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魏晋玄学“性与道德的异同”
论“性”与“道德”摘要:“性”的内涵之辩从古至今皆有不同,“道德”的意味从古至今对人都有较高的指导作用,而“性”与“道德”在现世中的内在联系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性”与“道德”也有着异同之处,通过对“性”与“道德”的异同讨论,为吾辈更好地追寻“性”之意义和认识更高的“道德”内涵。关键词:性道德异同“性”为何物?从古到今,对“性”的讨论就从未休止过。儒家论“性”者之多,最早对“性”是什么作出事实判断的是告子,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无善无不善”,由此可见,告子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来,如食色就是人之本性,而且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告子虽回答了“性”是何物,但否认可以对人性进行善恶值判断。认为人性可判断善恶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性本善”,把人的“性”体现在社会上,主张人性的社会性。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把人性界定在“恶”的范畴之内,人的“性”是自然性的。但是无论他们主张的“性”是善还是恶,他们眼中的“性”都是人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儒学家都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论“性”的。在“性”的问题上,玄学家也是主张人性自然说的,如何晏在《论语集解》里说:“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与告子有相同之处,“性”是随人而生的。刘劭则用“元—之气”来代表人的“性”,是人物之本,并由“性”而衍生出“性情”、“才性”之说,“人物之本,出乎性情”,其中“情”是指由“性”决定的人的具体的情资或形态。由此可知,他们眼中的“性”也是人的本质和材质,并且从个体的外在表现来讨论人的“性”。纵观上述各贤人的观点,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阐述“性”,我们都可以知道,“性”就是个体生命的自然气质或材质,“性”的外在表现则体现在人的日常行为和姿态上,若要对其进行判断就不得不根据当时的社会道德来进行判别。由此我们又要思考,何为“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字《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开始以社会的礼节为判断。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由此可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从“性”与“道德”的含义中我们可知,“性”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既有异又有同。下面我就以《世说新语》的赏誉篇为基地,展开“性”与“道德”的讨论。一、“性”与“道德”的表现和评价都必须立足于人的外在行为和动作。“性”与“道德”的内在含义无论如何讨论,最终都是要根据人的外在行为和动作来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外在行为和动作反映了人的“性”,同时也放映了人的“道德”。如“刘尹每称王长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节。’”中的王长史“性至通”,意为王长史的本性和本质最为通达,“自然有节”则是王长史通达本性的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自然而有节制。“性”的本质是要通过外在行为来表现的。又如“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意为“太尉的风度仪态高雅清澈,好像晶莹的玉树”,这里太尉的在外行为动作是“神姿高彻”的,“如瑶林琼树”则表现了极高的“道德”品质,品德如晶莹的玉树。由此可知,“性”善恶由人的外在行为动作来进行显现,“道德”高低也要通过人的外在行为动作才能进行判断评价。二、“性”以“道德”为判断依据,“道德”体现人的“性”。“性”与“道德”之间有着一个中间传媒,就是上文讨论过的人的外在行为和动作。“性”是人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的的判断要依据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进行判断。而正是在这种道德判断的进行中也体现了人“性”的特点。如“王太尉曰:‘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上,非凡识也。’”这里王太尉用当时的道德依据为标准,对裴令公的精明朗然的本性进行判断,认为裴令公超越众人,有着不一般的见识。这就是“性”以“道德”为判断依据。同时在王太尉的对裴令公进行道德判断时,正凸显体现了裴令公的精明明朗之性,这就是“道德”体现人的“性”。三、最高“道德”是“性”的最高追求,“性”的高起步决定“道德”的追求高度。人“性”的追求向上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追求一种最高的道德品质,得到意识主流的赞同和肯定,达到至达的道德修养境界,这就做到了“性”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我认为“性”的起步是有高低之分的,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从受精卵受孕的那一刻起,人的“性”就有了区别,也就具备的高低之分。在追求“道德”这一条漫长的路上,高的起点觉定了追求的高度,具备质朴高素质的本性,也就具备了追求“道德”高峰上的一个优势,有助于人在追求“道德”之路上更加通达。如“王修载乐托之性,出自门风。”,王修的不拘小节的性格是出于他家世代的家风,在这里的王修的“性”就有着一个较高的起点,在追求“道德”的路上也会较他人具备一些优势。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性”与“道德”息息相关,同中存异,异中存同。“性”与“道德”的讨论,由古至今,悠悠不息。也正是在不断的讨论研究中我们才能达到至“性”与至“德”,认识“性”之意义和“道德”之高度。
本文标题:魏晋玄学“性与道德的异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7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