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全纳教育思潮王瑞简要概述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末期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在世界各国广为接受和实践的全纳教育思潮。目录123全纳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第一节全纳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种族问题妇女问题残疾人问题第一节全纳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一、社会背景全纳教育思想的渊源与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权尊严等社会运动有深刻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股巨大潮流就是争取民主平等和维护人权尊严。具体表现为:1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妇女权益运动2反对残疾人被排挤,争取残疾人平等融合运动3反对种族隔离,争取民族平等运动第一节全纳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二、教育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教育体制分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专门特殊机构本身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将特殊学生隔离起来,使之失去与普通人交往的机会,并不利于其身心发展,而且,贫困阶级,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比例非常之高。于是便出现了北欧的“正常化”、西欧的“一体化”和北美的“回归主流”运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体化运动只是将残疾儿童放回毫无改变的普通学校中,知道90年代,一体化运动才逐渐发展成为全纳教育,即变革学校教育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一、全纳教育的提出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从此就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时至今日,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二、全纳教育的词义由于“全纳教育”一词是外来语,所以目前我国还存在一些翻译上的问题。其实将“inclusiveeducation”译成“全纳教育”并不准确,因为“inclusive”中并没有“全”的意思。如果将“全纳“译成英文就成了“fullinclusion”或“totalinclusion”,即普通学校应该接纳所有学生,而不管其有何差异和困难。这便触及到国外对开展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争论----是否要“全部纳入”。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我国台湾学者曾将“inclusiveeducation”译成融合教育,这实际是将“inclusivedeucation”的真实含义意译出来。但是“纳”和“融”的侧重点何时不同的,“纳”是一种过程,而“融”却是一种结果。尽管现在使用的“全纳教育”一词的译法还不够准确,但是从目前国内还没有更好的译法的现实来看,姑且沿用“全纳教育”一词,只是在使用该词时,要注意中英文之间的区别。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三、全纳教育思潮的发展过程(一)国际组织对全纳教育的推动1、20世纪90年代以前196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明确指出:国家要保障社会弱势或边缘群体,包括病人和老年人的人权、安全和福利,给予他们平等发展的机会,反对隔离主义、建立一个有效融合的社会。这是第一个提到残疾人“融合观”的宣言。到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问题才出现在公约中。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的三项基本权利: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该公约在强调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时,将基于残疾的歧视置于与其他各种类型的歧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较为成熟的残疾人“融合观”离全纳教育的思想已经不远。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2、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4年,国际教育界“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专门讨论特殊教育问题。会议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和《特殊需要教育性的纲领》。这次大会认为,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所有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接受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从而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全纳教育终于呱呱坠地了。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二)全纳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1、医学——心理学模式这种医学——心理学模式是一种宽泛的医学化观念,本质上是把“个人”看成是“有某种缺陷”的人,进而设想这些人需要特殊教育。2、社会学批判模式这种社会学立场对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模式”提出了广泛的挑战,其关注的主要是特殊教育需要的社会结构。心理学的视角是把特殊教育需求看成是源于儿童的个人特征,相反,社会学观点主要是从社会中寻求特殊教育需求的根由,把特殊教育需求看成是设计发展的结果。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3、课程开发模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社会学批判模式发展的同时,另一种模式------课程开发模式------也发展了起来。这种模式是强调课程在应对和导致学习困难的角色,课程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一个更加全纳的学校和学院文化。未来的课程开发方向就是要使主流过程和特殊课程进行沟通,构建一种为所有人的课程。同时这种课程又不是僵硬的,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化需求作出合适的调整。第二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4、学校改进模式学校改进策略就是探究怎样使学校成为有效教育(effectiveschool),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建设。一言以蔽之,学校改进策略就是要探究学校课程、性格、机构文化和维护、控制行为管理方式以及教学等在形成全纳和排斥当中的角色,寻求改进之方式。5、残疾人研究批判模式残疾人研究批评模式经常是站在教育之外来对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模式造成的排除性影响进行公开的政治上的反对。这些围绕在教育之外的全纳所发表的观点具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第三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一、全纳教育的定义全纳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第三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二、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全纳教育的研究范畴:从特殊教育到普通教育。全纳教育的研究重点:接纳所有学生,满足其需求。全纳教育的研究争论:“全部纳入”与“部分纳入”。第三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三、全纳教育的主要观点(一)全纳教育道的人权观全纳教育是一种权利,意味着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被这种权利所拒绝。尽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很重要的,但这不应压倒个人的权利。此外,在这种人权的基础上,全纳教育还有更深的社会意义。《萨拉曼卡宣言》指出,全纳学校的建立是实现全纳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二)全纳教育的平等观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关注一部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第三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三)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国际社会曾提出过“学好生存”的思想,我们的一些学校也将“学好生存”作为一种口号或指导思想,要求培养学生能在社会生存的技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学好生存”的基点是个体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在适应,是个体被动地去融入这个社会、去适应这个社会。全纳教育提出的“积极参与”,是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第三节全纳教育思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观点(四)全纳教育的教育观1、从关注他们到关注我们,即从一部分特殊儿童到所有儿童。2、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即关注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参与。3、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社会合作。未来的工作是合作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更多的技能,而不是更多的现成知识;要求更加灵活而不是墨守成规。第四节全纳教育思潮的作用与影响一、提倡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机会历史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社会民主问题关注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人们要建立的民主目标包括在社会发展中腰纳入全体人民。教育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往往体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导向。第四节全纳教育思潮的作用与影响二、提倡教育要满足所有人的不同学习需要全纳教育远远超越了残疾学习者或特殊教育需要学习者采纳与主流教育这样的范畴,全纳教育关注的是所有学习者能够有效、持续地学习和参与高质量的教育,连续体的观念获得认可。全纳教育意味着建立“适应学生需要的连续体的服务”。第四节全纳教育思潮的作用与影响三、提供优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全纳教育思潮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指明了具体策略,即我们的教育必须提供优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本文标题:全纳教育思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1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