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十年来我国价值理论研究述评
1十年来我国价值理论研究述评管德华孔小红朱芬华(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4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继“苏、谷、何之争”1之后掀起了又一轮价值理论研究的热潮。这一轮讨论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目标比较集中,主要是针对钱伯海先生2的“社会劳动价值论”和晏智杰先生的“多元价值论”以及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二是论战性较强,火药味较浓;三是涉及面广,尤其是对如何用价值论来解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作出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显示出理论无禁区,百家争鸣的态势,是思想解放的好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涉及这方面的论著很多,收集、整理、阅读和理解可以说是个浩大的工程,发生重要的遗漏是必然的,也可能在理解上会发生一些偏差;同时本文所取的内容是十年来相对较新(或者出于需要)的观点,一些学者的观点就不会反映。所以文责自负,敬希指正。一、论战总况钱先生在他的《经济学新论》、《社会劳动价值论》专著以及很多论文中一再强调和坚持他的物化劳动价值论。3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作如下概括:从企业来看,是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从社会看则为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简称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仅是活劳动的物化,而且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也就是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创造价值,它恒等于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即“社会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生产资料)不同于资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来自活劳动,能够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仅仅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能充当流通支付手段,它决不能制造产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于生产资料必须用资本来购买,必须按资分配。科技劳动把创造发明的研究成果凝聚在物化劳动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科技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结论:1、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科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就不能成立;2、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就无从得来;3、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就不能成立,与现实经济相脱离;4、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按资分配就失去依据。晏先生在一系列论著中,4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暗含着三个前提:1、物物交换;2、劳动以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3、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即单纯的体力劳动。就是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价值理论的演进——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项目号:06BJL007,负责人:管德华。1上一轮热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导火线是谷书堂、柳欣先生提出的“新劳动价值一元论”,挑起论战的主角是苏星和何炼成先生,而苏、何之间也存在重大分歧。所以这场论战可称之为“苏、谷、何之争”。目前,这场论争的余波仍未平息。2本文对所有的学者均用“先生”来称呼,意即笔者尊敬的老师。3为了准确表达钱先生的观点,我们用他发表在《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中的论文《就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答诸学者》中的阐述来进行概括。4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如何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理论视野》2001年第4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塑多元价值理论——论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的经济价值论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应当承认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性》,《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2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排除了货币与资本,排除了土地,排除了脑力劳动,排除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认为深化劳动价值论是没有出路的。如何看待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他认为出路在于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共同创造的。应建立“多元价值理论”,打破传统劳动价值论历来对财富论和价值论的分割,确立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财富由多种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财富,所以它理应也由创造财富的多种要素共同决定。然而,传统经典价值论却认为它们是两回事,坚持说财富源泉虽是多元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但价值源泉却只能是一元的(劳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建多元价值理论,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坚持“三个代表”根本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主体正在走向多元化,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价值论也应是多元化的。这种价值论应该与一般价值论相统一,与财富论相统一,与价格论相统一,这样“三个统一”的多元价值论才能为中国深化经济改革、发展生产力以及进一步调整社会关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钱、晏两先生的观点与20世纪90年代初谷书堂等先生的“新劳动价值一元论”可以说异曲同工。谷先生认为,传统劳动价值论已经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需要在一元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扩大劳动的外延,加入资本、土地、技术等非劳动要素,以便对价值决定做出合乎现实的说明。因之称之为“新劳动价值一元论”。1三人论证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论据尽管不同,但从大的方面来说论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生产要素创造价值。尽管钱先生一再声称,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也就是活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资本可以创造价值。我们认为生产资料就是生产要素,它不同于劳动要素,说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是一种生产要素价值论。从我们掌握的现有文献来看,经济理论界对钱先生的观点,大多持否定态度。陈振羽先生从1995年开始以“对社会劳动价值论质疑”为副标题从多个角度对钱先生的物化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评。吴易风先生针对钱先生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创造价值恒等于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这就是“斯密教条”。