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毛概期末论文】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争论的思考
关于“国进民退”的思考摘要: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产业定位基本国情发展需求近年来,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小组在搜集整理资料和研究讨论的之后,对这场争论的观点和看法。要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这场争论进行分析,首先就要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概念有所了解。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直观认识中“国”和“民”指的是国家和人民,认为“国进民退”指的就是为了国家财富的积累,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进一步有了国家“与民争利”的说法;而“国退民进”与此概念相反。其实不然,这里的“国”和“民”指的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准确的说是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国进民退”描述的是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在某一领域所占份额增加而私有制经济份额减少或者退出的经济现象。在国家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随着政策的调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就会随之变化,因此会出现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当时国情的需要,中国政府将资本收归国有,并在随后就实施了近40年的强大的计划经济,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国家经济发展做好了基础性准备;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在1985年前后发展进入困境,从中央政府最初实施的“价格双轨制”暴露出它所有的问题到轰轰烈烈的“价格闯关”失败,中国政府终于意识到经济制度的改革的关键是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90年代起中国开始进行了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改革,许多领域向私人资本开放,之后的时间里大量的民营企业大步向前,简直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依靠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经济措施成功应对几次金融风暴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逐渐凸显其优势,2004年以后以“铁本事件”作为分水岭,整顿山西煤矿,东星航空破产,国资委注资蒙牛等事件,均可以作为“国进民退”的典型事例,表明中国似乎在走向“国进民退”的道路。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对于“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争论趋于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我们小组进行资料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在当今趋于激烈,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实行的不是纯粹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了以来我们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三十年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成功告诉我们,我们现在采取的制度是适合我们基本国情的,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其中就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点。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即包含公有制经济又包含非公有制经济。所以既然是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两种经济成分是相互伴随的,所以它们相互之间的比较是必然的。另外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最好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顺应时势符合当前国情的制度,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应对当前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也要发生必然的调整。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两种经济成分的所占比例也就会发生变化,而近年来的政策也只是显示出国家政策在公有制经济上有了一些偏重(这种偏重肯定是国家和政府出于一定的考虑),因此呈现出现一种“国进民退”的趋势,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好是坏,但它相比于以前的那些“价格双规制”、“价格闯关”这些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广泛影响的大的方针举措,确实不过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种较为普通的变化。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用一个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近年来的政策导向引发了人们对“国进民退”的这种趋势的担忧,那么国家到底做了哪些举措使得人们会有这样的看法和忧虑呢?我们收集的资料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个是政策限制,一个是金融限制。政策限制主要是指国家提出和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十个重点产业进行整顿,鼓励和支持做大做强国企,淘汰不合格的私企,在该计划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在汽车还是船舶这样的重工业领域,都明确提出了重点扶植的对象而且均是国企,这种偏向于支持国企的政策倾向十分明显。而金融方面的政策限制,以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国家提出的“四万亿人民币救市计划”为例,在中国政府提出这一计划之处,取得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叫好声和喝彩声,认为政府的这一做法为中国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后来的事实却不是我们想的那么乐观,在随后的报道中,我们发现这些资金大部分流向了基础建设领域,而这些领域基本全是国营企业在做,所以某种程度上等于说国家又把自己的钱花在自己身上,或者说仍是国家在养国企的做法。在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找到这样的资料,不少私营企业主反应四万亿的救市资金并没有对私营企业起到多大帮助。另外,中央银行还不断上调准备金率,这样又使得私企特别是小企业的借贷显得更加困难,私营企业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通过上面这些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在政策制定时是对国有企业有偏向的,不管是政策扶持和是资金扶持,国有企业都比民营企业占有优势,因此有一种“国进民退”的导向。而对“国进民退”这种做法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历史倒退,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就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难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相比于民营企业这些国企经济效益低下,浪费着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放权民间,淘汰掉不合格的国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现在社会上某些国企效率低下的现象仍没消除的情况下,这种对国企偏袒的做法无疑是一种退步,会助长某些国企不思进取、不谋发展而一味靠国家保护的消极思想,同时也是为那些效益不好常年亏损的国企买单。而且在这种“国进民退”的浪潮中,民营企业遭受打击较大。文章开头提到的比较大的几起经济事件就是这方面的实例。