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智力问答1、防治原则的内容2、简述八法的内容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2、治已病: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目录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知识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概念种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原理——以药物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一)产地三、中药的产地、采集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处,培育出了优秀的中药材——道地药材。“东北三宝”------人参、鹿茸、熊胆;河南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安徽-------滁白菊;广东-------陈皮;云南-------三七、茯苓;四川-------大黄、黄连、川芎;牛膝(二)采收植物药: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进行(1)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如夏枯草(2)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大青叶、桑叶(3)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如菊花、槐花(4)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如乌梅、牵牛子(5)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如板蓝根、葛根(6)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如杜仲、厚朴四、中药的炮制炮制的目的和意义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如草乌大毒,用豆腐炮制2.增强药效:如紫菀、款冬花蜜炙增强润肺止咳3.改变药物性能:生、熟不同,如生地4.矫臭矫味,便于服用: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醋制乳香、没药五、中药性能(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如薄荷、大黄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如附子、人参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二)五味1.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如生姜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如甘草3.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乌梅4.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如黄连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如芒硝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如麻黄归肺、膀胱经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如桔梗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三)归经如:辛—归肺经甘—归脾经酸—归肝经苦—归心经咸—归肾经例:药物性味归经应用黄芩苦寒肺经清上焦肺火黄连苦寒胃经清中焦胃火黄柏苦寒肾经清下焦相火(四)升降浮沉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苍耳子独升升,即上升提举;如菊花降,即下达降逆;如代赭石浮,即向外发散;如生姜沉,即向内收敛。如石膏(五)中药毒性1.毒性分级(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六、中药的用法(一)配伍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1)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如人参大补元气(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如大黄、芒硝配伍增强泻下作用(3)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利水作用(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如生半夏毒性被生姜减轻或消除(5)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如干姜减轻附子的毒性。(二)用药禁忌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元参紫参丹参沙参人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甘草藜芦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1.配伍禁忌2)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2.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川乌、草乌等。慎用药4.饮食禁忌(2)服药食忌常山忌葱;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1)病证食忌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三)中药用量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1.药物性质:毒性大、作用峻烈者用量宜小。2.药物配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单方剂量比复方重。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重;南方用量宜轻。1.煎药法(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2)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3)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宜用武火急煎。(4)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煎煮2~3次,分2~3次服。(四)中药煎服法(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川乌、草乌等药宜先煎1小时以上。(2)后下:薄荷、荆芥、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3)包煎:对于蛤粉、滑石、旋复花、车前子、灶心土等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4)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往往单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胶类入煎粘锅,宜加热后熔化兑服。2.特殊要求: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知识概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后,根据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的用药。组方原则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臣药:辅助君药;针对兼病、兼证佐药: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使药:调和药、引经药如麻黄汤君药:麻黄,发汗解表臣药:桂枝,助麻黄解表佐药:杏仁,宣肺平喘使药:甘草,调和诸药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变化如麻黄汤出现鼻塞流涕:加辛夷如小承气汤出现腹满便秘,加重厚朴用量,如理中丸脾胃虚寒较轻,用丸剂脾胃虚寒较重,用汤剂方剂的剂型汤剂:汤者荡也丸剂:丸者缓者散剂:散者散也另外尚有丹剂、酒剂、针剂、片剂、冲剂、灌肠剂、胶囊等。总结1、中药的性能2、方剂的组方原则
本文标题: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8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