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附答案)一、填空题13分1、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2、、失业有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3、社会保障包括、、三项内容。4、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和梁漱溟。5、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的做法。6、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权力。7、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变化的过程。二、选择题15分1、“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A、米德B、库利C、布卢默D、托马斯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顾客的摩肩擦背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3、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B、家庭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4、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7、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8、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9、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郊区D、城乡融合区10、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A、制度化冲突B、制度化逃避C、制度化建设D、制度化优先11、、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1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13、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不充分就业D、充分就业14、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经济保障15、“……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A、历史循环论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社会流动论三、名词解释18分(每题3分)1、需要2、社会交往3、组织目标4、社会制度5、城市化四、简答题30分(每题6分)1、简述社会失范论的内容。2、社会保障有何功能?3、简述社会均衡论。4、社会化对个性有什么影响?5、社区的构成有哪些因素?五、论述题22分(每题11分)1、试述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实质、表现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方法。2、试论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改革方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20XX年7月五、填空题13分1、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2、、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3、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4、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5、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6、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权力。7、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六、选择题15分1、“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A、米德B、库利C、布卢默D、托马斯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顾客的摩肩擦背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3、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B、家庭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4、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B、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7、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8、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9、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郊区D、城乡融合区10、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A、制度化冲突B、制度化逃避C、制度化建设D、制度化优先11、、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1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13、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不充分就业D、充分就业14、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经济保障15、“……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A、历史循环论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社会流动论七、名词解释18分(每题3分)1、需要所谓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生产和匮乏感,而其要求尚未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其特点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2、社会交往所谓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3、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指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它既包括较为抽象的说明,也包括具体的指定。4、社会制度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这一的历史和实现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5、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八、简答题30分(每题6分)1、简述社会失范论的内容。它又称社会迷茫论,其实质主要为人们在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下、在社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但当社会发生急剧变化时,原有的某些社会规范无法适应新形势,失去了指导人们适应新形势的作用,人们在这种时候,无所适从,处于迷茫状态,从而作出各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2、社会保障有何功能?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和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的救援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它有如下几个功能:第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安全。第二,缓解社会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保护和维持劳动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发挥。第四,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其反功能表现为:社会保障初期。某些国家未能保障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合法权利;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容易使人滋长不思进取的心理,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3、简述社会均衡论。其主要代表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这种理论在二十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颇有影响。其主要观点:任何社会系统有经济生产力水平、政治权力的分布等特征,如果某一方面特征发生变化是充分的,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发生变化,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反之,如果变化不充分,就会受到来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压力,使社会系统保持原有的均衡;帕森斯发展了这一思想,们认为社会都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必须配合,以使社会系统能够存在。均衡是社会体系运行的终极目标。这一理论仅仅强调了社会均衡的一面,而实际上社会是经常在矛盾中前进,均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均衡,它是经常变化着的。4、社会化对个性有什么影响?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第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5、社区的构成有哪些因素?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共同要素如下: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五、论述题22分(每题11分)1、试述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实质、表现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方法。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人口问题的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人口问题的成因:第一,政治原因。人口在我国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关系。片面宣传人多力量大,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进行不公正的批判,使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有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仍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人口问题的危害:第一,大量新增人口消耗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第二,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第三,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然会带来对现代化建设的不利影响。第四,我国老龄人口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以及老年人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解决的具体办法: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二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加强管理;三是大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四是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2、试论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改革方向。特点:第一,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第二,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第三,行政推动。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担任。其作用是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村保障水平低,城市的社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并使一些人滋长了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城乡差异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改革方向:第一,改革城市原有的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善保障项目;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第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发展社区服务。第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本文标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6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