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科技始终来自人性演讲纪录整理
再現與溝通科技─科技雜誌再現科技‧《數位時代》雙週刊執行主編盧諭緯女士演講指導教師:方念萱老師陳惟柔90401024新聞四王韻珊90401048新聞四陳依秋90401053新聞四許雁婷90401030新聞四陳曄瑩90401073新聞四李威儀90401098新聞四2第一節〈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演講紀錄整理一、講者介紹︰盧諭緯女士,《數位時代》執行主編。二、演講內容︰雜誌與報紙、電視的不同︰做雜誌跟電視、報紙是很不一樣的東西。電視重視覺,文字較少;報紙重時效性,文字比電視多但還是比雜誌少。雜誌密集度最高,處理的複雜程度也較高,一篇報導最少要八百字起跳。除了基本5W1H之外還要有很多背景資料的說明。做雜誌的特質︰雜誌是媒體素養比較高的讀者才能閱讀的文類,但從壹週刊進來後,愈來愈朝圖文整合方向移動。尤其在網路閱讀出來以後,要在很快的時間內去掌握訊息的內容。科普類雜誌碰到的東西(例如︰軟體、系統)常是很抽象的,所以如何呈現很重要。最痛苦的一條線是軟體。因為背後的知識很複雜,跑這條線的記者常常因為不懂而很痛苦,更何況是讀者。所以這條線在台灣媒體界是愈來愈萎縮,因為裡面實有太多的門檻存在。第一,概念太抽象,第二,專有名詞多。但套用知名廣告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點還是很重要。要讓普羅大眾理解你所要表達的事情。所以總編常會說,「把你寫的報導拿回去給爸媽看,他們看的懂才ok。」這代表,不是使用專業名詞才”專業”。科普雜誌,等於是在在兩群不同的人之中當翻譯機,讓訊息可以溝通。而新科技的定義會因閱讀對象的不同而所差別。這些都是新科技︰專有名詞的縮寫,都是身為科技線記者的第一關,要把它搞清楚。而處理這些名詞時,後面都要再加解釋(此處視讀者群不同再判斷是否要加,如果是寫給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可能就沒必要。)所以報導之前,先清楚讀者在哪裡,對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科技記者的社會責任︰有的時候還是要扮演傳達新知的角色。到底要看什麼?:.技術發展進程:不同的的技術規格是否要解釋?(EX︰錄影帶VHS跟BETA的改變、無線傳輸的規格etc).應用層面?.商機在哪裡?3.對生活有什麼影響?數位時代比較是財經管理的導向。同樣的,處理同樣商品時,不同的雜誌,讀者不同,需求不一樣,每個記者問的都不同,切入角度也不同。新手機推出,消費線可能問的是價錢、功能炫不炫;專業的科技線可能問的是新技術等。就讓你知道:.文字:科普雜誌要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因為科技最麻煩的就是解釋抽象。.分解圖:步驟分解.實物圖:照片.數據表格:如解釋市佔率、產值等時候。.抽象插圖:如九大行星圖。*雜誌希望編採合一,在採訪同時,就要對版面如何呈現、可能要用到哪些圖有想法,而不像報紙可以採回來丟給編輯後製。*科技記者不能害怕科技、理解名詞,加上文筆又要好。*有時採訪的時候,使用一兩個專有名詞,會較能使受訪者信服;但另一方面又得把讀者當白痴,很簡單的描述。*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然會被懂得很多專門知識的受訪者牽著鼻子走。*科技議題必較麻煩,因為牽涉到很多專業名詞。科技有比較多需要重新理解和轉換的地方。困難在這裡:.要深入淺出:了解不夠深入的話就寫不出好報導來;但在報導時則要以簡單的語言寫。.比讀者早一點理解:1網路方便,要看哪些東西?到GOOGLE找資料,看基本說明、跟過去的科技有什麼樣的差別(Ex︰數位跟傳統相機的差別)2直接問人(建立人脈很重要,多認識人、多交不同的朋友,以後就可以拿問題去問朋友!)研究者功能導向改變者不明(反科技者?)知識程度需求程度43到底已經有哪些人在推這個產品?如果有同樣產品,實地去看、去摸。.議題的選擇:最痛苦的是「這個很重要,可是你太早報導了」。