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章
第五章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讲授内容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第二节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第三节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第四节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第五节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一、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二、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起始时间•一般而言,指19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学术界分歧:有学者认为恩格斯晚年是指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不过,在国际上,往往把《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看作恩格斯晚年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主要理论活动及其成果1、继续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2、研究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关注俄国19世纪60年代改革以后的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理论。3、恩格斯承担了指导第二国际和各个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4、反驳19世纪末各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和歪曲,澄清党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或曲解,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辩证法。5、追踪研究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向垄断转变的新趋势,制定在议会民主制的新政治环境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策略。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文本1、1879—1882年写的五篇有关原始社会和东方社会的“人类学笔记”(四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2、1877年10月至11月,回应俄国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对《资本论》的误解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3、1881年2月至3月,回答俄国民粹派革命家查苏利奇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地位以及1861年资本主义改革后的历史命运问题的复信及四封草稿。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文本•1、1875年3月至4月,批判俄国民粹派思想家特卡乔夫的农民社会主义、阐述农村公社在俄国的历史命运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以及1875年5月写的《〈论俄国社会问题〉导言》。•2、1894年1月,批判特卡乔夫和阐述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论俄国社会问题〉跋》。•3、1891年10月、1892年3月、1892年9月、1893年2月致俄国民粹派思想家尼·弗·丹尼尔逊的四封信。一、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历史背景: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对俄国、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研究。1853年春天,由于西方列强和沙皇俄国之间在巴尔干和近东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就东方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时,马克思对亚洲殖民地国家和附属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前途很有兴趣,他阅读了麦克库洛赫、克列姆、贝尔尼埃、萨尔梯柯夫等人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印度和中国的历史和经济的著作,并作了摘录。(一)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对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观点•1、东方国家或早或晚将会走上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集中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与专制主义并存,并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二)马克思晚年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1、修正了以前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特点是土地公有和政治专制)是原生形态的生产方式的错误。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2、深入解剖东方社会结构,发现其不同于西方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即不存在欧洲社会所普遍经历的封建生产关系。(二)马克思晚年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3、深入研究俄国社会存在古老的社会组织——农村公社,揭示了农村公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命运。•第一,农村公社是研究和把握东方社会奥秘的一把钥匙。•第二,农村公社具有双重结构。在社会关系上,它是一个地域组织,但又较多地保留了氏族社会的血缘残余;在所有制上,它是一个公有制组织,但又有较多的私有制成分。•第三,农村公社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两种前途(二)马克思晚年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4、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概述变成一般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的错误,提出俄国的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卡夫丁峡谷”:公元前321年,几十万罗马大军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卡夫丁峡谷中全军覆没。因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必然给人民、特别是给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称之为“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认为,从理论上说,具有较多农村公社残余的东方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跃过资本主义社会,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条件既包括客观条件,又包括主体条件。前者是指必须具备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后者在于国家政权为农村公社的发展及其向更高的公有制形式过渡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东方社会的跳跃式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体条件要起作用,关键在于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说:“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构成后来引起很大争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晚年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有重要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提高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认为只要具备必要条件,这些前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缩短走向社会主义进程,减轻发展过程中的痛苦。1、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提高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1)在《〈论俄国社会问题〉跋》中,恩格斯说:“不仅可能而且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1、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提高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2)在《〈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的序中,恩格斯更明确地指出,《〈论俄国社会问题〉跋》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试图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临近的死亡,也将使俄国有可能大大缩短它现在已必然要经过的资本主义阶段的行程。”•(3)恩格斯还把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行程上升为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认为上述观点“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实际上把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抽象理论问题变成前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缩短资本主义发展行程的具体现实问题。历史证明,恩格斯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使晚年马克思的思想具体化、明确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2、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创造走向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问题•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恩格斯提出了两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理论和实际问题:•(1)“俄国革命正在日益迫近,——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问题只在于这个革命的结果可能怎样,将会怎样?”•(2)“在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完成这一革命以前,俄国公社如何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和社会工具而掌握起来呢?”。2、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创造走向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问题•第一个问题指的是前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社会革命的性质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二者的关系如何?•第二个问题的核心是指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技术成果而走向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所集中思考的问题,也是2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2、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创造走向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区别开来又统一起来。•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坚持世界革命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提供帮助的途径解决,前提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恩格斯晚年虽然没有解决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胜利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获得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经济基础问题,但他提出的搞社会主义必须掌握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的论断则是十分正确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方式、方法、途径。晚年马克思和晚年恩格斯在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异同•马克思侧重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性,较多地看到俄国农村公社积极的因素,强调农村公社存在的必然性和强大生命力,关注的是农村公社公有制向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可能性;重视俄国社会本身因素在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中的作用。•恩格斯倾向于强调农村公社在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共同性;更多地谈到农村公社的消极方面;农村公社灭亡的必然性和日益衰落趋势以及向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困难;恩格斯强调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种转变中的作用。•研究方式看,马克思更擅长于理论逻辑,对农村公社的分析纵横交错,层层相扣,表现出极大的理论震撼力和逻辑感染力;而恩格斯对农村公社面临的资本主义的环境的现实问题的论述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透射出巨大的现实感。第二节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一、两种生产理论•二、关于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三、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四、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的《起源》一方面是对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取得的原始社会研究重要成果的总结,恩格斯称赞“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另一方面是以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为基础,完成马克思要写一本阐述原始社会发展史的遗愿。一、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关系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思想,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这一思想予以丰富和发展,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两种生产理论得到系统阐述。其中,恩格斯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两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两种生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第二,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关系包裹在血缘关系中,社会制度更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支配。•第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两种生产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理解原始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论。二、关于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恩格斯根据两种生产理论和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基本结构。认为血缘关系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和基本关系,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氏族是原始群婚中产生出来的出自共同祖先的血缘亲属集团。它既是组织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这是一种血缘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发展出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落联
本文标题: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五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3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