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1总则1.1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开展水库水源安全保障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比较复杂,牵涉部门多、涉及问题广,因此,需由对供水水库具有管理权限的市或县(市、区)级人民政府主导进行水库水源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为适应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需要,规范编制方法,保证编制质量,特制订本导则。1.2本导则适用于全省范围内供水水库水源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本次水库水源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主要针对水库的水质安全保障,暂不涉及水库的水量安全保障。1.3实施方案报告应由对供水水库具有管理权限的市或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环保、建设、旅游、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编制,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其中,列入试点的水库水源地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审查。1.4实施方案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概述2水库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3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4水库污染防治措施及工程总体布局5投资估算及实施计划6预期效益分析7保障措施1.5实施方案报告中的各项基础资料应使用最新数据,并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水文、水质等资料要经相关部门认可后采用。2概述概述一般应包括实施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实施范围和目标等。2.1实施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应从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供水水库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水库水质现状对开展水污染防治的迫切要求等方面论述实施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2.2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2.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面实施“生态省”和“平安浙江”建设为指导,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理念。以保障城乡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中心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防治并举,充分利用各类措施,保护和改善供水水库水质,防范突发水污染事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源保障。2.2.2编制原则实施方案编制应遵守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从保障库区群众安居乐业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饮水安全问题。努力做到在满足水库供水区人民对供水安全迫切需求的同时,改善库区人民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统筹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和库区经济发展需求,合理选择水库水源地保护措施,充分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体水质和水环境,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2)坚持防治并举、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库水污染类型及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水源地污染治理、水环境整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突发水污染事件防范等各项防治措施,加强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实现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与区域水资源、防洪、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上游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库水源地保护的关系,重点抓好对水库水源安全有较大影响的防治措施的实施,稳步推进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2.3实施范围及目标2.3.1实施范围单个水库的实施范围是坝址以上的集雨区范围。对于有引水的水库,还应包括引水堰(坝)址以上的集雨范围。2.3.2实施目标水库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实施的总体目标是遏制水库的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有效控制藻类暴发,改善水库水源地水质。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进入水库,有效降低入库污染负荷,尤其是总氮、总磷的污染负荷;明显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应对水库库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全面提高水库水质安全监测能力;建立水库水源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水库饮用水源地的监管,确保供水总体安全。各水库应以污染源调查、现状水质评价、水质分析预测成果为基础,视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目标。2.4编制依据评价依据应列出以下内容: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2)有关政策文件。3)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4)有关部门的规划文件,包括水利、环保、建设、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3水库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水库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一般包括水库所在区域、水库工程、水库库区以及水库管理等方面的概况。现状调查的水平年为2007年。3.1区域概况简述水库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3.2水库工程基本情况水库工程基本情况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水库基本信息,包括水库地理位置、集雨面积、特征水位与特征库容等;2)水库功能定位;3)水库承担的供水任务,包括现状及规划供水范围、供水人口、供水量等;4)水库主要建筑物情况。3.3水库库区基本情况3.3.1调查范围水库集雨区范围(包括引水区)。3.3.2调查内容1)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库区街道(乡镇)及行政村个数、库区人口(户籍人口、实际居住人口)、库区各类产业发展规模等2)库区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农村居住用地、城镇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3.4饮用水源地管理情况饮用水源地管理情况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情况:一级保护区范围、二级保护区范围、水库集雨区(除一级、二级保护区外)范围。