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一、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二、解题:(1)说说苏轼:(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3)聊聊背景: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三、读读课文(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四、感知文本1、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读一读,要读出气势。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从中读出一些问题?五、品读课文(一)上片第一句1、第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2、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3、背诵第一句。(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二)上片第二句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读出了什么意味?——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1)“大江”具体化为“故垒”;(2)“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3)“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苏轼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4、齐背第二句。5、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三)上片第三句1、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2、“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四)上片第四句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五)“公瑾”如何?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明确: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疑问: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2、“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4、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5、大家想想,毛泽东诗的《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6、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7、“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词人47岁,周瑜24岁)而功业无成的感慨。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周瑜苏轼年龄:20几岁47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2、自由讨论一下大家一直在争论的话题:第一,“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第二,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3、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4、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同意第一种。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六、背诵全诗。七、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本文标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9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