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基础模块)友谊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一章现代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一)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过程,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长人的知识、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学校这种机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其涵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教育指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或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复杂社会活动中教育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教育学出现许多分支。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二)幼儿教育的意义二、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幼儿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性,幼儿教育融于生产生活中,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子女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时的幼儿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分散进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极大发展,出现了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二)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1.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并在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为此他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2.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随着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幼儿教育。表现在:①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加迅速;②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③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2)我国幼教机构1903年,我国创办了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园。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模式,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这实际上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一些爱国人士开始创办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人,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1978年以后,幼儿教育机构逐渐发展,办学形式也开始多元化。特别是1989年以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法律法规,使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从此跨人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3.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1)洛克(1632—1704)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这种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洛克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所谓绅士,就是一种有德性、有学问、有能力、有礼貌的人。为了实现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设计了一整套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儿童安排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在内的教育内容,并且详细提出了各项教育的要求和方法。(2)卢梭(1712—1778)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爱弥尔》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3)福禄倍尔(1782—1852)19世纪中叶,德国的福禄倍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而且创立了一整套幼儿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他的主要幼儿教育思想有:①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②游戏理论。游戏是幼儿内在精神活动表现的主要方式,对幼儿的智力、人格发展意义重大。他还认为游戏中工具非常重要,并且制作了叫作“恩物”的玩具。③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融合的整体。④重视亲子教育。母亲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4)杜威(1859—1952)杜威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教育即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改造的过程。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①倡导“从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②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在教师与学生问题上,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其主要观点是:①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②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③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5)蒙台梭利(1870一1952)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她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她的教育理论要点是:①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幼儿的发展遵循内在自然法则,具有探索环境的本能。②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适宜的环境,特别是自由发展、有秩序、愉快的环境非常重要。③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灌输者,需要转变角色。④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在为幼儿提供条件的同时,需要必要的纪律进行约束。⑤重视感觉教育。幼儿时期处于感觉敏感期,需要进行系统的、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为智力、思维发展奠定基础。(6)陶行知(1891—1946)陶行知先生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他主要的贡献和观点如下:①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还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出发,认为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②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其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③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他认为,教育者应化作儿童,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7)张雪门(1891—1973)张雪门反对以培植士大夫和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主张以发展儿童个性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研究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人手的。他主张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此外,他还一贯重视幼稚园师资的培训和师范教育。张雪门与南京的陈鹤琴有“南陈北张”之称。(8)陈鹤琴(1892—1982)陈鹤琴先生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的幼儿教育理论观点有:①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他反对照搬外国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的做法,主张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②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③提出幼儿园课程理论。他强调要从做中学。“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还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实行“整个教学法”。④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陈鹤琴认为,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多方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9)皮亚杰(1896—1980)。皮亚杰的学前教育观是以其儿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的。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涉及四个基本概念,即图式、同化、调节、平衡。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物体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他认为,平衡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思维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4.我国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190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所幼儿园,但是,最初的幼儿园在学制系统中是没有地位的。幼儿园在我国学制系统中的地位是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演变后,才逐步确立的。目前,我国幼儿园已成为我国学制系统的一部分。在发展历程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的法规主要有: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1939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规程》;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198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1996年6月,正式施行《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试行)。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二)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是要把人类历史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到下一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同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一代人的方向。这些阶层所制定的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对于某个具体的幼儿园来说,又可以分为学年教育目标、学期教育目标、周或月的教育目标、单个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等。每一个层次的目标都是受上一层目标的制约,构成达到总目标的阶梯:(2)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容要覆盖幼儿全面发展的所有内容,即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并且不能偏废;(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阶段性的过程,需要保持各个层级目标直接的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是重要保证。教师必须清楚地理解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掌握相应的实施技能,指导和促进幼儿的发展。二、幼儿园的任务(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我国幼儿园是学制教育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一样,应该使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幼儿园又是一种社会公共育儿机构,具有福利性,担负着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我国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组织,因此,幼儿园通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
本文标题:语文(基础模块)友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0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