2)管理情况调查:包括水源地保护现有地方法规建设情况、管理机构、监测体系的建立、保护区内及周边道路危险品的运输情况及管理措施、饮用水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建设情况、监督管理状况等。3)保护状况调查: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行情况、已实施的水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水质水量监测及信息发布情况等。4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一般包括水库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调查、现状水质评价及水质分析预测。4.1水库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调查调查范围:水库库区全部集雨范围(包括引水区)。对于划分了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应对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非保护区分别进行调查。调查水平年:现状调查的水平年为2007年。4.1.1点源污染调查主要调查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的污染排放情况,包括工矿企业、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污水排放口。此外,还应关注其他可能造成污染的固定点源,如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油库、农家乐等建设项目。1)污染源调查内容包括污染源类型、所在位置、废污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等。2)污染源类型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工矿企业废水、垃圾填埋场以及集中式禽畜养殖场等。3)污染物排放量CODcr、氨氮、总磷、总氮为必选项,其它项可根据水质超标情况选取。4.1.2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染调查1)调查库区内农村人口数,利用农村人口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估算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参考国家环保部确定的太湖流域污染源调查数据,根据各地区农村人口数、人均用水量及人均产污系数,测算农村生活污水及污染物的排放量。表4-1农村人均生活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g/人·d人均生活污水量(L/人·d)CODCr总氮总磷氨氮8016.45.00.444.0对于人均综合用水量不在50-80升人·天范围之内,COD浓度不在200-400mg/l范围之内,则需要重新核算污染物排放量。2)调查库区内分散式禽畜养殖数,利用禽畜养殖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估算农村禽畜养殖污染物排放量。不同畜禽年粪尿排放量(t/a)=个体日产粪尿量(kg/d·头)×饲养期(d)×不同畜禽规模化养殖数(头、只)×10-33)利用农村人口数和人均0.6~1.0kg/人·d的垃圾产量,估算农村生活垃圾排放量。4.1.3农业面源污染调查1)调查库区内水田、旱地、经济林地种植面积,耕地坡度、农作物类型、土壤类型、年降雨量、轮作方式、化肥施用量等;2)利用耕地面积和经修正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估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给出标准农田源强系数为COD10kg/亩·年,氨氮2kg/亩·年。所谓标准农田为平原、种植作物为小麦、土壤类型为壤土、化肥施用量为25-35公斤/亩·年,降水量在400-800mm范围内。①坡度修正。土地坡度在25°以下,流失系数为1.0-1.2;25°以上,流失系数为1.2-1.5。②农作物类型修正。以玉米、高粱、小麦、大麦、水稻、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经济林等主要作物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不同作物的污染物流失修正系数。此修正系数需通过科研和实验进行验证。③土壤类型修正。将农田土壤按质地进行分类,即根据土壤成分中的粘土和砂土比例进行分类,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壤土修正系数为1.0;砂土修正系数为1.0-0.8;粘土修正系数为0.8-0.6。④化肥施用量修正。化肥亩施用量在25公斤以下,修正系数取0.8-1.0;在25-35之间,修正系数取1.0-1.2;在35公斤以上,修正系数取1.2-1.5。⑤降水量修正。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的地区取流失系数为0.6-1.0;年降雨量在400~800mm之间的地区取流失系数为1.0-1.2;年降雨量在800mm以上的地区取流失系数为1.2-1.5。4.1.4水源地内源污染调查内源污染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底泥污染状况以及水面流动污染源等。1)水产养殖污染:调查现状及历史网箱养殖面积、占水源地水面面积比例、饵料投放量等;2)底泥污染状况:对有底泥污染现象的湖泊水库型水源地,可根据以往调查资料,污染程度填写轻微、一般或严重,有条件的对水库底泥进行抽样检测。3)水面流动污染源:包括航运、水上娱乐等船只,将调查结果进行定性描述,其污染程度分轻微、一般、严重。4.1.5水源地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情况调查1)水源地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农村居住用地、城镇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2)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自然湿地的面积及维护情况。3)水土流失情况,包括库区采石场、裸地面积,坡耕地面积及其占耕地面积比例,水土流失及治理面积,土壤侵蚀模数等参数。4.1.6临库公路调查临库公路是指库区内发生化学危险品或有毒有害物质运输事故时残液可能会直接入库或通过水库支流等入库的公路。统计库区范围内的临库公路总里程,并根据公路等级进行划分。4.1.7旅游情况调查对于库区旅游规模较大的水库,应开展旅游情况调查,主要调查每年旅游人次,估算旅游人口的产污量,对于库区尤其是库面周边有“农家乐”餐饮的,应对其排污情况进行调查。4.1.8突发水污染事件调查对水库库区内曾经发生的水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包括“水华”事件、库区污染源集中大量排污造成水库水质恶化、船舶运输事故和公路运输事故导致的危险品泄漏等,调查内容包括污染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原因、处理措施及遗留问题等。4.2水库饮用水源地现状水质评价现状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地表水水质评价和针对湖库型水源地的富营养化状况评价。现状水质评价选用2007年及其前5年左右的资料。4.2.1水质评价1、水质评价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和表2中列出的所有项目,必要时可以增加部分有毒有机物和地区特定项目。本次要求总氮、总磷指标参加水质评价。2、水质评价时段水库水质评价按丰、平、枯水期进行。3、评价方法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方法采用可以采用《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技术细则》中给出的水质状况综合指数法或单项标准指数法(最差的项目赋全权,又称一票否决法),按不同监测点的汛期、非汛期和年度平均分别统计,确定水源地水质类别。4、趋势分析如果水库有多年观测资料,则应进行水质趋势分析。4.2.2富营养化评价1、营养状态评价项目湖库营养状态评价选择的项目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个项目。2、营养状态评价时段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根据水库营养状态发布的周期确定评价时段,也可以按丰、平、枯水期进行评价。3、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方法采用指数法,具体做法为:①查表将单项参数浓度值转换为赋分值,监测值处于表
本文标题: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0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