳腺癌或前列腺癌,这两个癌放疗后体积都缩小很慢,但用放疗治愈的可能性都很大。相反,一个弥漫性的恶性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在几次分次照射后肿瘤就可能完全消退,然而治愈的希望却很小。3.肿瘤放疗在临床应用中可分为那几种方式(6.2.1)答:1.单纯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放疗。所谓根治性放疗目的是希望能给以足够的剂量根除肿瘤。凡属根治性放疗照射范围一定要充分,不仅要包括肿瘤区以外的1-2cm的正常组织,还要包括其引流淋巴区。姑息放疗只用于无治愈希望的晚期癌患者。此类患者多属病变广泛或已有多处转移,治疗目的仅限于减轻患者痛苦和延长寿命。因此治疗范围不宜过大,剂量不宜过高,一般只要达到姑息的目的即可停止放疗。2.与手术综合治疗放疗与手术结合有术前、术中及术后放疗。术后放疗其目的在于清扫未能切净的肿瘤、潜在的或术中可能移植的瘤细胞。术前放疗的目的在于:①缩小肿瘤、便于手术切除,扩大可手术范围。②降低了瘤细胞的活性,即使肿瘤细胞被移植到其它部位也难以成活。③闭锁微小血管、减少播散机会。3.与化疗的综合治疗区域放疗针对肿瘤局部,化疗则是包括转移灶的全身治疗,两者疗效互补,并可相互增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4.与热疗的综合治疗对较大的肿瘤,其中心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乏氧状态不利于放射治疗,可用热疗方法弥补,使放疗不易控制的乏氧细胞在加热中首先被杀死。4.试述影响放疗效果的主要因素(6.3.1)答:1)肿瘤的组织类型:判断肿瘤能否用放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对射线的敏感程度,一般认为起源于放射敏感组织的肿瘤对射线也敏感,如淋巴肉瘤、白血病、精原细胞瘤等。来源于中等敏感组织的鳞状细胞癌属于中度敏感,腺癌则需要很大的剂量,对于大多数肉瘤如纤维肉瘤、骨肉瘤等单纯放疗几乎无效。2)肿瘤的分化程度:同一类肿瘤由于分化程度不同放疗效果各异,分化程度越高,放射敏感度越差,但并不意味着后果不好。因为分化差的肿瘤虽对放射敏感,但其恶性程度大,容易复发或扩散,远期效果不好。3)肿瘤分期:肿瘤早期患者多数一般情况好、瘤体小、血液供应好、乏氧细胞少,肿瘤容易控制。肿瘤晚期多数患者一般情况差、瘤体大,乏氧细胞多而且常出现坏死或合并感染,如已出现远处转移则愈后更差。4)以往治疗的影响:在瘢痕的基础上生长的癌,血运差,影响放射敏感性。近期曾用过化疗,影响造血机能,不易给到足够的放疗剂量。曾用过放疗部位复发或转移来的新病灶,由于肿瘤组织结构变异和局部纤维组织增多,血液供应差,放疗效果亦差。5)肿瘤的类型;外生型较内生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菜花型效果明显。溃疡型效果不好、浸润型更差。6)肿瘤部位:不同部位的同类肿瘤放射治疗效果不同,这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力相关。以鳞癌为例,生长于子宫颈的鳞癌其附近有对射线敏感的直肠、膀胱;生长于食管的鳞癌其附近有对射线敏感的肺、脊髓,皆不易给到较大剂量,而生长在皮肤上的鳞癌部位表浅,易定位,影响正常组织少,易达到足够剂量,所以治疗效果满意。7)瘤床:瘤床即包绕肿瘤生长的根部组织。瘤床组织松软者,血液供应丰富,疗效较好,如扁桃体癌。瘤床组织硬固,血液供应差,疗效差、如疤痕癌。8)年龄;患者年龄小整个机体能力旺盛,所患的肿瘤对射线也相对敏感,但年幼者肿瘤蔓延机会多,近期疗效虽好而远期效果差。9)营养差与贫血:这些患者对射线耐受性差,放射反应重,影响放疗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肿瘤组织由于贫血乏氧明显地影响肿瘤对射线的敏感性。10)合并感染:感染可加重局部组织乏氧程度,影响放疗效果。11)合并症:肺、肝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甲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能影响放疗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5.试述选择放射源(线)和照射方式的基本原则(6.2.4)答:治疗深部肿瘤必需选择高能X线或60钴,它的剂量建成区深,有助于保护表浅正常组织。但这些射线贯穿力大,对肿瘤后面的正常组织影响也大,为此采用多射野照射,既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又保证了肿瘤区足够而均匀的剂量分布。对于表层肿瘤,首选电子线治疗,可使肿瘤得到充足剂量,并可保护正常。Kv级X线也可治疗表浅肿瘤,但剂量分布不如电子线,并应注间保护骨组织,避免超量吸收引起骨坏死骨折。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病灶,可选用电子线和高能X线综合治疗,采用楔形板技术等。6.放射治疗有哪些主要全身反应?影响放射治疗全身反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3.4)答: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感。血液系统:白细胞计数减少。其它系统:疲乏、头痛、眩晕。影响因素有1.剂量:剂量越大反应越重。同样的剂量,时间越短反应越重。2.照射面积:照射面积越大则反应越重。3.照射部位:上腹部照射最易引起全身放射反应,四肢照射很少引起全身放射反应。4.射线能量:射线能量越大,作用部位深,引起的反应也重。加速器的电子线作用表浅很少引起全身反应。5.设备因素:机器防护屏、屏蔽不够完善漏出射线较多,对全身影响明显,很容易引起全身放射反应。6.个体差异:个别患者对射线敏感性高,极少剂量就可引起较重的反应。但也有些人是属于条件反射,对他们施行安慰性治疗时也可引起恶心、呕吐。7.试分述放射性皮肤早、晚期反应的表现及预防和治疗(6.3.1)答:1.早期反应:钴-60或高能X线照射的表皮量低,只出现色素沉着、毛囊扩张、脱发等放射性干性皮肤反应。常规X线或电子线照射的反应较重,剂量在30-40Gy左右即可出现湿性皮肤反应(表皮浮起、水泡、溃破)。湿性反应时应停止放疗,保持射野内皮肤干燥洁净,外用抗炎药物以预防合并感染,忌用酒精、碘酒、红汞、胶布、膏药等,轻者7-10天,重者2-3周可完全愈合,但可能留有瘢痕。2.晚期反应: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改变因放射物理条件,照射面积、时间剂量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同,并发症的程度亦各异。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并发症出现较晚,表现为照射区皮肤,特别是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的纤维化,挛缩,进而缺血、坏死.可引起放射性溃疡,但少见。如果发生,则治疗非常困难。因此,重要的在于预防;要选择合适的放射线,正确掌握时间剂量因素,照射范围要适当,及时调整照射野,避免照射野重叠形成超量区。注意保护照射区的皮肤,避免外伤及
本文标题:肿瘤学试题库肿瘤放射治疗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5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