例如,《數位時代》在1999、2000年時報導很多電子商務的議題,但當時並不廣受討論,反被讀者質疑「報導這個做什麼?」所以,選擇報導的時間點是一個關鍵。不然讀者會感覺你是錯的,他感受不到你所報導的潮流。技術的角度?應用的角度?如何選擇?:報導科技訊息,其實也可以用人物介紹帶進去,說不定可以讓讀者更有親切感,可以讓他類比到自己的情境。(例︰設計師努力奮鬥設計出新產品,讓你熱淚盈框,比單講產品更易打動人心。)議題的選擇包裝,常要經過很多轉換。Ex︰機器人的發展→尋找你的機械愛人;隱形飛機→看不見的電腦。台灣媒體還要改進的地方︰圖示法︰現在很多圖都還是直接引用國外。因為畫圖難,又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加上3D人才少。所以當美術編輯,要把自己當採訪記者,去了解科技內容,才能夠畫的好。例如,在專業領域裡,某個專有名詞可能有特別的圖案,不能亂用(Ex︰百分比用圓餅圖處理而非長條圖;營收則用長條圖)。*台灣的科技報導,”普及”的這一塊還是太弱。*封面上面儘量不要用英文。(ex︰商周某期封面是”培養下一個ceo”,結果部份讀者不懂ceo是啥,賣不好。)*實物圖的例子︰用文字講主機板太難,那就直接放一張主機板的照片來解釋。*國外的科學雜誌,較成熟、分的較細。國內的普及科學雜誌真的很少(科學人、科學月刊),以財經角度切入的比較多,或是講產品面的、實際應用面的(Ex︰pchome)。某些專業雜誌︰以邀稿為主,記者採訪較少。因為台灣對於科學這件事沒有那麼重視,像教育也沒有很重視這一塊。在商言商,利潤為重,所以普及科學雜誌也較少。Q&A:一、方老師Q︰網路的圖文資源,會不會影響到雜誌的生存?A︰網路是不一樣的讀者。而且雜誌還是有優勢,像是大型的圖(ex︰主機版)在網路上比較難呈現。網站的好處是,軟體的應用方面比較有實際的體驗感。但會不會衝擊雜誌的生存?我覺得不會。那是不同的取向,特質還是不太一樣,翻閱的閱讀感,加上電腦畫面還是有限制。二、傳文Q︰1.請問演講者對菜鳥記者初入職場的建議。2.記者之間有無互相討論、讀書會?5A︰1.把上游跟下游(零件廠、組裝廠;廣達…)都搞清楚。把誰跟你的線有關係先畫出來、去打交道、去找你要讀的東西。2.現在記者沒那麼用功,也沒有讀書會。但有很多機構會辦研討會可以去參加。很多公司想推廣自己的新產品,所以會積極去辦”媒體研習營”(Ex︰Intel)。另外,記者身份特殊,所以打電話過去,他們一定會找人回答你。所以直接問人還是最快的!要當一個媒體人,要多面向的學習。很多會議,議程的本身,本身就是這個領域的一個知識的地圖。每年去把這個會議的議程搜集起來,可能就是一個知識的累積。三、岫君Q︰是不是自己要具備繪圖的能力還是交由美編?A︰還是有分工,透過會議的交流讓美編了解你想要的設計。而這對記者來說,這就是你審視有沒有”淺出”的第一關。跟美編溝通時要跟他說重點是什麼,是人?是電腦?另外還是要看組織分工的不同,有些是落在採訪編輯上,有些是美編上。四、怡璇Q︰是不是理工科系的人比我們適合當科技記者?A︰現在記者理工科系的人不少,比較吃香在於他們不怕專有名詞。傳播科系的人優勢在在於轉換能力比較強。所以不一定理工科系比較佔優勢,他們的缺點在於,文字比較冰冷,所以傳播科系的還是有可發揮之處。五、威儀Q︰出刊的週期跟科技更新的週期是否有所對應?A︰《數位時代》最早其實是月刊,後來才改成雙週刊。兩個禮拜的時間其實比月刊少,也比較難做的完整。因為科技、財經實在變的太快,出刊時間只好做調整。雖然變動很快,但還是有蘊釀期,所以時間點的選擇依然很重要。現在雜誌的困難點,在於角度跟深度會愈來愈難。電視的資訊快速,報紙深度比電視深,再來還有周刊競爭。所以圖文整合是我們要走的方向。現在雜誌重在解讀事情的觀點,而不是事情的本身是什麼。另外,雜誌工作上,在動態的溝通和隨時更改是得適應。(2004/10/29)6第二節科普及科技商業類雜誌分析由於盧諭緯女士的演講重點在於科技雜誌的寫作編輯,以及再現科技的方式。因此,以下我們將以她在演講中所提及的科普類雜誌及科技商業類雜誌,共挑選出五本,提供介紹並分析其封面呈現、讀者與雜誌定位、內容、圖表、圖文比等,藉以比較各雜誌再現科技的方法與取向。一、《科學人》◎簡介:《科學人》為SCIENTIFICAMERICAN的中文版,1845年於美國創刊。