而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国进民退”顺应了历史的浪潮,我们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也只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过渡政策,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应该增加,这样才能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而且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正是我们的公有制经济保证了我们政府在面临危机时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拯救整个经济市场;在一些特殊的经济领域,公有制经济必须取代私营经济或者占主导地位,像煤炭行业,国家对这些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私营企业进行整顿从而避免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特别是个别私人煤矿置职工生命安全于不顾的现象;另外,今天世界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依赖于它的核心产业的实力,像航天航空、铁路工业等等,这些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有国家才有这个实力和资格来领导,甚至理应国家来垄断,这就是公有制经济优越性的最大体现。在双方的意见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家对于国有企业应该介入哪些行业,甚至是应该完全垄断哪些行业都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判断。换言之,公有制经济或者说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和定位是一个被民众广泛关注到的问题。比如说蒙牛乳业,东星航空这一类的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让民营企业来做完全没有问题。相对的,航天航空,核工业等核心产业必然需要公有制经济的大量资金支持已及顶尖技术的垄断,而且显然这些产业都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运营目的。我们认识到,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体系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定位是不一样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达到人民的富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在这个层面上要求国有企业有所贡献,显然是不合逻辑而且效率低下的。首先在国有企业大规模占有或直接垄断的产业并没有太多能够直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产品,而且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从政府得到的资金都是纳税人的税收,相当于国企拿了纳税人的钱,经营以后返还给纳税人一部分,对于人民来说,这样的运营模式显然是低效率的,因为除了所得税之外,另有一部分钱归于国家所有。相较国企而言,民企在这个层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民企通过融资渠道得到的资金经过经营,除去应缴纳的税款,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社会生活,剩下的资金仍然握在人民的手中,更直接快速地促进了人民的富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民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么国企的定位应该在哪里呢?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促进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国企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定位应该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生活正常平稳进行的责任。国企应该介入并大面积占领的产业,比如铁路,军工,航天航空,核工业,矿业等,都是对于国家不仅仅存在经济利益的核心产业,而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支柱。在这些产业里,经济利益或不够丰厚,或不够直接,或不能使之控于他人之手。这些行业需要顶级的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不计较经济产出,需要严格的控制和计划。同时这些产业的价值往往体现于推动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国民生计提供基本的稳定保障。这些行业民企难以介入,介入难以盈利,也难以肩负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因为这些行业的目标也不是利益最大化。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和举例,我们小组认识到,不同的企业所有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位置。找准了各自的定位,国家经济就能平稳快速的持续发展。可是为什么当前阶段国有企业如此大刀阔斧的进入了本该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产业领域,于是产生“国进民退”和“与民争利”这样的争议话题呢?我们讨论认为这是由当前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国家的综合实力必须和国民生活水平相匹配。经过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我们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足程度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这个阶段国家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包括文化软实力都没有跟上这个发展速度。整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那么当年的“民进国退”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发展,而是一种迅速增长国民财富的手段。现在人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康社会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那么除了经济之外落后的文化和科技都需要起头赶上,不然社会总是不平衡的。那么多家需要大笔的钱来投资在其他难以民营或是盈利的行业,自然需要更多的不仅仅是税收的收入,介入市场寻求利益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或许的确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但我们从历史角度看去,也只是对当年让利于民的政策的再平衡而已。第二,当前社会生产中,民营企业确实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单从食品安全来说,国民的健康问题可谓是国计根本,但近年来连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却让人往往心惊肉跳,也暴漏出了当年只注重经济发展而滞后了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弊端。再说说资源开采的问题,民营企业往往追求短期的利润最大化,很难做到长远计划,可持续发展,导致竭泽而渔式的疯狂开采。鉴于这些问题,国家力量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整肃这些行业的一些积弊,重新树立行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第三,就当前政策,为了深化产业改革,必须在某些行业里注入国家因素以便尽快地完成产业结构的改革。毕竟在新的产业结构中,有些行业势必走向没落,而另一些行业则重新兴起。这种潮流显然是当前的一些利益相关的民营企业所抗拒的。国家力量的介入使得国家政策在推进的过程中得以更加有力的实现预期目标。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小组认为不论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都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下的不同手段。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发展,我们也不能将经济发展独立于国家其他事业的进步。社会主义的未来是建立在共和国的平稳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的。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发展,“国进民退”的状况必然有所改观,同时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跃升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不难想象,国家力量的在某些领域的介入会使我国的工业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政治势力、文化软实力飞速发展,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生产体系的巨大优势。国家的力量集中在某些重要的领域会迸发出奇迹的火花,推动中国当前的社会有更长远均衡的发展。参考文献:1.《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思考》陕西科技大学董煜2.《正确认识“国进民退
本文标题:【毛概期末论文】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争论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2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