事实上,从企业看单个产品价值分解为C+V+M三个部分,从社会看,总产品价值也同样分解为C+V+M三个部分。钱教授采用的统计表和数学公式,其方法是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的增值法。但西方经济学家知道GDP中含有折旧,所以有国内生产净值概念。钱教授也知道这一点,但他“将其简化了”。这种简化是错误的,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2余陶生教授对钱教授的四个结论进行了全面的评析。3叶祥松、白永秀先生认为,“社会劳动价值论”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价值创造和价值占有等概念。4胡钧先生坚决反对机器、技术创造价值的观点。5全面反对晏先生观点的人有卫兴华、项启源6、易培强7等先生,卫先生在这十年中发表的价值论方面的文章几乎都与晏先生的理论有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甚至专门针对《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召开了“劳动价值论争鸣”学术座谈会。赞成晏先生观点的学者也有不少。邹东涛先生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和财富创造中均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要鼓励和保障1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谷书堂、柳欣:《劳动价值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新劳动价值一元论——与苏星同志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2吴易风:《价值理论“新见解辨析”》,《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3余陶生:《评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根本关卡”》,《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4叶祥松、白永秀:《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5胡钧:《“挑战”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高教理论战线》2001年第5期。6项启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现实——与晏智杰教授商榷》,《高教理论战线》2003年第9期7易培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个认识问题》,《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3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1杨民先生根据他对“价值转型”问题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阐明劳动价值论成立的条件为:人的能力没有差异,生产没有技术秘密,资源公有而且没有垫付资金,这一般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商品的运行逻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劳动价值论在实践上和逻辑上都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由此,他部分赞同晏先生的观点,也赞同斯密劳动价值论在“原始野蛮阶段”适用,在“资本原始积累和土地私有时期”,价值=工资+利润+地租的观点。2罗雄飞先生也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简单商品经济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但转化理论使其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理论支点。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课题组认为,价值和财富是由劳动和其它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原来那种认为价值由劳动创造,其它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只参与财富创造的观点应予突破。4这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支持了晏先生的观点。针对谷、钱、晏和蔡诸位先生的要素价值论,反对者很多。卫兴华先生指出,在有关价值分配的来源或价值怎样产生的问题,在经济学说史上有种种不同的解答。现在国内有的学者提倡要素价值论只不过是重复西方的一种没有得到证明的解说而已。5陈永志先生认为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消耗的是人的体力、脑力和神经,只有鲜活的人才能有这种消耗,其他任何无生命的物都不可能有这种消耗。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原材料一样,都属于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都与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增殖无关,它们只能通过具体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这里的区别仅仅在于科学技术是人类高级的复杂劳动的结晶,所转移的价值也相应要大一些。6李秉睿先生认为,着眼于商品价值量是经济研究的一个误区。把价值量增加作为高新科技的巨大贡献,恰恰是对高新科技的亵渎。只有促发商品使用价值不断创新与巨幅增多,同时又能导致价值降低的科学技术,才是前卫的高新科技;而那种造成价值量增加,使用价值量不增甚至减少的生产技术,完全是一种过时的落后技术。7蒋学模先生认为要素价值论很适合私营企业主的需要,不管论者自觉或不自觉,它的重新出现是这种客观形式的反映。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必要也不可能由要素价值论来论证,更不能以否定劳动价值论为代价。否定劳动价值论就是否定共产党自己。8吴易风先生认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所说的生产三要素是指劳动、土地和资本。这种理论把劳动和劳动力混为一谈,把土地和劳动对象混为一谈,把资本和劳动资料混为一谈。生产要素价值论还把效用和价值混为一谈,不仅认为生产三要素是创造效用的要素,而且认为它们都是创造价值的要素。9郭小鲁先生认为“新观点”主要是混淆了价值与财富的区别。10程恩富先生认为“社会劳动价值论”、“新的劳动价值一元论”、“三元价值论”、“多元价值论”、“泛价值论”(下文再叙)都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翻版。此类发展和创新是不科学的,只能有意无意地陷入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巢臼,导致马克思经济学的解体。11丁堡骏先生在他的专著12中,对钱、晏两先生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批驳。从我们掌握的文献来看,反对和支持钱、晏观点的学者还很多,1邹东涛:《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邹东涛》,《人民日报》2001年1月16日第9版。2杨民:《“价值转型”与劳动价值论的回顾与新探》,《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3罗雄飞:《“转化”理论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地位及其局限性》,《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第1期。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课题组:《深化劳动价值和分配理论认识》,经济日报2002年3月18号第10版。5卫兴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与发展—深入认识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是非问题》,《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6陈永志:《科学技术与价值创造》,《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7李秉睿:《高科技的作用与价值创造》,《经济学家》2002年第4期。8蒋学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9吴易风:《理解、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10郭小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思考》,《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7期。11程恩富:《科学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高教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12丁堡骏:《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经济科学出版社20
本文标题:十年来我国价值理论研究述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