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故乡民风民俗六(二)班张科那达慕那达慕──每年的盛夏或初秋,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那达慕。“那达慕”的历史由来已久。初见于成吉思汗时期,当时,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精骑善射,常在莽莽丛林、草原中从事狩猎活动。为了加强部落之间的交往,炫耀自己的势力,每年都要聚会一次。举办摔跤、赛马、射箭等单项比赛。公元1206年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那达慕空前活跃,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清代“那达慕”渐由官方操纵,内容扩大,举办频繁。从宫廷宴会到地方上的盟旗集会、敖包祭典、官员升迁、活佛坐床,都要举行那达慕。“那达慕”规模不一。大到一个盟、旗,小至一个苏木,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会期三至七天。每逢盛会举行之时,人们赶个大早,梳洗一番,带着蒙古包和皮毛、药材、酥油、奶酪等自产物品,从四面八方奔向那达慕会址。在会上不仅可以进行商品交易,还能欣赏到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以及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蒙古族摔跤历史悠久。从牧人在草原上相遇以摔跤来比试力气,发展成体育比赛项目。参加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摔跤比赛,不受民族、地区、年龄、体重限制,但人数需成偶数。开赛时,摔跤手上身穿镶满大铜钉的皮坎肩,下套肥大的摔跤裤,足登马靴,腰间系彩色腰带,跳着狮舞步或鹰舞步出场。经过一番搏击一跤定胜负。优胜者可获得熟食、糖块等奖品。如果每年都击败对手,还可获“巨人”“雄鹰”等称号。赛马是蒙古族男子的三项竞技之一。那达慕大会上,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赛马。比赛内容多种多样,有压走马、赛跑马、赛二步半、赛种马优劣等。奖品很厚,冠军可获得一匹马,亚军得一头牛。射箭也多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以前,鄂尔多斯的射箭多为骑射。箭靶是内装灰土的三个糟羊皮袋。射程一般为三、四十步。以箭靶流灰为准。而今,射箭这种古老的娱乐活动已不多见了。除此而外,盛会至始自终都有祭祀活动。烧香拜佛,念经祈祷,从不间断。可以说,“那达慕”大会在沿用传统民族形式的基础上,已成为集体育、娱乐、物资交流为一体,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群众集会。蒙古包里来做客蒙古包里来做客──前往伊金霍洛观光的朋友,都要到蒙古包里做客,领略鄂尔多斯蒙古族炽热的情怀。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但是草原蒙古族依然眷恋祖辈留下的蒙古包,还有不少蒙古族牧民住在蒙古包。特别是夏季,牧民在草原上放牧,依旧离不开蒙古包。这是因为,蒙古包从其独特风姿,伴随蒙古族人民走过了慢长的历史岁月。《史记》、《汉书》中记载的“毡帐”或“穹庐”便是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开幕式呈圆形,圆顶的居室。包架外部,夏季用一层毛毡覆盖,冬季用两层或三层毛毡覆盖。包门多向南或东南开,天冷时,板门外挂毛毡帘,蒙古包的大小不一,形态构造却都一样。其建筑手法和材料简单,却包含着科学道理,如用细木杆编制的“哈那”图片,可以伸缩,而那几十根“乌尼”杆撑起的、刻有民族风格花纹的圆顶天窗“陶脑”是力学应用的典范。包内陈设十分讲究,大小不等的毡片上铺有绣花毡和地毯,器具排列有序。没有住过蒙古包的人一定会认为四壁合围的蒙古包,像一个封闭的“筒”,不适于炎热夏天的气候条件,其实不然,炎热无风的天气,只要将蒙古包的毡脚撩起,包内立刻就会凉风徐徐,凉爽无比。搭蒙古包要选好地点。冬季要搭在能避暴风雪的山沟洼地。夏季要搭在人畜免受炎热的高地,春秋多在水草丰美的湖河岸边。到蒙古包作客办事,不能打骂主人的狗;不得将马鞭、马笼头、马绊子、粗木棍子带进蒙古包;进包门不得踩门槛、踢炉灿;坐时不得把腿伸向炉灿和西北方向;不得用烟袋杆、刀、剪、筷子等指着他人头部说话;不得从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主妇端给你的第一杯茶,不得推让或转送他人。如遇蒙古包前拉了横线,包顶没拉开,门上挂红布条,以示闭门谢客,说明包中有重病人,产妇或死了人,若有急事,可请主人包外相谈。祭敖包祭敖包──广阔雄浑的伊金霍洛草原,仿佛是一座绚丽多彩的天然公园。那古色古香的寺庙,绿色的草滩,白云般的羊群,大漠里的骆驼,蓝天上高飞的大雁,使人产生多少美丽的想象啊!特别是那一座座敖包,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促你联想,发你深思。敖包在蒙古语中是“堆”的意思。它是由石块和砖头垒成的堆积物。石敖包,是用鹅卵石堆成的;绿柳敖包,是底部为卵石,上部插着柳条。敖包不分大小,大都是漏斗形,成圆顶形,上小下大,远远望去,小的形似雪堆,大的如同山冈。讲究一点的敖包,顶端插着彩色经幡。经幡是一根高约2~3米的铁三股叉或木杆。杆上的绳子系着五色彩旗或条布,条布写着密密麻麻的经文,在轻风中飘动,分外壮丽。蒙古族曾与敖包有不解之缘。高山之巅,大漠草原,凡是他们足迹所过的地方,大都要留下敖包的尊客。可以说,内蒙古草原上的敖包已经是星罗棋布了。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有不少以敖包命名的地方:巴音敖包、红柳敖包……还有一些山丘,也以敖包命名。每到草肥马壮的时节,牧民们便去祭奠。故而,“敖包”一词,在蒙古语中也引伸为“供奉的山丘”。