用意為提升當時美國人的科學知識,但隨著歷史演進,這本雜誌已跳脫美國觀點,題材遍佈世界各地;2002年3月台灣推出中文版本,而將中文版定名為「科學人」,用意不在去掉「美國」,而是要突顯這本雜誌的觀點是帶領讀者以「科學人」觀點進行深刻人文反思。1《科學人》於每月1號出刊,定價新臺幣220元。目前中英文版並不同步,中文版是英文版一個月前的內容;主篇章的部份則邀請該領域專家,以導讀、補充說明、解讀、評論等形式撰寫相關專文。中文版更增添「華人視界」專欄,從華人角度來分析議題。雜誌網址:◎讀者與雜誌定位:1.目標讀者:受過教育的門外漢,(educatedlayman),簡單來說,大概是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2.雜誌定位:綜合型的科普雜誌。◎封面呈現:1.標題:每期皆有個最大的主題,以60級字和不同顏色突顯其份量,其他主題則以約18級字列於其下。2.封面照片:配合當期最大主題,以照片、電腦繪圖、圖畫的方式與之相連。3.特別報導:在綠底白字的科學人字樣旁,會附上每期的【特別報導】,議題內容廣泛,偶爾會擷取與時事相關話題,例如11月號即以「火蟻」作為主軸。◎議題取向:《科學人》取材相當豐富多元,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電機、1因此雜誌封面上的LOGO除了保有英文刊名外,也在SCIENTIFICAMERICAN上加上綠色底反白字的「科學人」字樣。7工程、社會科學等各領域。著重在科學面,報導內容為最尖端的科學研究成果,因此有些領域在初次閱讀也許會看不懂,中文版為了顧及讀者,盡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並不自詡為教科書,以搭配圖文框的方式協助讀者閱讀。由於中文版翻譯自國外,多為最新的科學研究,因此除了介紹的目的之外,中文版會搭配主題,邀請華人學者撰寫專文,提供他們的觀點以供讀者思考;《科學人》也會針對議題,邀請相關人士對談,增加人文思考空間,例如:8月份的雜誌探討基因改造對人體的影響,剛好此時搭上奧運列車,《科學人》便邀請運動員紀政和科學家沈君山(也是個運動迷),針對基因治療與運動競賽交換意見。此外,在封面頁上,每個主題的標題字後,皆會附上頁數,而目錄頁上的照片也會附上頁數,讀者可以依第一眼的直覺興趣直接翻閱,不需要一頁一頁翻看。《科學人》在目錄頁將雜誌內容分成【主篇章】、【專欄】、【單元】、【特別報導】四大區塊。【主篇章】為介紹各領域的科學成果;【專欄】則是短篇的文章,邀請華人學者撰文或翻譯外國科學家的文章,類目眾多,可延伸至商業、政策、人文、世界觀等層面;【單元】則類似【主篇章】的迷你版,以小篇幅來介紹科學科技;至於【特別報導】就自成一格。不過,此本雜誌雖然已將之分類,直接閱讀上也不會有困難,但彼此之間的區隔還不明顯,專欄和單元之間的差異時大時小,讀者很難快速理解編輯們的分類,身為一個科學雜誌,分類細目卻不夠有系統,這點是《科學人》可改善之處。◎圖文比:由於《科學人》的文章字數較長,短的約一千多字,長篇可達數千字以上,因此《科學人》的圖、表雖然豐富,也會搭配標題做變化,但與龐大字數相較就顯得較弱,圖與文比例約佔版面的一比二。◎圖表呈現形式:1.照片:若主題為具體的事物,內頁會以寫實的照片輔助說明。2.電腦繪圖:若主題為天氣、基因、幹細胞等較難以實物圖呈現的主題,內頁則以電腦繪圖的方式呈現。3.圖文框:以簡單、少量的文字搭配小圖,對主文中的某些概念或知識進行補稱說明。4.圖文結合:也是以電腦繪圖呈現,但圖片上常會拉出一條線,附上文字解說,如:儀器剖面圖、斷層掃描圖、網路傳輸程序解說圖、颱風行進圖等。整體來說,相當豐富多元,也能到達到簡明易懂的功效。8二、《科技時代》◎簡介:《科技時代》是PopularScience的中文版。PopularScience是一本在美國擁有130年歷史的雜誌,以報導What'sNew,What'sNext的科學、科技訊息,並兼具人文思考著稱。《科技時代》目前每月出刊,內容有80%譯自PopularScience,20%的
本文标题:科技始终来自人性演讲纪录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262 .html