敖包祭典日,一般为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有时也临时商定,但多在草原最美好的金秋时举行。祭敖包的规模大小不等,旗祭敖包,规模较大;苏木祭敖包,规模次之;寺庙祭敖包,规模小。祭敖包那天,蒙古族就象过节一样,男男女女穿上崭新的民族盛装,骑上英俊漂亮的蒙古马,带着鲜艳的哈达、醇香的白酒、肥嫩的牛羊马、金黄的酥油和雪白的奶酪以及花样翻新的熟面食等祭祀用品,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去参加敖包盛会。祭祀开始,主持人致词,敬献奶食、哈达,并让喇嘛诵经、焚香。凡参加祭典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严肃认真地绕场三周,拾一块石头,扔在敖包上,并跪拜磕头,祈求人畜两旺,牧业丰收。然后,一起欢宴,尽兴畅饮,愉快地唱歌、跳舞。这时,有的青年男女便重返敖包,陶醉在“敖包相会”的幽会之中。饭罢,进行赛马、摔跤、打靶射箭等活动,到此祭敖包即为结束,人们满怀喜悦地惜别而去。据说,祭敖包始于元朝,盛行于清代。当时,喇嘛教广泛传播。每年,以部落为单位,都要进行一次祭敖包活动。民间的传说是这样的:很早以前,内蒙古是一处水乡泽园,草原面积很小,仅仅是汪泽大海里的一块宝岛。岛上植物茂密,气候湿润,恐龙、大象、牛、马、骆驼经常出没。牧人安居乐业,国安民和。有一天,突然天吼地叫,大地升高,海水下落,草原面积不断扩大,以猎事为生的牧业人口大量增加。异国国王嫉妒在心,露出吞并世界的野心,欲想把异族人民全部杀掉。国王派出士卒悄悄刺死了蒙古族首领,然后,血染疆场,开始惨杀无辜的人民。每天从早晨一直杀到晚上,杀一天,便垒起一个敖包,以此为碑记。第二天又把血染的敖包作为起点,再进行杀灭,杀人千千万,垒起的敖包不计其数。这样就惹怒了敖包上石头。于是,石头便在一个星稀月黑的夜晚,奔走联络,秘密串联,预谋策反。午夜守住在敖包上的岗哨被全部砸死,疯狂的国王得知后,为欺骗舆论,大摆筵席,庆功论赏,痛饮作乐。冷不防,敖包变成了反抗的利箭,射死国王,为人民拨掉了祸根,从此,世世代代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崇拜。现在祭敖包寓意祝愿牧业丰收,风调雨顺。男女青年也常选择祭敖佳节,团聚相会,吐露真情。扎马宴扎马宴,是古代蒙古民族最隆重的宫廷宴会,是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娱乐形式。滥觞扎马宴,是大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内廷大宴”。赴宴扎马宴,是宫廷最高规格的宴飨。举办扎马宴时,场面宏大,多在金碧辉煌的昔刺斡耳朵(黄色宫帐)中进行。必须穿质孙服,君、臣均为同一颜色。宴会期间,每日必穿不同颜色的服装。宴会开始,先宣读祖训。宴会开始后进酒。饮料有三种:马潼(马奶酒)、哈刺基(白酒)、葡萄酒。食品有煮制的羊背子、烤全羊以及奶食品、菜肴等。扎马宴自始至终伴着歌舞进行。期间,还要演兽戏、摔跤、长跑比赛,持续数日便结束。成吉思汗祭奠成吉思汗祭奠源远流长,体现了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由以圣主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室)祭奠和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奠两大部分组成,包括日祭、月祭、四时大祭、年祭和一系列专项祭奠。每项祭奠都有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并有专门的祭文、祭词、祭歌和贡品。以“四时大祭”为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举办春季大祭,称作“查干苏鲁克”大典,用白马之乳祭祀长生天。这是成吉思汗祭奠中最隆重的一次祭祀活动。农历五月十五是夏季“淖尔大祭”,有“盛奶大典”之意。五月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盛产鲜奶的季节。蒙古人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和圣主保佑大地,使草原六畜兴旺,鲜奶像湖泊一样丰盛,让牧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二为秋季“斯日格大祭”,即“禁奶大典”。要祭洒99匹白骒马的鲜奶,摘掉马驹的禁奶叉和笼头,把它们解放出来,并举行祭祀活动。农历十月初三是冬季“达斯玛大典”,即“皮条大祭”,要把头一年放在成吉思汗灵柩中的皮条取出来作为圣物,祈祷圣主保佑。成吉思汗祭奠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礼法、信仰、观念以及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成吉思汗祭奠,形式上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了十三世纪形成的蒙古民族宫廷祭祀,再现了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审美属性,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诸多珍贵的祭器;在祭奠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成吉思汗祭词,有五十多部(篇),长达近五千行,形成丰富多彩的长篇韵文,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巨幅文献。成吉思汗祭奠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标题:鄂尔多斯民风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8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